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郭震 《殷都学刊》2008,29(3):15-19
2008年是殷墟考古发掘80周年和殷墟博物苑建苑21周年。1987年,在国内外学者的强烈建议下,安阳市政府在上级领导支持下,发扬拼搏精神,仅用75天时间就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上建成了殷墟博物苑。该苑对带动海内外殷商文化研究,展示殷商文化精华,助推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及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安阳市形象,促进安阳市文化旅游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殷墟发掘已历经80年,殷墟出土的实物史料与甲骨文相印证,使得商代历史真正成为信史。夏商周三代都城的发现,以及三代文化架构体系的确立,也是建立在殷墟发掘成果基础上的。殷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源地,在这里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工作者,创造出一整套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推动了中国考古学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时期,殷墟的发掘与研究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搞清了殷墟的范围与布局,对殷墟文化进行了分期断代,对一些重大的学术课题开展了深入研究。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洹北商城的发现,是殷墟发掘以来最重要的收获。我们纪念殷墟发掘80周年,应该学习先辈的高尚品格和严谨学风,继承他们的遗志,把殷墟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做好。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殷墟的考古发掘源始于甲骨文的发现与探究。甲骨文的发现与整理,导致了殷墟考古的重大发现。殷墟考古发现对中国上古文化史研究的影响至大。在此之前,由于疑古之风盛行,连商代作为一个历史朝代的可靠性都趋于动摇,很多学者怀疑它的存在。正是由于殷墟甲骨文和殷墟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才根本扭转了这种局面,不仅使商代历史由此而得到深入、系统地研究,商代以前的夏代历史也由此进入了有益的探索阶段。从严格意义上的现代考古学概念来说,殷墟的考古发掘至今也已经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了。几十年来,殷墟考古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4.
七十年前以董作宾、郭宝钩等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在殷墟首次进行田野发掘。他们为挽救殷墟遗址和殷墟甲骨,采取了这一重大举措,开创了殷墟田野发掘和殷墟卜辞研究的新时代。殷墟卜辞的研究,其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了文字考释、内容考证、商史研究、卜辞断代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5.
中国安阳甲骨文发现95周年国际学术纪念会概述郭旭东殷墟甲骨文自1899年被王懿荣发现认定后,至今已经95年了,为了纪念这一重大发现,由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和安阳市旅游局共同发起,安阳市旅游局、市文化广播事业管理局、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三家主办,安阳市殷墟博...  相似文献   

6.
殷墟考古发掘至今已90周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本文将90年的殷墟发掘史分成三个阶段予以说明。上世纪30年代的考古发掘确定了商代晚期都城殷墟遗址的具体位置。它是中国科学考古发掘的开端。新中国成立后,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初步确定了殷墟的大致范围,对都城布局的初步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改革开放至今,近40年的殷墟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成就。进一步确定了殷墟新的范围,城市布局更加清晰,殷墟遗址面积扩至近40平方公里(含洹北商城遗址)。  相似文献   

7.
殷墟科学发掘80年来,殷墟文化经历了重构、再现辉煌和全面弘扬几个阶段.对殷墟文化的弘扬,应继续发掘和研究殷墟,充分发挥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社会效益,要注重补偿殷墟范围内的群众,维护当地居民的利益和福祉,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殷墟近80年的发掘总了阶段划分,对每一阶段的收获作了简要的回顾。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殷墟以后的发掘提出自已的看法,认为随着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殷墟将得到更加完善地保护,殷墟的发掘也随之有着更强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9.
自1928年殷墟开始科学考古以来,殷墟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工具,这些青铜工具种类丰富,数量较多,是当时中国能够制造的最先进的工具。本文重点考察殷墟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工具的种类、数量及组合方面所具有的特点,揭示殷墟青铜工具组合是以木工工具为主的组合,并着重论述青铜工具在殷墟墓葬器物组合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罗振玉、王国维为代表的前贤对甲骨文搜集与研究的巨大贡献;1928─1930年殷墟发掘的业绩:殷代宫殿与王陵的发掘,甲骨文的大量出上。新中国建立后的重要发现:环绕宫殿区的巨大围沟,王陵区的发掘,殷墟范围与布局概况的基本确定。  相似文献   

11.
刘一曼 《殷都学刊》2008,29(3):5-12
80年来的殷墟考古,发掘出35000多片刻辞甲骨和有铭青铜器600多件,为商代甲骨和金文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研究者将甲骨文晚商金文的有关资料与殷墟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相结合,研究商代社会(如商代的族氏、人物、官制)取得了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2.
清光绪己亥年,即公元1899年,清朝国子监祭洒、山东福山人王滋荣从古董商范维卿手中看到了甲骨实物──当时被称作中药的"龙骨"。经过他的精心观察和研究,湮没于地下3000年的商代甲骨文才被认定和发现,从此,开创了我国文字和历史研究的新纪元。古本《竹书纪年》载,商代"自盘庆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殷"的地望,据(史记·项羽本纪》言在"垣水南,殷墟上",而《殷本纪》正义引《括地志》说得更清楚:"相州安阳本盘庚所都,即北蒙殷墟。"殷墟70年的考古发掘史也充分证明:商代自盘庚迁都以后,整个后期,包括8代12…  相似文献   

13.
殷墟的自然环境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试探郭睿姬几十年来,随着田野调查、发掘和理论探索的发展,对殷墟已经进行了多学科、深层次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有关当时的自然环境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却鲜有专文论述。现就这方面的问题试作一些探讨,敬希方家指正。自...  相似文献   

14.
张明东 《殷都学刊》2007,(3):155-156
古代中国青铜器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载体,殷墟青铜器作为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个高峰,其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意义需要学者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在新近出版的有关青铜器研究的著作中,岳洪彬博士的《殷墟青铜礼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值得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5.
郭胜强 《殷都学刊》2004,(3):111-112
辛勤耕耘 ,必会结出佳果。 2 0 0 3年是郭旭东同志学术成果丰收的一年 ,他相继出版了《韩琦传略》(新华出版社 2 0 0 3年 7月 )等三部学术专著。承蒙作者以《青铜王都———殷墟考古大发现》(浙江文艺出版社 2 0 0 3年 3月 )和《走近殷墟———殷墟考古发掘与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 2 0 0 3年 9月 )两书相赠。两书装帧精美 ,图文并茂 ,是介绍殷墟考古方面同类书籍中所不多见的。捧读之后 ,颇有所获 ,深感两书内容丰富 ,条理清晰 ,选材精当 ,深入浅出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在殷墟考古的综述和研究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具体说来 ,《青铜…  相似文献   

16.
邵家棚遗址位于安阳市殷都区原邵家棚村中和村北,2019~2021年进行了发掘,总计发掘面积约6 500平方米。此次发掘共发现商代大型房基3处(18座)、车马坑4座6车、墓葬20多座及大量的灰坑、窖穴、道路等,出土了一大批商代青铜器、陶器、骨蚌器、车马器等。邵家棚遗址位居殷墟南区的中心位置,遗址分布密集,各类遗迹保存较完整,是近期殷墟南区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为研究殷墟遗址的范围布局、文化内涵、生产业态、聚落形态、社会结构等提供了新的丰富资料。  相似文献   

17.
李文静 《殷都学刊》2023,(2):33-37+44
殷墟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数量较多的五色颜料,通过对殷墟五色矿物原料以及出土的“五色石”的试析,说明商人在生产和生活中已经较为成熟地使用、制作各类颜料。同时,随着宗教信仰的发展和国家统治的需要,殷墟时期的五色逐渐被赋予更多外延意义,这些均为后来我国传统五色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90年来的考古表明,殷墟是公元前13至11世纪世界文明的中心之一。殷墟内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各族邑聚落成为殷都内最基层的社会组织,它们以片状集中分布在一起,以道路、河道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居、葬、生产"合一的社会形态。殷墟内这些庞大的手工业集群,分区明确,构成了殷墟作为都城的基础。殷墟作为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可能与后期秦汉时期以政治为中心的都城不同,它应该是以手工业经济为核心的都城,当然也应该兼具政治中心。  相似文献   

19.
1928年10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对殷墟进行了科学发掘。这是由中国考古学家主持发掘的第一处重要都城遗址,它标志着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诞生。在殷墟发掘60周年的今天,为了纪念这一中国考古学史上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于殷墟所在地安阳及北京两地,分别举行了座谈会。  相似文献   

20.
殷墟聚落形态研究是这些年学术界共同关心的课题 ,但在殷墟聚落居民的族系这一基本问题本上尚有很大分歧。通过仔细分析当地所出的相关族氏铭文 ,可以发现 ,在商代晚期 ,居住在殷墟聚落内的居民并非是由单一族系的“子”姓族氏组成的 ,当地的居民至少应该包括子姓、姜姓、姓、姓等各个族氏 ,同时也可能有任姓族氏在殷墟聚落内蕃衍生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