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张学良当东北大学校长时,我是东北大学的学生。人们都知道张学良是军人,却很少知道他很重视教育,很能办教育。及今思之,颇值得怀念。兹就所知,述其荦荦大端于次。张学良原籍辽宁海城,所以他先在海城创办私立同泽男、女中学。以后,又在沈阳办同泽男、女中学各一所,并自任董  相似文献   

2.
章毛平  邱秀华 《理论界》2007,(6):197-199
张学良将军是著名的爱国将领,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他不仅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颇有成就和影响,而且在教育方面也有所创建并具有丰富的实践。他把兴办教育与人才培养和民族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视“教育是建国之本”,并提出了“教育为民族存亡所系”的观点,强调学生要“德、智、体、美、群”全面发展。张学良教育思想的形成,既有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又受到其自身成长环境和知识阅历的影响。分析研究张学良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因素,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这位与20世纪中国历史息息相关的重要人物的一生。而且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加深对张学良的爱国统一思想和民族振兴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正> 1928年皇姑屯事件后,少帅张学良继承父业成了东北军政首领。同年12月29日,“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在政治上同南京政府分治合作,力求国内和平统一;对东北内部则开源节流,寓兵于农,变扩军黩武为裁军自守,休养生息。就职之初,他就宣布了对内对外政策,并采取措施,着手实行。  相似文献   

4.
郭松龄倒戈失败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松龄倒戈,是中国现代史上颇为重大的事件,它对当时中国的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北方军事力量的对比与布局发生了变化,并间接影响了国共两党对时局的方针。这次倒戈虽很快夭折了,但值得研究。有的论者认为,造成这次倒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干涉。笔者不以为然。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其失败原因。首先,郭松龄倒戈一开始就没有一个切实明确的政治纲领。他声称倒戈的目的是为了“清除乱源”,①在东三省“实行民主政治”,②“以固三省之根本,发达三省之实业,保卫三省之人民”。③至于如何清除乱源,发展实业,并未有具体说明。那时正是“派  相似文献   

5.
<正> 陈嘉庚是近代中国私人创办大学第一人,以“毁家兴学,千古一人”而著称于世.他的教育思想的某些特点,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他献身教育事业的革命精神和伟大实践,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占有光荣的位置,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里.  相似文献   

6.
关于西安事变 ,国民党方面说是张学良、杨虎城与中共共同谋划的 ,① 而中共方面则主张事变完全是张学良、杨虎城所为 ,事前并没有同中共进行任何商量。② 而张学良本人对此还没任何解释 ,因此对于中共与西安事变的关系 ,难有明确的说法。尽管各方的主张不同 ,但各方的资料表明 ,西安事变的主动者张学良、杨虎城同中共之间早有来往 ,例如 ,1936年 4月 6日毛泽东与张学良通电 ③ 以后 ,张学良同周恩来直接接触 ,在延安 (当时为国民政府军地区 )一所天主教堂商量有关“联共抗日”的问题。④此后张学良与杨虎城通过一些渠道同中共联络 ,但是西安…  相似文献   

7.
好久以前,笔者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封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前写给周恩来的亲笔函手迹.张学良失去自由之后,还曾给周恩来写过两封密函(笔者将在另文予以披露),但尚未发现其手迹.因此,迄今为止,这是我们所见到的张学良写给周恩来的唯一的一封亲笔函手迹,堪称弥足珍贵.这封亲笔函,文字不多,仅从字面上看,似乎内容也很平淡,但了解当时背景和内幕者,仔细斟酌起来,其含义非常重要.自80年代后期以来,关于张学良曾经要“拉出队伍”,与红军“合在一起干”的问题,在对这段历史深有研究的学者之间,颇有争议.这封亲笔函,与这个重要问题颇有关联.但当时正处于海内外正义人士为张学良的完全自由而奔走呼号的微妙时期,张学良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失去了个人的人身自由长达半个世纪,笔者亦中华民族之一员,实受惠于张学良,但笔者乃无名小卒,人微言轻,不能为张学良的完全自由而呼号奔走,已心有愧怍,岂能在微妙时期公布张学良写给周恩来的亲笔函,为张学良的完全自由增加难度?现在,台湾当局已给予张学良以完全的自由,又准许他移居美国夏威夷,今年又恰逢西安事变60周年,笔者愿在此时将这封亲笔函首次披露出来,并利用原始函电,就学者们的争议,略陈拙见.  相似文献   

8.
西安事变爆发后,南京政府内部的态度不一。以何应钦为代表的主战派,主张武力解决问题。李烈钧虽身居闲职,但十分关注西安事变。先是通电对张、杨厉声斥责,然后联合冯玉祥等人主张和平解决,反对使用武力。在审判张学良前夕,他又拜谒蒋介石为张学良求情,主张宽容对待。李烈钧在西安事变中的表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体现了他协调各方矛盾促进内部团结的一贯作风,也体现了他坚决主张团结抗日的思想。李烈钧在西安事变中的所作所为,是他的爱国思想和磊落性格的使然。  相似文献   

9.
发动西安事变的张学良将军被蒋介石幽禁后,便潜心于明史的研究.这已被国人所共知.但张学良为何要研究明史?有何心得体会?国人却绝少知道.《人文杂志》1988年第3期发表了宋文演题为《张学良与明史研究》的文章,对此略有披露.张学良在1982年接受台湾《联合报》记者时说:我研究明史的动机,是由于中国一直被外国欺凌,想从中找出原因.”为此,早在西安事变之前,他已对明史有所留意.“据东北军一些将领回忆,张学良将军在西安事变前夕就认真研究过明末历史;他认为抗战前夕国内形势。有点象明末.”一直到1947年6月他被  相似文献   

10.
光绪三十二年(1906)7月,赵尔丰被任命为川滇边务大臣,从此开始了他的经边生涯。在经边过程中,赵尔丰顺应全国废科举、办学校、“广兴育才”①的历史潮流,以兴学为先,取得了不少成绩,对安边御外起了_定的作用。研究川边兴学的历史及赵尔丰的教育思想,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项有意义的课题。一、川边兴学五年的成绩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大片美好河山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下相继沦陷。身任西北军总司令及东北大学校长职务的张学良集国难家仇于一身,决心雪消东北、华北沦陷的耻辱,于1936年将东北大学迁往古城西安,并在小南门外原西北大学农科所所在地修建校舍。张学良校长特在大礼堂基墙立两碑石,其一上书“沈阳设校,经始维艰,自九一八,惨遭摧残;流离燕市,转徙长安;勖尔多士,复我河山”八句充满爱国激情的题词,激励东大莘莘学子,勿忘国耻。可惜这块碑石被胡宗南战干团(战时干部训练团简称)斫掉,自此以后,再也无人目睹这块石碑的风彩。  相似文献   

12.
熊希龄一生创办过数以百计的学校,对教育进行过许多改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尤其是他的一些教育主张,内容丰富,识高意新。去虚求实破旧立新甲午中日战后,民族危机迫在眉睫。中国踊现出了一批维新变革志士,力图改革清朝政治,以“救亡图存”、“变法自强”为己任。而“图存”、“自强”的首要任务是“兴学”、“育才”,故改革科举制、改革旧式书院教育、设立新式学堂,便成为一种新时势和新潮流。熊希龄顺应新潮,于1897年10月创办湖南时务学堂,大胆提出了改革旧式书院教育的主张,其目标在于改革旧式书院偏狭的“举业”教…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张学良知父被炸后”,“是乘船秘由旅顺上陆,坐满铁线汽车在惊恐中到达奉天的”①。其实,张学良是从京奉铁路返沈的。虽然京奉铁路当时局势异常紧张,但年仅二十八岁的张学良毫无畏惧。经过严密的部署,毅然从京奉铁路秘密返沈。《北洋军阀史话》记载:“他化妆成一个伙夫,搭乘火车由北京赴沈阳,经过南满路检查站时,步行绕过,再换乘汽车直驶沈阳径入帅府”②。《国闻周报》里说:“惟此君于十七日过滦州时,犹无所闻,可见其行动之秘密”③。张学良将军秘密返沈情况,据当年亲自护送张学良的卫队营营长崔成义著《张学良奔丧见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2003,(1)
东北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 ,国家“2 1 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大学。坐落在景色宜人的北国春城———吉林省长春市 ,净月校区坐落在风光秀美的长春市净月潭旅游风景区。学校占地面积 1 50 .7万平方米 ,其中校本部占地 81 .7万平方米 ,净月校区占地 69万平方米。学校原名东北大学 ,建校于 1 946年 ,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1 949年定址于长春。 1 950年 ,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易名为东北师范大学。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 ,张学良将军的胞弟张学思为学校首任校长 ,著名教育家张如心、成仿吾、丁浩川等先…  相似文献   

15.
郑观应(1842—1922),亦作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偫鹤山人,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人,近代著名的爱国者,影响较大的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在他整个思想体系中,反帝爱国的思想最为明显,最为强烈。他反帝爱国的思想有两方面的内容: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帝国主义进行“商战”,抵制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训将练兵,加强国防,同帝国主义进行“兵战”,反击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他的与帝国主义进行商战的经济思想,近年来学者、专家论述极详,而其兵战的军事思想,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拙文试就此为题,谈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荣德生继承中国近代经世派的优秀传统,以发展实业为强国之媒,以兴学育才为经世之本,以区域改造为济世之方,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是一位集实践家、教育家、改革家于一身的杰出爱国主义者;而“爱国实业家”之称实不足以准确表述他丰富多彩而崇高的一生。  相似文献   

17.
张学良为结束内战、逼蒋抗日,和杨虎城及十七路军发动了“西安事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为此张学良被蒋介石无理关押。东北军虽然失去了统帅,但广大爱国官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独立,为复土还乡,英勇杀敌,许多将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样一支抗日的武装队伍,竟被蒋介石分化瓦解了。  相似文献   

18.
1928—1936年间,张学良与日本的关系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曾影响东北及全国政局。张学良对日外交观内涵颇丰一,对日本侵略中国的认识深刻,认为日本对中国东北早有侵略野心;推行“大陆政策”,意欲“统治全中国”;对中国采取武力与经济并举的侵略手段;中日问题绝没有和平解决的希望。二,张学良对日本侵略东北采取一系列对策反对日本政府干涉中国内政;通过秘密外交策反推翻日本军阀内阁;对日外交完全听命南京政府,与日本的东北铁路交涉则寸步不让;倡导国共合作共同救国;提出唯有抗日才能求得中国统一。三,张学良对日外交思想的失误之处即九一八事变时对日本政府抱有和平幻想,希求事态不扩大;依靠国联外交,制裁日本;寄希望蒋介石领导抗日。但张对日外交观自始至终以抗日为主线,不愧为是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19.
<正> 一 1921年秋,毛泽东、何叔衡、贺民范等以船山学社名义,利用该社的社址和经费,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船山学社是我国近现代闻名中外的学术研究团体。1914年,湖南人民为纪念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思想家王船山,创办了船山学社,并经当时北京政府批准,内务、教育两部立案,由湖南省政府国税项下每年拨款四千元,作为学社常年活动经费。船山学社社址设在长沙市  相似文献   

20.
盛宣怀是近代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他因大力创办中国早期民用工业企业而享有“实业巨子”的美誉;也因曾充当中外反动势力的走卒而留下了“买办官僚”的骂名。他的政治地位同他的经济业绩一样显赫,如果不是“四川路案”使他一夜之间成了革命与反革命双重打击的对象,他可能会在“办大事”、“做高官”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说,盛宣怀不过是一个悲剧人物:正是他所办的“大事”,加速了他所竭力维护的那个制度的灭亡。辛亥革命后的盛宣怀虽已离开政界,但并没有游离于政治斗争之外。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派与封建专制势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