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最近几年,我国现代诗歌有些失落现象,而且似乎诗歌是受欢迎程度最低的一种文学作品类型。其原因是:诗歌语言的杂碎和陈腐;由信息媒体的迅速传播而造成的诗人与读者心理、时间、空间三个距离的缩小;各种文化信息和知识的爆炸为诗人全知全能的时代划上了句号;新时期诗人精神准备的不足与玩“诗”不恭;欣赏习惯的惯性也是造成读者与诗歌作品相互阻隔的原因;读者爱好、兴趣、追求的多元多层性决定了对多种文化选择的随意性;因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引起的文学地位的滑坡与诗歌品位的低落;文学批评的失重与批评家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丧失;批评家的迎合心理与诗人对批评的逆反心理,耽误了诗歌的正常发展;由西方现代派诗歌与中国诗歌传统的关系处理不当而产生的诗歌的迷路;对诗言志传统与诗歌多种功能理解的欠缺  相似文献   

2.
诗歌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是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的。意象是隐喻思维的产物,是读者了解诗歌精神的载体。通过研究以“夜”为意象的诗歌,揭示源语域和目标语域之间联系美的隐喻思维,这也是读者了解诗人情怀和寓意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3.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 ,乔叟的《托与克》堪称是诗人与读者之间进行的一种典型的明示—推理交际。明示就是乔叟在诗歌中明确给出的信息 ,即诗歌的言。借助于诗歌的言 ,读者可以推理而解读出诗歌的不言 ,即诗人的交际意图。虽然乔叟的这部长诗的明示信息是古特洛依战争背景下的“宫廷爱情” ,但诗人超越了这一浪漫主义的叙事主题 ,而表达的交际意图是诗人现实主义的眼光下的英国社会 ,以及诗人自己的感情流露  相似文献   

4.
“知识分子写作”是20世纪中国诗坛的一个诗歌流派,其群体中的诗人有着自己的美学观念和诗歌追求,但从诗歌发展的事实看,他们无可争议地呈现出相似的诗学立场。本文从诗人主体、诗歌与现实、诗歌本体和诗人与读者四个方面阐述“知识分子写作”群体的精神向度和诗学立场。  相似文献   

5.
肯明斯是美国20世纪风格独特的诗人。作为一个诗人和画家,他不断探索实践,创新诗歌形式,借助绘画艺术中万花筒式的表现技巧进行诗歌创作。其诗歌留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艺术感受,触发读者丰富的想象,使现代派诗歌在视觉印象上的翻新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相似文献   

6.
胡晓靖 《南都学坛》2005,25(6):67-69
文学鉴赏是文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诗歌也不例外,从一首诗歌的诞生到意境美学的实现,应该分为三个环节、两个阶段。三个环节即诗人、作品、读者;两个阶段即作品诞生阶段与诗美实现阶段。这两个阶段又各具特色:诗人与作品之间,作品看似被动的,但文本自身的规律使得诗人也不能不顾其余;而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也是明显的,首先,诗歌文本贮存的种种信息或意蕴使读者流连忘返;其次,读者在诗歌文本意蕴的感召下,又调动大脑中已储蓄的与诗歌文本相关联的大量信息反过来激活作品,正是这种双向“互动”最终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中弥漫成意境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沿着埃米莉·迪全森极具个人色彩的人生经历,简要分析了她三首短小却意义深远的诗歌。指出长年沉浸在孤独、沉思中的诗人,所写诗句不仅清新、优美,那些有血、有肉、有灵的篇章更凝结着诗人的心血,也折射出她一生的智慧和情感。诗人坚持用自己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标准创作的诗歌必将会深深影响和启迪着读者的心智.  相似文献   

8.
纵览中国现当代文学1980年代的诗歌群体,我们会发现陆忆敏发出了与众不同的声音。陆忆敏的诗歌语言具有轻柔缓慢的质地,带给读者丝绢般柔软的触觉特征。需要我们分析的是,在这种感受性判断背后,女诗人对诗歌保持什么样的内在逻辑能够让诗歌文本显露出与众不同的语言形式。陆忆敏诗歌语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主要在于诗人在诗歌语言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时问观。在两种时间观念的交织下,诗人可以不断地移动自己的位置来对现实世界进行解释。通过这种方式,诗人克服了时间带来的焦虑和恐惧,在语言中实现了与传统相互对望的抒情姿态,并在抒情过程中实现了传统的再生。  相似文献   

9.
诗歌是擅长于抒发感情的艺术。可是,诗歌却并不纯粹是诗人的自我表现或个人感情的再现。诗歌内部的“说话者”可以是诗人自己的声音,也可以是诗人借托别人的声音自所以,诗歌的情感抒发实际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情感的现实,二是情感的主体,包括情感的动机和方式。换言之,诗歌除了能以强烈的情感打动读者之外,还能让读者了解说话者的个性心理特征。恩格斯说:“人物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怎么做”。尽管诗歌的主  相似文献   

10.
约翰·邓恩诗歌中意象的类比赏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圆规、泪水、跳蚤)为例,对中英诗歌中意象手法的运用进行了类比与赏析,并指出意象是诗歌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意象,读者可以感受诗人内心的万千思绪,从而深化对诗人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因为我不能等待死亡》是艾米莉·狄金森众多诗歌中的一朵奇葩,此诗在当时被认为是怪诞,离奇的,不被人们所接受,这却恰恰在读者的脑海中形成了一种陌生化的印象,读者能从其诗中体会到新奇、独特的感受,细读此诗,诗人关学观和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使得读者更能体会诗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诗歌生成过程所发生的语言选择与交流使诗歌批评对语用顺应论得以敞开,即诗歌生成是诗人与隐含读者进行交际,在不断形成的动态认知语境中关照隐含读者的认知水平与审美诉求,进行语言及文学策略选择的过程,而诗人语言与文学策略的选择使诗歌携带了文学顺应性.若从文本逆向审视诗歌生成,通过分析诗歌的语境顺应、语言结构顺应以及以文学策略为载体的顺应意识度,便可实现对诗歌文学顺应性的讨流.  相似文献   

13.
莎拉·蒂斯黛尔是20世纪初美国诗坛独具风格的女诗人。她的诗歌继承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诗歌的“夜莺传统”,兼具浪漫主义与唯美主义之特点。她所开创的“恋歌体”别具一格,为她赢得了很高的声望。由于20世纪前期现代主义诗歌在美国兴起,蒂斯黛尔的声望很快被以庞德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人遮蔽,她也因此被认为是一位“被忽略的”诗人。蒂斯黛尔的诗歌在全世界一直拥有大量的读者,她对中国新诗发轫时期的诗人,特别是对胡适、闻一多等,都产生过显著的影响。一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对蒂斯黛尔诗歌的翻译很不系统,对其诗歌的研究更是近乎空白。本文试图以传记批评的视角全面探索蒂斯黛尔的诗歌创作生涯,兼论她对发轫期中国新诗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在中国传播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从倡导“诗体大解放”、主张白话诗,到有意制造新、旧诗对立以提倡新诗,胡适对旧体诗的态度存在矛盾之处。归根结底,“旧诗”概念本身带有断裂意味,其两层意涵也常被混用,呈现出在概念收紧与放松之间的游移。“五四”以来,新诗集出版一度风行,借助现代传播条件,诗人与读者、诗人与评论家、诗人与诗人之间增进对话与互动。新诗诗人们对诗歌情感与读者共鸣的追求,不仅激励他们尽情释放自然的真情,也使其落入对新旧诗体分野与诗人身份认同的迷茫之中。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美国的诗歌中,华裔英语诗歌是一个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当代美国华裔英语诗歌有了很大发展,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现方式引起美国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在当代美国诗坛上,华裔女性诗人有非常突出的表现。代表诗人有卡洛琳·刘、梅梅·勃森布鲁格、黛安娜·张、玛丽琳·陈。除上述女性诗人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当代华裔英语诗人,阿伦·刘、阿瑟·施、约翰·姚、青年诗人李力扬。  相似文献   

16.
新月派诗人特别注重诗的美的意境创造。文章着重论述了新月派诗人创造诗歌美的意境的三个共同特征,即移情于物,以物缘情,或缘情生景,境以物迁;借鉴我国传统诗词的表现手法,用哀怨、缠绵的情调,把读者带入动人的艺术世界;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比喻创造诗歌的优美意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修辞、意象、诗人的匠心等方面对《相信未来》中几个诗句的停顿做一解读,以制止某些范围内正广泛流行的对该诗的某些误读延传现象,从而正确引领读者对诗歌的理解,领会诗人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8.
艾略特在诗歌中通过运用异国语、构建独特的意象、引用典故等陌生化手法,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独特感受,并激发读者思考,让读者更充分地理解诗人写作的真正意图,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9.
诗歌是抒情性极强的文学形式,它承载着诗人的情感诉求,读者的欣赏过程也是心灵感应的过程。诗歌有别于其他文学形式,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其语言的特殊性。作为一种经过锤炼的话语,一种浓缩的书写形式,诗歌自有其创作的规律。诗人创作手法就是理性思维的体现。蒙太奇将诗歌中的意象群组合在一起,它连接了诗歌的感性和理性两因素。  相似文献   

20.
艾米莉·迪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美国诗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阿莫斯特(Amherst),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诗风独特。《剧痛过后,感觉如常》(After Great pain,a Formal Feeling Comes )就是她的一首代表作。文章将从她创新型的语言断片的使用、有悖传统的句法、以及其独特的标点符号等方面对诗歌进行比较全面的文体分析,使读者对迪金森及其诗歌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