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
制度问题是国家治理中的根本问题,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质是实现制度现代化;制度现代化是一个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完善和逐步定型的过程。确保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权利,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价值指向;民主既是一种国家形态,又是一种国家形式,从根本意义上说民主就是国家治理,与国家发展状态和国家命运有机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民主与法治不可分割,制度现代化与法治现代化相辅相成,统一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部实践。  相似文献   

2.
国家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在于推进制度治理。制度治理蕴含着“规则之治”的法治精神,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是国家治理法治化。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载体是一国法治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我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要牢牢坚守“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这条根本红线,确保不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终极目标;要始终把握住“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特征,将各项举措有机联系起来,确保不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工作的价值方向。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主张,它既关系到我国基本形成“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之后的法治发展战略问题,更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具体道路以及相关的法治保障问题。法治与现代化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决议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全面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的法理基础和政策依据。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指引下,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今后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法治中国建设,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此,就必须把国家治理体系、治理方式的变革纳入法治的轨道,通过法治中国建设,构建政府、市场、社会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并且通过法治中国建设,切实提升国家治理主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公共事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和必然要求。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局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妥善应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面临的难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5,(7):231-23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贯穿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全篇的红线。《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展开表述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定义,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发展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工作布局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重点任务是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主要目的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韩克芳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2):186-192
法治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结构关系角度看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质特征、题中之义和重要标志;从法治实践看,推进法治的发展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法治对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途径、重要保障和基本方式。通过法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主要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正确处理法治和其他治理方式的关系;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政法队伍。  相似文献   

8.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突出内容,治理的法治化是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和保障,对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着关键意义.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关键武器,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法治内涵入手,探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建议,目的在于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国家治理中,法治是治国方略的基础,德治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阐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分析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理论基础,总结了我国历史上治理国家的经验。同时,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发展历程及现实挑战,要求我们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一方面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使良好的道德风尚成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10.
法治国家建设与公民人格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两个基本目标。只有加强法治国家建设对公民人格现代化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才能真正把握两者的内在关系,实现法治国家建设与公民人格现代化的双向互动和同步协调发展,更好地理顺在中国法治国家建设驱动问题上政府推进与自然演进的互动关系。笔者认为,法治国家建设必然使权利、平等、责任、创新等法律的元素逐渐成为现代中国人意识的元素。  相似文献   

11.
法治既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保障。地方政府的法治实践既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国家治理的地方实践形式。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对党的十八大后四大直辖市的法治实践进行比较,探寻共同经验和各自的亮点,可为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治路径提供启示: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应实现法治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充分发挥智库功能,创新国家治理需要及时将地方经验法制化,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协同治理制度化,发挥媒体优势营造依法治国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学知识效应生发于法治中国的建设实践之中。在知识论语境下,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学知识效应的发生机理、实践进路和法治现代化功能,是对法治中国实践成就如何由经验形态知识到原理形态知识转变的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学知识效应涉及法治中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促动知识转化的主体、知识生成的逻辑、政理和法理的联系、新概念到新范式的升级、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塑造、社会主义法学体系的构建和中国法治话语的生成等一系列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对于有效沟通法治中国的实践成就与法学知识体系、破解法学发展的“卡脖子”难题、促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推动涉外法治的决策是现代化强国战略规划的重要部分。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应用法治的一系列实践,雄辩地说明了法治格局对于国家壮大的重要意义,特别是法治格局的域外延伸,为国家提供了持续、稳定、健康走向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证,也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当中国在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不断迈进之时,就特别需要关注和强调法治,积极推进涉外工作的法治化。中国的涉外法治应当采取的立场,既包括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斗争范式,也包括倡导共同价值、推进互利共赢的合作范式。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国际法职业共同体有必要深入探讨能够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顺利前进的适当模式,从而推进法治中国的不断提升,促进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不断向前延展,形成"三步走"的阶段性攀升。其中第一步,建立人民政权,已经走完;第二步,填补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建成经济发达的中国,已经胜利在望;第三步,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三步走"各自需要不同的装备。全面依法治国是顺利走完第三步的必要装备。因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而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以法治为依托,只能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终实现,离不开现代化法治的助推。  相似文献   

15.
法治作为人类社会所追求的基本政治价值,既是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石,也是现代社会秩序的基础性保障力量。法治建设有利于社会规范体系的价值内化,降低社会治理的成本,提升社会治理的有效性与合法性,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是决定其现代化水平的关键变量。在中国当下的社会治理格局中,法治中国建设既是撬动社会治理创新最有力的杠杆,也是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愿景目标和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16.
张一雄 《江苏社会科学》2023,(2):157-165+243
“中国式现代化”是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全篇的中心命题。中国式现代化的切实推进必然包含法治现代化,在法治现代化中,行政法治的现代化不可或缺。以法哲学为基础的整体系统观的引入,为法治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方法论。中国行政法治现代化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牢固的实践根基、高远的价值取向。基于整体系统观的方法论视角,为推进中国行政法治现代化建设,在宏观层面上需从“理念引领—顶层设计—模式塑造”三个维度升级行政法治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打造政府与公众双向互动的模式;在微观层面上需加快构建完备的行政法律规范体系,持续健全高效的行政法治实施体系,逐步加强严密的行政法治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7.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维度和重要内容。立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与世界现代化新态势,依循“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为”的逻辑进路,在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度耦合中治理问题和挑战得以妥善解决和应对,中国式现代化也得以推进拓展并形成科学严密、特色鲜明的系统特征。具体表现为,党和人民在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统一中,标定中国国家治理发展新方向,明确治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新要求,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根基;在目标引导与问题导向的辩证统一中,破解全领域治理难题,提升国家治理整体效能,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在本土化与国际化的一体发展中,全面打造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优越性,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贡献人类文明进步的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彰显出自身的科学性、自主性、创新性、系统性,展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图景,为后发国家摆脱现代化困境提供了新的启示借鉴。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精准诠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定位、核心特征和本质要求。将中国式现代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凸显中国式现代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在讲清中国式现代化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可以从历史维度、现实维度和理论维度三个层面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相关内容。为了取得良好的融入效果,讲授时要把握系统性原则,寻找二者最佳契合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相关社会实践,让中国式现代化丰富深刻的内涵切实融入学生心灵,为学生的思想成长、全面发展赋能。  相似文献   

19.
法治是新疆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结合新疆实际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实现治理现代化,以达成法治新疆的目标;推进法治新疆建设,必须树立法律信仰,培育法律思维。  相似文献   

20.
张松 《学术探索》2023,(1):65-72
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法治现代化建设提出了确保人的法律安全、实现人的法治获得、提升人的法治幸福的新要求。当前,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建设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直接影响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样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推进的战略部署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文明理念、全面提升法律制度的供给水平、积极推进依法治理的能力建设,实现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探索的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