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身份冲突研究多以群体视角为主,缺少对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考察。研究发现,农民企业家在返乡创业过程中面临身份冲突困境,表现为其与生俱来的农民身份和当前的市民身份之间产生冲突。身份冲突缘于农民企业家在维持农村传统家庭和城市小家庭团结时的左右摇摆,从而造成身份认同的失衡。为缓解返乡创业过程中的身份认同失衡,农民企业家采取了创业地点分流措施,在“经济能力强—农民身份感强—团结农村家庭”的情况下选择“返乡农村创业”,在“经济能力强—农民身份感强—团结城市家庭”的情况下选择“返乡城市创业”,家庭团结左右着农民企业家创业地点的选择。这一过程反映出了个体选择与所处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并启发我们在分析人口流动问题时应兼顾客观环境与行动主体的主观认知,以便推动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进程,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2.
微信社交软件的兴起,无疑创生出微信社会情境。通过微信言语的多重互构行为,老年个体身份得以建构,进而以自我呈现、自我构念行动实现了老年个体的自我身份认同感的提升。在微信社会空间中,“虚拟在场,现实缺席”的社会情境让老年个体的在场感和家庭群体感得到增强;“微信群”得以建构成员平等对话的空间,消解了传统代际权威;家庭成员“红包游戏”的互动体验进一步消解了传统代际间的仪式感。老年个体以图像符号的表情包语言重塑其话语表达逻辑,同时以转发链接来建构新的对话关系。在此基础之上,依托于其内在服务性功能,老年个体的社会参与行为得以提升,其微信社会身份亦被重塑。  相似文献   

3.
在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中,需要各民族成员把文化上的相互尊重、个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宽容和信任、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等观念不断演进并内化为个体成员自己的日常认知、情感和价值。从多重身份视角来研究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的建构,就是要避免某一群体对个体成员身份的垄断,摆脱单一群体对个体的控制。文章梳理了身份认同、多重身份、嵌入式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多重身份建构和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建设内涵;解析了身份与认同的逻辑关系;在分析研究当前相互嵌入式社会建设中的多重身份困境基础上,提出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中必须考虑各民族的多重身份。  相似文献   

4.
幼儿园教师是女性占绝对比例的职业群体,对其社会地位影响因素的分析,社会性别理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进而发现,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的女性化是一种社会建制的结果。制约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提升的因素包括:职业性别隔离制约幼儿园教师的经济待遇,社会角色期待影响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声望.成就动机不足限制幼儿园教师的社会权益。应通过打破幼儿园教师职业的性别分工、加强幼儿园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等途径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5.
社会性别是与生理性别相对的概念,表达了多重文化因素构成的判断一个人性别的社会标准。在我国乡村地区,女性幼儿教师占绝大多数。受社会性别角色期望、性别角色冲突和劳动性别分工的影响,乡村女性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受限,职业上升路径狭窄。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制度保障和激励政策,大众传媒应加强性别平等的舆论宣传,幼儿园应重视性别关怀,而乡村女性幼儿教师自身应主动革新自我,突破性别角色设定,实现职业成长。  相似文献   

6.
剖析男幼师坚守动因,对扩充、稳定男幼师队伍规模、革新幼儿园师资队伍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扎根理论原则,采用 访谈法,运用NVIVO 11 PLUS对8位男幼师的坚守动因进行编码与分析,结果显示:男幼师坚守动因包括环境因素、个体因素 以及受环境和个体因素交互形成的愉悦情感体验。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社会提升幼师社会地位、区域推进男幼师联盟建设、园 所拓宽男幼师职业发展空间、院校加强教育情怀培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志 《国际论坛》2023,(3):114-135+159-160
逆全球化与地缘政治竞争加剧,全球治理受挫凸显地区治理的重要性。地区治理有赖于地区国家合作与一体化塑造的地区组织,它们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关系,出现地区“多重一体化”现象,影响到地区治理效果。受地区内外大国互动和地区规范影响,地区治理存在合作型、相互增强型、冲突型和区隔型四种类型。如果地区内外大国是合作或者朋友身份,彼此秉承的地区规范相容,有助于合作型或相互增强型地区治理出现,推进地区一体化;如果地区内外大国是冲突或者敌对身份,彼此秉承的地区规范不相容,将塑造冲突型或区隔型地区治理,导致地区碎片化。欧亚存在“多重一体化”现象,地区组织间的关系是竞争与合作并存,地区出现分化。在东欧和南高加索,由于俄罗斯和欧洲关系恶化,从冲突向敌对身份演变,彼此秉承的地区规范不相容,形成冲突型地区治理,并逐渐演进为区隔型地区治理;在中亚,中俄从合作向朋友身份演化,彼此秉承的地区规范相容,形成合作型乃至相互增强型地区治理,一体化效应明显。欧亚地区紧邻中国西部,地区分化将影响到“一带一路”倡议高质量实施,危及全球安全倡议落实,需要妥善应对。  相似文献   

8.
作为影响幼儿发展的“重要他人”,男教师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个性品质培养、情感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学前教育相对落后的西部民族地区,多重压力使男教师易产生压抑感,在一定程度上会看低了这份职业的价值,成为制约男教师成为幼儿“重要他人”的重要因素。政策倾斜、角色培育、内在驱动、专业培训等管理策略,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幼儿园男教师的发展,促使其真正成为幼儿发展的“重要他人”。  相似文献   

9.
论《爵士乐》的后现代身份叙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爵士乐》中“痕迹”与“裂缝”的双重意象揭示了白人文化冲击下黑人身份的错位与缺失。在对黑人身份进行重新建构的过程中,作者莫里森将爵士乐即兴变奏的特点变为文本的一种叙事策略,凸显了后工业社会中个体身份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也为少数族裔在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中实现自身独特的身份认同指出了一条可行性道路。  相似文献   

10.
职业分割是社会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与工作-家庭冲突有密切联系。文章在回顾工作-家庭冲突现有理论的基础上,采取整合视角探究了职业分割对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构建了配偶支持、父母支持、职业分割和工作-家庭冲突的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在非国有部门工作的个体,在国有部门工作的个体工作-家庭冲突水平更低;管理职级对工作-家庭冲突有显著正向影响;相比低水平的配偶支持与父母支持,在高水平的配偶支持与父母支持下,在国有部门工作的个体工作-家庭冲突水平更低;配偶支持与父母支持削弱了管理职级对工作-家庭冲突的正向影响。文章剖析了不同职业分割维度下个体的工作-家庭冲突问题,并增加了中国情境的解释视角,为个体与组织缓解工作-家庭冲突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完成了从职业革命家集团向职业建设者集团的转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作为基层党组织最基本的单位,党员个体对执政党所肩负事业的认同感及信仰的坚定性,直接决定着党员个体能否真正的扮演好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一角色.近年来,由于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党员个体的党员身份越来越名不符实,党员这一称号日益成为少数人获取资源、追名逐利的护身符,党员身份日益空壳化.党员角色的成功塑造需要表里如一的“身份”外衣与“信仰”内核.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非工作时间连通行为与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选取浙江省某3市的幼儿园教师244名,使用非工作时间连通行为量表、教师工作压力量表、工作-生活冲突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非工作时间连通行为与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呈显著正相关;工作-生活冲突在非工作时间连通行为与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间起中介作用;编制身份能够调节非工作时间连通行为与工作压力的关系。基于此,幼儿园管理者应当为幼儿园教师划定工作-生活界限,赋予教师“离线权”;避免身份偏见,合理分配工作任务;明确幼儿园教师职业定位,回归教育本身。  相似文献   

13.
美国现代派诗人玛丽安·摩尔的女性诗歌贯穿着一条隐蔽的寻找女性作家身份的伦理线,展现了特定时代女性的主体经验和美国父权诗学主流意识形态下的伦理机制。以文学伦理批评理论为支点,分析摩尔所遭遇的伦理困境及不同阶段对伦理身份诉求所作的种种努力。指出,热衷“男性性别扮演”的家庭伦理环境和“文学是男性领地”的社会伦理环境是诗人陷入身份焦虑的伦理根源;摩尔拒绝“天使”的身份,坚信女人要“带刺”来发起反抗与自我保护,也要如同“变色龙”合理改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摩尔晚期诗歌所彰显的谦逊与大爱是其在宏大文化语境下的自我和解,昭示出一个女诗人对个人理想、气质素养与独立自由精神追求的高度伦理指向和实践美学。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幼儿园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以幼儿园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调查问卷、幼儿园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为研究工具,对西安市16所幼儿园的294位教师,其中新入职教师157位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幼儿园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与社会支持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幼儿园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正相关,社会支持对幼儿园新入职教师的职业适应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其中,客观支持可以较好的预测新入职教师的职业适应。结论:幼儿园新入职教师的职业适应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社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其职业适应。  相似文献   

15.
小说《色,戒》到电影《色·戒》男主人公老易形象由心狠手辣、冷酷无情的汉奸变成儒雅多情、孤独脆弱、身份模糊的男人。李安之所以没有完全按照张爱玲的原意来塑造老易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身为男人的他与身为女人的张爱玲之间的社会性别差异。在传播者张爱玲笔下,老易是基于自身女性交往体验和社会观察而进行的异性形象描摹,而接受者李安是按照他的男性体验对其进行加工和改造。老易形象的变化反映出文化传播中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关于"恶"与"非恶"的性别判断、强与弱的性别认知、情与欲的性别成见等社会性别因素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小说《游离》通过主人公“我”个体生存空间、身份认同和情感世界“游离”的叙事,书写了青年知识分子的一种生命存在形态。对“我”身体在太原与北京、家庭与社会等居无定所生存空间的叙事,揭示了个体因空间“游离”而产生的生存感受与生命体验的一种“游离”形态。对“我”“平民”身份、“智识阶级”身份认知和内部自我感知的叙事,表达个体外部身份认同的“游离”和内部自我感知的分裂。对“我”爱情、亲情和友情的叙事,表达了个体情感世界矛盾而复杂的“游离”状态。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对性别问题的深入研究,为翻译中的性别探讨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性别身份的不同影响到译者的理解视角与表达方式,男性和女性译者会有意或无意地在译文中构建他们的性别身份。由于个人生活经历以及情感体验的不同,女性译者能与女性主义作家共谋合作,传达出更加强烈的女性意识,而男性译者把女性当作“他者”排除在男性系统之外,在译文中彰显出一种优越感。这样,性别差异在语言中得以形成和再现。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五位农村女教师的访谈和观察,对她们的工作家庭冲突的现状、原因和对策进行了研究。农村女教师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工作家庭冲突,主要表现在有限时间与多重身分、职业周期与家庭生命周期、归属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并影响着她们的专业发展。教师对自我角色的传统认知、社会对女性的双重期待、性别支持系统的缺乏以及农村女教师的岗位特殊性是农村女教师工作家庭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农村女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有效缓解,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女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铁凝小说中体现着她的生命美学观与性别意识,同时在生命美学视域下其性别意识有着显明的嬗变轨迹。20世纪80年代的萌发期,铁凝展现女性自然的生命之美;90年代前后的发展期,凸显女性强烈的性别意识与生命需求;新世纪前后的深化期,表现着超越性别的生命意识。同时,嬗变原因在于个体生命意识与性别意识的互认相长,社会集体意识与性别意识的变化影响以及女性作品的互证促进性别意识的发展。铁凝小说性别意识的变化凸显着对生命意识的关注与张扬,梳理其性别意识的嬗变表征及深层原因,对研究新时期以来女性作家创作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后疫情时代生命与性别主题的探讨,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肺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常见的疾病意象之一,社会性别作为社会象征系统中重要的文化符码,它与肺病隐喻这一叙事/知识话语系统密切相关。肺病隐喻具有性别化的倾向,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男女两性不同的性别文化身份建构模式。肺病隐喻的男性叙事主要关注肺病的道德内涵和社会化倾向,通过肺病隐喻完成男权社会的主体文化身份的建构,进而由肺病隐喻的审美化、意象化取向实现对女性身体的想象和规训;肺病隐喻的女性叙事割断了肺病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审美想象,企图摆脱男性叙事的扭曲和遮蔽,实现现代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