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进口贸易技术溢出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表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存有长期均衡的关系,越高贸易开放度和越低的关税保护度均对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起到促进作用。为提高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我国应进一步扩大贸易开放度,降低关税率,适量加大国内研发创新经费投入。  相似文献   

2.
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研究开发与技术外溢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中间产品种类扩张型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型,探讨了开放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国内研发与国外研发技术外溢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对模型的竞争性市场均衡分析的基本结论是:技术吸收能力的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然而贸易开放度、技术水平差距对稳态增长率的影响效应具有不确定性。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利用1996—2002年间我国30个省市的经济数据,考察了分别以人力资本、贸易开放度衡量的技术吸收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比较了进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这两类传递渠道的技术外溢效果,并就分析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全面提升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落实中央“绿色”发展理念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利用SBM模型的ML指数法测算各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基于吸收能力的视角,结合面板门槛模型对贸易开放如何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产品国际贸易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贸易开放的绿色技术溢出存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农业研发投入水平四种吸收能力因素的双重门槛效应.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三门槛下,贸易开放的绿色溢出效应的动态吸收能力正向调节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绿色生产率效应.但在农业研发投入水平门槛下,农产品国际贸易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关系.据此,提出优化农产品贸易结构、推进产业对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提高农业研发投入效率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进口贸易中所含的研发存量作为进口品技术含量的代理变量,利用1997-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对各省(区、市)进口贸易中所含的研发存量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借助系统GMM估计考察了贸易开放、对外开放政策以及加入WTO对我国进口贸易中所含研发存量变动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近年来我国进口贸易中所含研发存量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距;第二,贸易开放程度影响着进口贸易所含的研发存量水平,即贸易开放度越大,进口贸易商品所含研发存量的水平越高;第三,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和加入WTO不仅直接有助于提高进口贸易所含的研发水平,同时也可以通过引发经济增长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间接提高进口贸易所含研发水平;第四,对外开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区域贸易差距和经济发展差距,反过来抑制了落后地区对国外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引入。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2001-2007年的国家统计局工业企业数据库,从微观层面考察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研发投入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绩效增长率,研发投入比重增长1%,可以导致企业产值增长大约3%,企业利润增长大约13%,显示出比较高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通过考察研发投入、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当企业人力资本投入量增加时,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增长具有更高的效应,说明企业研发投入可能通过人力资本的作用而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研发投入具有外溢效应.研究表明,我国企业应该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同时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使得研发投入的效应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技术扩散已成为影响我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贸易是国际技术扩散的重要路径。本文利用蓝黄两区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及进口贸易等技术扩散路径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经济增长关系及影响效应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溢出的国外研发存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蓝两区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我国海运服务贸易技术外溢效应存在性的理论分析,运用索罗残差法对2000-2012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海运服务贸易产业内贸易指数、海运服务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经济体制及科研环境等变量通过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海运服务贸易通过产业关联效应、竞争因素、学习和示范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流动实现其技术外溢,而技术外溢效应水平主要受我国海运服务贸易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影响。在海运服务贸易之外,经济体制约束和科技研发支出均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进口贸易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基础上,采用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实证分析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贸易对我国产业间和产业内结构优化升级的动态影响及其机理。实证研究表明:与沿线国家的进口贸易有利于我国产业间结构升级和制造业内部结构优化,对产业间结构的影响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再平稳的过程,与欧洲、蒙俄和东南亚地区进口贸易的影响更大;对制造业内部结构优化的动态影响波动较小,与欧洲和东南亚进口贸易的促进作用较大。进口贸易的正向影响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通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的中介效应作用于产业间结构升级;通过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影响制造业内部结构优化,但对第三产业内部转型升级产生了消极影响,尤其是与欧洲和东南亚的进口贸易。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6,(1):55-61
运用2003—2013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研究了国内研发知识资本、科研人力资本以及通过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海归人才回流、国外技术引进等相关渠道转移的国际知识资本存量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并分环渤海、长三角、东北地区等七大区域的国内外知识资本存量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国内研发知识资本对各区域(除西北地区外)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最大;进口贸易渠道的国际知识资本转移对环渤海、长三角、东北三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系数为正,而在中部、西南、西北的系数为负;FDI渠道的国际知识资本转移对环渤海、长三角、东南、中部及西南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有积极作用,而对东北和西北地区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技术差距的视角研究对外开放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文章选取我国2002-2011年26个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半参数估计方法,考察经济开放度和技术差距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经济效应.实证研究表明对外开放以及合理的技术差距会显著促进我国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入相关控制变量后,这种促进作用明显加强;人力资本水平与技术差距存在显著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分样本检验结果表明,在人力资本水平较高和研发投入比例较大的行业,对外开放和合理的技术差距两者对行业技术进步的促进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但是由于国内自主创新能力的匮乏,国际竞争优势的升级、经济增长的持久性及增长方式的转变不容乐观。基于投入产出绩效视角,本文分析了国内外不同的研发资本以及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自主创新的影响,并运用中国1985—2004年的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国内自主研发的投入,但国外研发对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贡献度也不容忽视;三大国际技术扩散路径溢出的国外研发对自主创新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并且每条路径溢出的国外研发对不同层次自主创新的贡献度也显著不同;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保护对不同研发资本投入产出绩效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其降低了国内研发投入和FDI溢出的国外研发对自主创新的贡献度,却提升了进口和国外专利申请溢出的国外研发对自主创新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12.
垮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的人才本土化战略对中国人力资源状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才吸引效应、人力资本培育效应、人才流动效应和人力市场效应等四个方面.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大量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相对落后的本土企业和科研机构吸引优秀人才的困难程度.中国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应采取必要措施趋利避害,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人力资源方面的正面效应,规避负面效应,利用垮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带动中国整体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安占然 《兰州学刊》2005,(3):116-117
自古典贸易理论以来,技术差距、要素禀赋差异、人力资本差异以及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相继被认为是影响贸易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实际上,这些因素对贸易结构的影响会因市场结构、产业部门、产品生命周期的差异而不同.贸易结构的变化,可依赖国内要素积累,由低级向高级结构成长,也可通过接受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来优化.  相似文献   

14.
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技术外溢效应是外国直接投资内含的人力资本、研发、管理经验等无形资本的非自愿扩散。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FDI技术外溢效应的研究成果,分析了FDI技术外溢的作用机制,并探讨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如何更大地发挥FDI技术外溢效应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选取中国西部地区40个区县2001—2011年的经济数据,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金融发展、人力资本投入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整体上看,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和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均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金融发展、人力资本投入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正向效应在经济发达地区非常明显;相反,受金融资源"嫌贫爱富"本性和金融发展"门槛效应"以及人力资本外溢等因素的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投入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积极效应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张昕 《西部论坛》2021,31(5):15-33
生产性服务进口不但可以通过改善中间品供给质量和结构促进国内制造业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产出规模的增长,而且可以通过技术溢出、知识溢出、人力资本溢出效应推动国内制造业技术升级;国内制造业产出增长会通过需求效应带动生产性服务进口规模扩大,国内制造业升级则会通过增加对富含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要素的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带动生产性服务进口的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从而,形成生产性服务进口对制造业升级的前向推动效应与制造业升级对生产性服务进口的后向拉动效应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双向联动机制.基于WIOT采用投入产出技术分析2000—2014年中国的生产性服务进口与国内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结果表明:国内生产性服务投入对制造业发展的前向推动效应远远大于国外生产性服务投入,制造业发展对国内生产性服务业的后向拉动效应也远远大于生产性服务进口;生产性服务进口对中国制造业产出增长和技术升级的前向推动效应显著,且生产性服务进口质量越高对制造业升级的推动效应越强;制造业产出增长对生产性服务进口规模具有后向拉动效应,而制造业技术升级对生产性服务进口质量具有后向拉动效应,且技术密度较高制造业行业对高技术密度生产性服务进口的需求拉动效应更大.因此,要以本土制造业供给质量提升和技术升级为主体,以生产性服务进口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为催化剂,构建国内外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生产性服务进口+制造业升级"双向联动网络:一是通过扩大市场开放增加国外生产性服务在国内制造业中的投入,尤其要提高"FCB"领域的开放水平以引导和促进国外先进生产性服务要素投入;二是充分挖掘和利用生产性服务进口的技术溢出、知识溢出和人力资本溢出效应,有效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以进一步拉动高质量生产性服务进口.  相似文献   

17.
邢恩泽 《天府新论》2015,(3):99-104
改革开放以来,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已是密不可分。而伴随着服务贸易的发展,技术的模仿、技术的引入以及技术外溢,也使得我国服务业的技术进步水平与服务贸易产生了紧密的联系。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通过技术进步进而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其途径包括:(1)服务贸易可以促进技术进步,使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高,人均收入也随之提高;(2)服务贸易带来的技术进步并非是完全中性的,有可能出现偏向性的技术进步,这会使不同部门对高人力资本的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导致高人力资本劳动力和低人力资本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差距拉大。可见,贸易开放能够通过非中性的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上海市1995到1997年3年间26个工业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外商直接投资(FDI)和研发(R&D)对国内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文章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表明: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企业具有挤出效应,因而,外商直接投资对提高国内企业生产率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同时,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和研发对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既有互补效应,也有替代效应,这两种效应相互抵消,使得企业研发投入对生产率的提高缺乏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创新和技术进步对生产率的增长和经济进步产生了显著影响。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研究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对出口技术复杂度有直接的影响,而创新、研发、人力资本、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开放度等则是通过影响生产率对出口技术复杂度产生间接的影响。不论是用研发资本存量代表的创新,还是用专利申请数量代表的创新,对高中低收入国家的生产率都有显著的影响,并且人力资本、开放度等指标也对生产率有显著影响。人力资本对于中低收入国家的影响比对高收入国家的影响大,贸易开放度对所有的国家都有显著影响,而知识产权保护指标对生产率没有直接的影响,这可能源于法律上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一国实际知识产权保护程度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人力资本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在测度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的基础上,构建了人力资本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面板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总体来看,人力资本的提升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服务业比重的提高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受区域产业发展阶段的影响,东部地区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最为显著,中西部的影响效应不显著。因此,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要尊重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的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应当继续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步缩小区域间的教育差距,合理制定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对外贸易和科技研发政策,有序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