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政新知     
《社区》2015,(10):6-7
为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国发[2014]47号)精神,近日,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在个国开展“救急难”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部署“救急难”综合试点工作。《通知》明确了“救急难”综合试点的主要任务。一是完善制度体系,细化临时救助和霞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规定;二是健全工作机制,着力建立健全急难对象乇动发现、快速响应、“一门受理、协同受理”、部门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新政新知     
《社区》2014,(33):6-7
◇国务院:明确临时救助的家庭对象 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通知》明确临时救助的家庭对象,即因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给予临时救助。联通知》明确,临时救助是国家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3.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推进社会救助立法和法律完善,从而实现社会救助管理的法治化,是中国社会救助发展面临的现实课题。文章立足于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提出了社会救助管理法治化的理论范畴,并以此为研究视角,分析了社会救助管理法治化面临的现实环境、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社会救助管理法治化面临的现实国情;同时,中国社会救助事业要以社会救助的管理法治化为引领和依托,着力构建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新格局以及事权责任明晰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此外,在社会救助管理法治化和制度转型的过程中,需要着力建设社会救助和谐文化,促进社会救助的结构优化,努力打造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升级版。  相似文献   

4.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实施,结束了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碎片化"的局面。社会救助作为维护公民基本尊严的托底制度,理所当然需要严格监管。"张海超事件"的后续发展暴露出当前我国社会救助中的监管机制存在着审查标准不够细化、执行程序过于简单、救济程序不完善等问题。《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作为临时性法律,只是从宏观层面上完成了社会救助的笼统性规范,却无法进行具体规制。为了更好地实现救助目的,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权,民政部门有必要通过行政立法对《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进行相关制度配套,从而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中的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5.
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障安全网的"兜底线"。变革立法模式,制定一部体系完备、操作性强的《社会救助法》,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理性选择。在立法过程中,应当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使二者协调统一。社会救助作为一种特殊的准公共产品,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以社会为辅,二者相互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社会救助框架体系。在当前的约束条件下,我们需要转变救助方式,防止福利依赖,强化监督机制,避免道德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救助立法的最高宗旨,发挥社会救助制度的最大效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证券犯罪被害人往往得不到有效赔偿的现实,提出证券犯罪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建立,是实现法治正义和效益价值最大化的必由之路,因而证券犯罪被害人救助制度应采用证券风险保险制度模式,以确立上市公司对证券犯罪被害人的救助义务,推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优化.鉴于此制度的公益性、补充性和有限性,对于救助资金的来源、救助程序的设计和救济渠道的畅通,尤其是检察机关在救助程序中的职能定位,提出了基本设想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教育救助是解决贫困代际转移的有效手段,是促进教育公平和建立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条件。从我国教育救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人手,提出应通过建立教育救助资金来源的长效机制、建立良好的教育救助运行机制和合理确定教育救助对象及实行多样化的教育救助方式,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教育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8.
"反福利依赖"始终是西方福利国家关注的议题。2014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我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也蕴含了"反福利依赖"的理念。但纵览现有的制度体系,我国的低保制度中依然存在福利依赖的诱因,容易导致"养懒汉"或有劳动能力者不愿退出低保的现象。为此,应发展工作道德救助,促进低保对象就业;进一步优化社会救助项目标准,将其他专项救助项目与低保解绑;对低保对象的收入和财产审核宽严有度;树立积极救助理念,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功能,强化服务救助。  相似文献   

9.
杨波 《社区》2012,(10):10
社会救助的"社区化"管理是发展趋势,实现救助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才能提高救助效率,降低救助成本,形成条块结合、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现代救助管理服务网络。成立工作队伍,健全工作制度各街道成立本辖区救助管理咨询服务领导小组,在实施属地管理、建立街道社区专管队伍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壮大原有的街道、社区救助专管人员队  相似文献   

10.
杨光雄 《社区》2014,(25):37-37
在现实生活中,因病致贫往往让很多家庭陷入困境。为健全和完善临沧市社会救助体系,减轻城乡特殊困难居民群众重特大疾病患者医疗负担,云南省临沧市自2012年制定出台《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机制的实施意见》后,逐步建立起程序便捷,管理科学,操作规范,与相关医疗保障制度紧密衔接,覆盖城乡困难群众的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11.
农村摆脱贫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社会救助的价值追求与反贫困的目标高度契合,成为农村反贫困战略必须坚持的正确选择。剖析现有策略的不足,通过分析《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规定提出:完善社会救助法律链接;均衡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联动社会救助与就业机制;严格审核救助资格,实行分类施保和动态管理;拓宽救助资金来源渠道,健全资金监管制度。使社会救助策略在推动农村反贫困中发挥最大功能。  相似文献   

12.
论建立我国特困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法律制度,特困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以确保被害人的利益为基础和出发点,以保障被害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为根本目的,以救助的方式实现被害人与加害人、被害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无论是从理论基础还是从现实基础来看,通过立法建立一部科学、合理的《特困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法》,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加强对刑事被害人保护,建立国家补偿救助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刑事司法政策的趋势。我国在此方面还存在缺陷,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构建起刑事被害人补偿救助制度:首先,将其纳入社会救助体系;其次,要建立起社会救助、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相互协调、衔接的机制;第三,要制定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被害人补偿法》。对于补偿法的制定应注意以下几点: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石,民主为基础;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和国家责任理论;体现公开正义和人道救助原则;注意针对性、宽泛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结合中国实际,阐述养老服务社会救助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建立养老服务救助制度的必要性,并提出对策建议:将社会救助范畴进一步延伸至养老服务领域,设置相应领导管理机构并明确其职责;建立科学、严格、快捷的甄别和反应机制;完善社区功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社区建设,为养老服务社会救助提供可靠的平台支持;建立和完善财税及信贷支持政策,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鼓励非营利组织、企业及个人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供给,为养老服务救助提供必要保障;建立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监督和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5.
现有的特别补偿制度和SCOPIC条款存在诸多问题,需在海难救助法中建立相对独立的环境救助制度。这种新制度应克服现有制度之不足,有效激励救助人迅速施救,确立环境救助报酬并体现奖励性和独立性。  相似文献   

16.
论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在探索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体系,对被害人给予经济援助和精神抚慰,展现国家对被害人的人文关怀,促进社会公正的全面实现。但是,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应该由谁来补救?刑事法律制度在救助被害人方面如何实施救济?这是需要社会各方面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主管机关成为《海商法》上的救助方,不存在法律上的障碍.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已经出现承认主管机关救助报酬的背景下,结合我国救助费用面临巨大缺口的现实,应承认主管机关的海难救助报酬请求权.同时,鉴于主管机关主要由国家配备公务人员及设备,并由国家财政拨款建立和维持,在确定主管机关救助报酬的具体数额时,应将《海商法》第180条中的奖励性因素排除,主要考虑主管机关的成本费用支出.  相似文献   

18.
社会救助及其制度完善是转型中国社会和法制生活中的一个聚焦点,纵观目前国内学界关于社会救助的理论研究和现实中的社会救助实践,尚存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特别是关于"社会救助"的界定及社会救助制度构建等方面,或者在一些常识性问题的理解中夹杂着诸多观念混淆甚至错误,或者缺失对中国社会救助立法及其转型背景的重视。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重回"社会救助"的制度事实、价值理念和语词逻辑原点,以期对社会救助的理论做一些系统性思考,进而以此为参照系,立足于中国社会的转型背景及其对社会救助提出的特殊要求,从立法体例、救助内容和管理体制等三个主要方面来检讨中国社会救助的现实制度并关照其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经济与社会结构不断调整的基本国情,我国现行的补缺型、济贫型的社会救助制度面临着很多问题和不足,已经不能够适应现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探索并逐步建立一套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已十分必要.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从补救型救助到发展型救助、从单纯物质救助到多元化救助、从微观层面救助到宏观层面救助;基本构想是救助理念的人性化、救助手法的多元化、救助资源的社会化、救助管理的效率化,以形成一个科学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20.
社会救助权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予以保障。社会救助资源不足、资金短缺成为制约我国贫困群体社会救助工作开展的瓶颈。动员、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社会救助领域是实现公民社会救助权的重要保障。以社会救助社会化为突破口,以培养发展公益慈善类非政府组织和民营企业为载体,建立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为支持相互交叉、相互合作的社会救助体系,形成政府与社会力量双轮推动社会救助事业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