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词汇习得与外语词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母语词汇习得与外语词汇习得之间存在种种差异 ,外语教学中词汇的处理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阐述了外语词汇习得与儿童母语词汇习得的不同 ,并结合外语教学探讨外语词汇教学的原则和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2.
“舍小取大”现象系指在具体的语境中,用上位词或语义范围大的词取代下位词或语义范围小的词,这是华语词汇运用中一种独具特色的常见现象,与普通话形成非常明显的差异。文章选取具有比较典型“舍小取大”表现的四组/个词,即“懂(得)”“拯救”“开幕”和“个”,考察其在早期国语中的相同表现,进而证明华语词汇及其运用与早期国语之间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英汉语词汇意义完全等同者很少,即使概念意义相等,联想意义也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差异.在重视概念意义研究的同时,有必要加强对联想意义的研究,从而有助于全面、准确地理解英语词汇的意义.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英语词汇意义进行对比研究(1)概念意义相同,联想意义不同或相反的词汇;(2)概念意义相同,联想意义部分相同的词汇;(3)概念意义相同,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的词汇;(4)各自文化中独有的词汇,即文化中的词汇缺项.  相似文献   

4.
季云起 《齐鲁学刊》2003,(4):102-104
人类语言大量地运用了以鸟兽虫鱼等动物为参照物的比喻 ,动物词汇中的比喻构词是阐释人类不同民族文化起源的重要元素之一。对中外动物词汇中比喻构词的比较研究是要探求隐含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从而进一步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中外语言中所蕴涵的文化共性。中外动物名称中的喻义差异或文化重合的认知阐释在承载着不同文化内涵的语言层面上体现出来 ,因而也只能从认知科学的角度获得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词是语言对客观事物的分类。人们常说 ,古代分类的琐碎是由于古人的社会生活的需要。其实这种琐细的、个人的、外延不清的、人类中心的分类 ,主要是因为感性认识的缘故。词汇的消长 ,是一个淘汰非逻辑分类 ,保留、培育和新增逻辑分类名称的过程 ;所指的发展变化 ,是一个由不清晰走向清晰的过程 ,许多还是从小类扩张到大类的过程。简言之 ,名称是沿着概念的合理化和清晰化的路子向前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以六种海外华语教材为对象,从等级分布、使用频率、音节情况等方面对其中"共选词"进行具体分析,探讨有关词汇选择的若干原则。编写海外华语教材,选词要注意收入一定数量的基础词汇,基础词汇的编写应充分考虑《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词汇等级、词频、音节分布等因素;其次要收入海外华裔社会中较常用的词,同时兼顾吸收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词语,以及一些文化词和新词新语等;此外,也应考虑教材生词的系统性与难易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台湾国语词汇与大陆普通话词汇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儿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台湾国语词汇与大陆普通话词汇的一些不同点。文章首先详细比较了国语词汇在词形、词义方面与普通话词汇的不同之处,然后专门探讨了国语词汇中的缩略词语、比较词语、文言词语和外来词语的特点。文中列举了较多同语词汇实例,并对形成台海两岸词汇差异的根源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一词汇在语言中至关重要,所以,对于词汇意义的研究是许多语言学家的重要课题。例如,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指出: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是随意的,这意味着同一能指与所指的随意关系随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符号都具有形式和概念,或能指与所指两个方面。此外,英国的利奇在他的《语义学》一书中,把词的“意义”分为7种:理性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拾配意义、主题意义。并将其中的第2至第6种意义用“联想意义”来概括。学习一种语言,只理解词汇概念意义,而对其联想意义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就谈不上真正掌握了该语言,更…  相似文献   

9.
词汇学习作为大学英语学习中重要且关键的一部分应当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然而对于词汇学习的研究大多都是有效的词汇记忆的策略与方法。本文从影响词汇使用因素———文化内涵出发,对中英文之中的相同及不同的词汇文化内涵进行分析,目的就在于在跨文化交际当中正确且恰当地使用词汇,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  相似文献   

10.
从语言的交际性原则出发,词汇教学是依赖于语言的其它方面——语法,语音方面的知识。并与它们紧密相关,词汇教学在学习课文,口语实践、提高阅读能力和听力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我们已经讲到了俄语词汇的丰富性与变化的多样性,这些特性对语汇用法的限制与调整使语言学习的各种形式都变得特别复杂。 目前已出现了不同规模,不同专业的频率词典、词日表、常用词和常用词组归类表等等,我们认为,对它们的使用不仅对编者有利,而且对教师也是很有益的。 学习词汇,这不仅仅是背会生词,而是要了解和掌握词汇之间的语言联系——语法和语义联系。如果一个人只记住了大量的词和词组,那么,他的知识也只是死的知识,因为如果不经专门的训练,他甚至连最简单的句子都造不出来。语言的交际性要求在句子中和情景中学习新词,不应从句子中抽出来孤立地学。 我们不能孤立地讲解和介绍新词,例如:6afiaap~a(皮艇)、几LIxu(雪板)等,学生也不能只背孤立的动词不定式m06Hxs(喜欢),H~Tli(走)等,而应记句子:3,o 6afi~apKa(这是皮艇),MLI~106$IMHOXO~na 6a~napKc(我们喜欢从皮艇游玩),MLxHflCMnaHOXO~Ha刀LI.晨ax(我们滑雪去郊游)。词汇在丰富的语法形式和语法中得到了应用。不遵循语言交际性原则不在句中  相似文献   

11.
汉语词汇的理据性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曾经指出,汉语中无理据的词占绝对的优势.这种说法并不符合汉语的实际.首先汉语中尤其是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合成词,合成词的理据是显而易见的.其次,汉语单纯词中有大量的派生词,派生词的音义来源于它的源词,因而也是有理据的.而作为派生词的源词的原生词则是我们的祖先通过用发音器官摹拟事物的声音、外部形状、动作行为等方式创造出来的,也是有理据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考释了汉代至宋初文献中11条词语的特殊词义,对<汉语大词典>和今人论著中的一些内容做了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13.
汉语和哈萨克语都属拟声词相当发达的语言,两种语言之间有许多方面可供比较。本文运用对比语言学理论,从两种语言拟声词的来源对象、语言结构、句法功能和语义理据等四个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哈拟声词。  相似文献   

14.
汉语词的文化义与文化个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和文化语言学观点透视汉语词的文化义与汉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文章认为文化义是词语本身所隐含的文化色彩或者附加在词语之上超语言的文化意蕴,它负荷着汉民族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透对对汉语例词的文化义的分析,把握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可以深化语言科学的研究,窥见汉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汉语的文化义似应从以下方向发掘:成语与典故义;比喻与比喻义;借代与借代义;附会与象征义;联想与联想义;情态下褒贬义;风格与语体义;形态、色象与形象义等。  相似文献   

15.
浅谈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中英两国历史上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和战争等原因,英语从汉语中借用了大量富含传统文化意义的词语。借词范围几乎覆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每一层面,借用方式亦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流亡日本后,潜心学习和钻研日语,在译介西方思想文化的过程中,大量使用日语词汇,这些从日语借用过来的词汇不仅使汉语词汇更加丰富,同时也给我们在接受近代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通过日文报刊、书籍,借用日语词汇,进行思想启蒙,不仅加快了新思想的传播速度,而且也大大地丰富了祖国的语言文化。  相似文献   

17.
视觉是人类最凸显的感觉。视觉是人们获取客观世界信息的基本来源。英语和汉语中许多原本是对于视觉概念域的描述的词,随着词义的引中和发展,带有了与思维意识活动有关的喻义。本文从实际语料出发,阐述英汉语中视觉词的思维活动喻义。  相似文献   

18.
翻译根源于人类交流文化、传播文明的需要。翻译通过改造语言常可起到改造民族思维方式、塑造民族精神的作用。对中国思想现代转型的历史语境的透视,显示了汉民族对外来语词的仰重,而近代中国出现的外来词引入高潮,加速了中国思想的现代转化和对传统封闭文化的拒斥。在新时期汉语外来词接受中出现了音译方法的回潮,这不仅挑战了传统的语言观,也挑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在给中华文化输入新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进一步加速了中国思想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9.
汉语詈语的按致詈方式大致可分为五类:诅咒类詈语起源于原始语言崇拜;禁忌类詈语是对禁忌的突破;贬损类詈语是传统的天地万物等级格局带来的人贵畜贱观念的反映;歧视类詈语反映了男尊女卑等传统的观念以及人们的社会价值观;违背伦理伦理道德类詈语则能够折射出特定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20.
詈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人类语言库中的特殊成分,也是语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人们对情感的一种表达,而非具体信息的交流。詈语负载着很强的文化色彩,透视着独特的社会心理。詈语研究除了可以发现詈语自身的语言特点外,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一种语言的詈语去探索使用该语言的民族不同时代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本文以汉语和美式英语两种语言的詈语为研究对象,从詈语的类型、功能、文化内涵、演变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