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大师茅盾,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生涯中,始终把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我们留下极为宝贵的文学遗产。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将会在茅盾的文学宝库里吸取营养,丰富自己。 茅盾的文学理论批评,同他的创作一样丰富,涉及的领域极为广阔。然而,我们在这个领域里的探索却显得过于冷寂。本文试图对茅盾文学理论批评的一隅——散文理论,作一点探测。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现代文学释译的发展状况。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社团,像新青年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未名社、“左联”等,都积极组织译介了大量的外国文学理论及文学作品。2.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中国著名现代文学家都亲自参与文学翻译活动,文学翻译活动是中国现代翻译活动的主动。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现代文学翻译的发展状况 :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社团 ,像新青年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未名社、“左联”等 ,都积极组织译介了大量的外国文学理论及文学作品 ;2 .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中国著名现代文学家都亲自参与文学翻译活动 ,文学翻译活动是中国现代翻译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文学巨匠茅盾是一个多面手,他既是卓越的作家、理论家,又是杰出的批评家、翻译家。在中外文学史上,象茅盾这样集作家、理论家、批评家、翻译家于一身的是不多见的。无怪乎有人称茅盾为中国的“别林斯基”。在翻译与介绍方面,茅盾不仅在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外国文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中,“最为自觉、最为辛勤地耕耘在新文学理论园地”,并取得相当成就的,就是茅盾①。茅盾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者开创的基础上,在一个“一向没有正式的什么文学批评论”②的国度里,建立了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到影响文学的诸种因素(时代、环境等),从文学创作的具体过程(实地观察与客观描写、对“真”的追求等)到文学作品的批评论(实证性批评)等一整套文学生产过程的理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茅盾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系统建立文学理论的第一人。而这一理论系统的建立,是与自然主义的影…  相似文献   

6.
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打开了新视野,提供了新的理论阐释,也为探讨茅盾的文学翻译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茅盾在1916年至1949年的33年间,翻译了外国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近二百万字,其中大多是弱小民族、苏俄以及东欧国家的文学作品。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茅盾对翻译问题的认识极为深刻,开创了国内翻译界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先河。同时,茅盾致力于世界进步文学的翻译和介绍,实现他那“疗救灵魂的贫乏,修补人性的缺陷”的政治目的,具有十足的功利性。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的新文学先驱中,茅盾开始是以文学理论批评在文坛上闪耀光芒、引人瞩目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活动贯串于茅盾几十年的文学生涯。他在这块土地上坚韧不拔地耕耘,留下了数百万字的思想果实,为丰富现代文学批评史和思想史的宝库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在“五四”前后的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思潮的冲击下,中国文学开始了自身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文学观念、审美理想、创作方法和批评原則诸层面都在同传统的裂变中产生了巨大的飞跃。青年时代的茅盾和当时的鲁迅一样,也是一位具有恢闳气度而又敢于放开眼光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研究会群体中,茅盾无论批评成就还是社会影响,都是现代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他不仅为社会—历史批评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而且开创了以阶级分析为宗旨的"作家论"批评文体,对左翼批评乃至整个现代文学中的社会—历史批评的建设都有典型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批评:对理论建构的期待──评许钧著《文学翻译批评研究》晓风众所周知,文学翻译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文学翻译批评的推动。这就要求文学翻译批评能站在一个超越翻译实践的高度来检视和审察翻译活动的产物──译品。唯如此,文学翻译批评才能起到推动、指...  相似文献   

10.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1927年9月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茅盾首先是以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文学理论家与文艺批评家的身份出现在“五四”新文坛上的。他一登上文坛,便与文学期刊发生密切联系,并直接主编过文学期刊。编辑文学期刊是他早期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从事文学期刊活动的拓荒者之一,为我国现代文学期刊。、发展和繁荣作出过重要贡献。期刊活动的开始1916年,ZI岁的沈雁冰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来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他早期的期刊活动…  相似文献   

11.
茅盾是新中国最具权威性的文学批评家之一,他始终保持着鲜明的现实主义批评特色.本文通过对茅盾建国后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从现实主义的批评观、“历史-美学”的批评原则和科学公正的批评实践等三个方面阐述其对当代中国新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山东省的茅盾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研究者采用多种研究视角和理论模式,逐步把茅盾研究推向深化,在茅盾的文艺思想与批评研究、作品研究、作家主体及综合研究以及传记资料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3.
颜色政治学的存在是造成颜色化文学经典的根本原因。瞿秋白、茅盾和红色经典《子夜》在接受史上的互动,是中国左翼文学批评史的完美实践。它不仅丰富了瞿秋白作为革命政治家的文艺理论内涵,也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实践品格,更生成了中国艺术史上的特异现象——红色、艺术与经典之间无尽的纠结。  相似文献   

14.
茅盾既是著名的小说大师特别是长篇小说大师,又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特别是新文学早期的理论开拓者。他的小说创作与他的文学理论素养和前期的文学经验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文从诸多原始材料出发,详细探讨了茅盾从事小说创作之前和从事小说创作之初的文学理念和实践,此中蕴含着茅盾和整个新文学创作的诸多要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1940-1970年代主流批评家的代表,周扬、茅盾和姚文元都具有政府高官兼批评家的特殊身份,自觉顺应主流意识形态的吁求,但三人的话语表现和批评心态又有所不同:作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权威阐释者,周扬的批评话语和心路历程体现了以政策阐释为文艺批评生命线的被动与尴尬;茅盾的批评心态略显自由,存在较为明显的现实取向与开放心态之间的矛盾;姚文元的批评话语是典型的大批判话语,体现了斫伤文学批评本性的畸形批评心态。  相似文献   

16.
《蚀》与《子夜》是茅盾最重要的两部小说,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演进轨迹。在对二者的评价上,理论界存在着较大分歧。因此,从具体文本出发,就小说创作意图与作品实际内容不相符合的现象,结合茅盾的文学思想发展过程,才能对茅盾创作做出合乎实际的评价。大陆文学主流意识与海外研究者群体对于茅盾的评价,特别是海外研究者中那种"《子夜》主题先行、图解政治"的观点,都有不同程度的政治功利主义色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子夜》具有无法重复与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茅盾文学奖是新时期文学进程中出现的重要事件,目前对茅盾文学奖的研究一直处于某种边缘位置。任东华博士专著《茅盾文学奖研究》打破了“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界限,对新时期以来出现的这一重要的文学事件进行了客观化、总体化和历史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茅盾在《蚀》三部曲的深层结构中,首创了一个以北欧神话为整体性象征的隐性神话模式——构建了象征世界中,命运三女神与其他神祗,同神界安危相应的生命树的关系网络。小说的整体象征是大革命时期的中国政治危局中,中华民族的危机意识和生死理念,以及凤凰涅槃般的重生。这使茅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创者,该小说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现实主义形态学视角认知中国新文学巨匠茅盾 ,探讨“社会批判”型现实主义文学的独特价值 ,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两个层面揭示茅盾作为此种文学形态典型代表的意义 ,由此确立其在文学史上无可置疑的领衔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