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公民社会概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从古希腊开始至今,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公民社会概念的内涵及其相关理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公民社会概念逐渐引入到我国,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场关于市民社会的大讨论,为此,形成了我国公民社会研究的热潮。经过二十多年的探讨和研究,应重新思考公民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向,可以通过结合我国的社会现实,逐步构建社会主义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2.
肇始于西方社会的风险社会理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样具有指导价值。当前的中国社会面临市场、市民社会、政府、自然多方面的风险。中国的社会风险既不能解释为国际经验,也不能归咎于改革开放。从社会风险治理主体的角度分析,中国的社会风险治理体制存在缺陷。以政府为主导地位的风险治理体制要让位于由公民和政府共同负担的复合风险治理体制。公民问责和公民担责是公民承担风险治理责任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3.
从分析西方市民社会理论中有关公共领域和"第三领域"的涵义入手,对中国传统"乡民社会"的形态与特征作了分析,指出中国社会结构模式的变革之路,是从传统的"乡民社会"实现向现代"公民社会"的过渡,并提出对中国"公民社会"建设方略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4.
公民人格是解读公民社会合法性与价值合理性的深层判据,它建基于公民社会的制度存在,孕生于公民伦理的精神价值。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社会趋向与公民伦理诉求,决定了传统人格走向公民人格的必然趋势,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人格塑造,是在传统文化语境和现代化现实境遇中发生的,受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制约。公民人格的历史缺场与现实吁求,决定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格转型充满对主体性精神、契约精神、规范性精神、权利与义务对等精神、社会正义精神等理性精神形态的希冀与期待。   相似文献   

5.
不同历史背景下,人们用“公民社会”这一政治术语表达着不同的理论诉求和现实关切。西方国家公民社会的兴起对中国社会治理的变迁、现代化的实现有着显著的意义。借鉴西方公民社会发展的优秀成果,培育发达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构建起相对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理论,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扎实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公民社会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对公民社会的研究逐步繁荣.目前中国正处于政治转型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历史时期,政治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公民社会作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为解决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各种现实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野.本文主要就公民社会的概念与特征、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若干问题以及公民社会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功能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从法治实践来看,我们的守法观经历了从以服从为中心的消极守法观到以维权为中心的有限积极守法观的变迁,并已经有了朝以护法为中心的全新积极守法观进化的趋势。从法律规范性角度分析,积极守法可以分为法定的积极守法与法律未予以禁止的积极守法;从行为表现角度分析,积极守法可以分为制止与劝阻两类行为。从公共领域的视角来看,积极守法观其实是一种个体公民意识的表达,并能够在此基础上生成社会整体公民意识与公共理性。积极守法所蕴含的公民意识及公民参与的要求对破除臣民意识、建设法治社会与实现善治具有重要意义,是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8.
当前,公民社会理论再度流行并逐渐成为当代学术领域的热门话题。国内学术界纷纷运用公民社会理论分析中国公民社会组织体系和制度环境,为国内公民社会研究拓宽了视野,提供了有益借鉴。本文通过对公民社会概念的考察,引入社会产品理论,从新的视角界定公民社会在中国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9.
政治民主化,离不开相应的社会条件的支持。一个外在于国家的由众多独立、自主的组织、社团所组成的多元、开放、参与的社会,是民主制度建立、巩固、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公民社会不仅可以对国家权力形成有效的社会制衡,也可以从现代公民培养、民主价值追求等其他各个方面推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公民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以及它与国家之间的良性互动,是一个社会走向先进的民主政治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社会资本和政府治理是当今学术界的两个重要概念,属于两个不同的范式,从内涵界定上看,两者存在着相互依存的正相关关系。社会资本在政府治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可以减少公共行政成本、加大公民和政府的互动力度、培养官民的互相信任以及培育公民社会等。良好的政府治理有利于社会资本进一步发展。良好的政府治理,体现着政府和社会的互动合作及公共权力的共享,催生合作、信任、规范等理念。从软实力的角度来审视社会资本,政府在社会资本建构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整合社会资本,着力培育现代意义上的社会资本;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转变公共行政理念,改革公共服务方式,重新界定政府的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以制度和法制建设为契机,构建法治型政府;打造诚信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以及通过发展公民社会、公共领域,培育公民品德来培育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1.
理性化的国家是以国家为主导的后发现代化道路成败的关键所在,只有在与市民社会的均衡结构状态中,国家权力才能受到有效制约,这就是当代中国培育市民社会的深远意义所在。立足于中国特定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确定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发育的基本思路:以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为思想前提,以互益型社团为现实起点,在最广泛的参与和支持中走向发展和壮大。  相似文献   

12.
对现代性的理解、反省和批判构成了马克思毕生的理论主题。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凸显了他对现代性问题的价值评判。市民社会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物,充分展示了现代化发展的内涵。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正是在现代性的大背景下展开的。以现代性为视角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将有助于我们回归理论原生的背景,更好地把握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现代性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概念,古典市民社会理论由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开创并加以初步发展,反映了古希腊罗马时期实行共和体制下的城邦公民生活,同时,也影响了后世思想家、学者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本文拟从"市民社会"一词的起源和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各自的市民社会理论出发来探讨和把握古典市民社会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公民社会建设是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一系列改革而展开的。公民个人的自我发展和道德选择、民间组织、公民社会对国家的监督制约和抗争,构成了公民社会的主要内容和问题。适应我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必须创新社会治理,建立健全包括政府、民间组织和公众参与的新的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治理与社会资本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政治和社会管理形式,是人们在政治和行政改革中所追求的目标。社会资本理论的勃兴为治理实现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社会资本与治理之间存在着结构性依赖和制约的关系。目前,我国的社会资本却出现了异型发展的局面,阻碍了治理的普遍形成。为此,通过转变政府职能、界定政府权力;加强制度整合、推动法治化进程;培育公民社会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以及促进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进而实现社会资本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资本危机得以消解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治理的重要前提和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以孔子为创始人的中国儒学,几千年来经久不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孙中山作为中国近代卓越的革命家和思想家,将儒学的民本思想、杀身成仁思想、修齐治平思想和大同思想全都赋予革命意义,并利用儒学的理性思维及其传统权威阐释了革命的科学意义和本质要求,从而将他的革命理论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基础之上,使儒学在服务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同时,自身也充满了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代南部非洲国家的公民社会组织大体上分为工会、教会、人权组织、妇女组织、青年组织、环保组织等多个类别.由于历史背景和所处国家环境的不同,该地区国家的公民社会的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异.但总的来看,公民社会组织为该地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应有贡献.尤其是,它们在促进南部非洲国家由威权统治向民主转型以及保障民众权益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采取呼吁、情愿、抗议直至非暴力抵抗运动等各种形式向不义和暴政宣战,有力地推动了南部非洲地区国家的政治现代化进程.由于历史原因,目前这些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也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境.  相似文献   

18.
国家权力来源于社会,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为了使国家权力不被少数人滥用,以社会制约国家权力十分必要。但在国家与社会一统化的阶级社会,阶级国家和国家权力被异化,社会屈从于政治国家而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制约。要实现社会制约国家权力,必须以社会力量的壮大以及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离为前提和基础。文章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培育市民社会,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限政府”的国家—社会分权结构以及发展社会组织等,是实现社会制约国家权力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政治的民主化,“市民社会思潮”在全球范围内复兴,但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作为市民社会主体的民间组织已经形成,但仍然很不成熟,要建构完全意义上的市民社会仍然需要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