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曾国藩理学思想的形成有其时代背景、社会思想背景和个人哲学背景,并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义理在于经世,纳"经济"入理学;理学即是礼学,发礼学之新意;"内仁外礼",拓宽道德修养论.曾国藩将其新理学应用于军事建设中,形成了湘军独特的以"忠"为最高价值目标、以"仁"为内在的道德标准、以"勇"为基本道德品质、以"礼"为外在的行为规范军事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2.
作为明代理学的开山人物,吴与弼(号康斋)的理学思想博大精深。在心体论方面,吴康斋重申天心、本心、初心、真心、道心、心气、良心、素心、芳心等心体哲学概念与范畴,并在日用生活中有效地践履和感悟,从而获得乐天知命、安贫乐道与读书穷理的生活心境。分析吴康斋的心体思想可以让我们看清15世纪上半叶心学大师对心体的洞见,体会儒家成圣道德修养过程的内在困境,从而坚定自我道德涵养的勇气和决心。  相似文献   

3.
湖湘文化具有推崇理学、注重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的文化特色,对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影响非常深远.这表现在他在治军上坚持以"礼"治军;在战争策略上贯彻"灵活多变,择善而从","以主待客,正奇互用";在人的因素上,主张"用兵之道,在人而不在器".  相似文献   

4.
朱熹"敬论"既继承了程颐主敬说,而又有全面的理论整合及发挥,是其整个理学思想的重要一环.朱熹由其"心是做功夫处"的心论立场出发,极力反对在心的操舍存亡的功夫论问题上预设"另有心之本体"的前提,与此相应,其主敬功夫也就不是道德本心的直接发动,而是对心的知觉意识等各种功能的控制调整,其云"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处"、"以敬为主而心自存"、"将个敬字收敛个身心"、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然朱熹主敬自有一套理路,其核心关怀在于如何解决现实人心的障蔽问题,未尝不是儒学功夫论的一种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是清末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他在军事、政治、理学、文化方面有着不凡的建树.深受湖湘文化熏陶的他,也有着朴素的体育思想.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军事和健身养生两个方面.作为湖湘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曾国藩朴素的体育思想,同样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探析曾国藩朴素的体育思想,对于研究中国体育历史文化,对于推动全民健身活动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上看,"几"从《系辞》的事几、理学的心几,发展到了阳明学的体用之几。阳明学者极为重视以"几"来表达体用一源的关系,他们继承了《系辞》和玄学的事几、理学的心几的思想,并将"几"进一步理解为体用关系的真正承载者。无论是阳明的"见在之几",王龙溪的"见在良知",罗洪先的"诚神之几",还是王时槐的"生几",都现实地体现为"体用一源"的状态,"几"沟通并具足着体用。只不过在阳明和龙溪那里,良知就是"见在之几"。而在王时槐看来,良知和意都是"几"的样式,是体用之间和不分体用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晚明以降,理学的空疏一面受到士子们猛烈地批判,理学主流的经世意旨却因此被忽略。其实理学主流无论程朱抑或陆王从未背离儒学经世的传统。曾国藩不仅对理学经世的精神意蕴多有阐发,而且尤其注意理学经世的路径。他明确揭橥“礼学经世”口号,不仅廓清了理学末流,恢复了理学经世的原旨,而且发展了理学经世路线,无疑是经世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理学经世的价值取向所蕴含的活力因素(务实精神、变易思想)深刻影响了曾国藩在近代社会中的所作所为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以封建理学来作为其思想核心,但在其理学经世中却出现了若干现代性契机:单辟经济科有着政教分离趋向、以礼经世中表现出工具理性的扩张、首倡洋务运动则直接导致了西方现代性的登陆,但这些现代性契机都只是附着于其理学思想,而不具备独立性。  相似文献   

9.
以"惠民"为基点,力图重新阐释韩愈的思想体系,认为反省儒学、建立"道统"、反对佛老、重提"治心"、推进古文运动、反对藩镇割据都是在"惠民"思想的指引下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尊奉理学,能以理学思想通谋事为人为学,并将理学思想阐释书学种种,被人称之得“真知大源”,其发展方向是欲合刚健婀娜为一体。本文认为曾国藩书学的基本特点是探得书学之真知,谋得作书之要诀深得书学真功夫,所有这些对当今书学者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朱熹人心道心问题是宋明理学的一个中心问题 ,朱熹从天理人欲 ,心统性情两个方面对此作了详尽的阐述 ,体现了朱子哲学既重理性又重修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阳明的“心外无物”不是一个认识论命题。大体说来 ,阳明论心物有三个层次 :一是“意之所在即是物” ,建立心物循环论 ,把心物相对而立的自然观点悬置 ;二是“物即事也” ,强调行为工夫 ,消心物于不“积”之实行 ;三是“感应之几” ,揭示人本己的生存结构 ,最终为心物奠立生存本体论的根基。通过这三层论述 ,阳明强调的是 :人不可能于本己的生存结构之外去追问心与物、善与恶等 ,而只能以自己的生存开辟出一方世界 ,从而让它们成其自身。此生存本体论大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  相似文献   

13.
“神思”是我国独有的艺术理论概念 ,是贯穿艺术创作过程的一种富有艺术创造精神的思维涌动。刘勰认为心神自由运行是艺术创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心外无物”是阳明心学的基本命题之一,王阳明试图通过“心外无物”的理论纠正程朱理学以来形成的那种从心外求理的误区。在王阳明“心外无物”的思想当中,心的感知意义处于次要地位,道德至善之心才是此心的根本,相应的物也不再是孤立于人之外的冰冷之物,而是与人相关的“事”,甚至于是人的道德行为。王阳明论述“心外无物”的目的是要通过“成己成物”的教养历程,将外在于人的“物”,纳入到主体的“心”中来,将作为良知的善良意识凸显出来,但在其凸显出了良知的同时,却极容易走向自然人性论中。  相似文献   

15.
牟宗三的现代新儒学很重视对传统心性之学的继承与发展,他将心性本体视作“既存有又活动”的最高实在,以心性论去界说一般的人性论问题,并以“智的直觉”这一道德实践的工夫论作为把握“心性无限量”的基本方法,而内圣开出新外王的任务又促使了“良知自我坎陷”说的出场,从而构成了牟宗三现代新儒学心性论既“照着说”又“接着说”的学理倾向,标明了他作为“现代”新儒家的特质。  相似文献   

16.
宗炳《画山水序》的山水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成寅 《南都学坛》2008,28(3):63-65
宗炳所著《画山水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从哲学和美学角度论析山水画的审美本质和社会功能的学术论文。所论"山水以形媚道"、"以形写形"、"应目会心"、"理入影迹"、"畅神"等绘画美学命题,在我国山水画的发展中起到了奠基作用,至今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宋初晚唐体诗人大部分是隐逸之士,他们的诗歌虽然学习的是中唐诗人贾岛,但在贾岛奇僻清冷诗风的基础上又向平淡闲远发展,在平淡的艺术追求上实开宋诗的先河.而且,晚唐体隐逸诗人孤高傲世的绝世风神甚至成了宋代乃至后来人们心目中品质高洁的象征.因此研究晚唐体隐逸诗人的思想情怀对于我们认识晚唐体诗歌乃至宋代诗歌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解放思想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将解放思想见效于实际,必须加强制度建设:首先,广开渠道,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其次,规范管理,确保领导决策程序的科学化;最后,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社会赏罚机制,培养和任用大批符合时代需要的各级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9.
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传统哲学教科书所持的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笔者认为,其中对意识的能动作用表述偏于笼统,在实践中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探究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意识起的作用更大。就宇宙发生论而言,先有物质后有意识,而就一般创造物来说,先有意识后有创造物;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但反映的内容可以是当下现实不存在的。正确认识意识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挥主体创造性。  相似文献   

20.
牟宗三的现代新儒学很重视对传统心性之学的继承与发展,他将心性本体视作即存有即活动的最高实在,以心性论去界说一般的人性论问题,并以“智的直觉”此一道德实践的工夫论作为把握“心性无限量”的基本方法,而内圣开出新外王的任务又促使了“良知自我坎陷”说的出场,从而构成了牟宗三现代新儒学心性论既“照着说”又“接着说”的学理倾向,标明了他作为“现代”的新儒家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