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赛珍珠"中国意象"的书写方式始终游离于文学的虚构与历史的真实之间。就其真实性而言,赛氏笔下的"中国意象"书写是其以亲历者身份审视传统与近代中国文化的结果;而就其虚构性来看,这种书写却又不断增强了其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和可读性,奠定了她在世界文学的重要地位。赛氏的"中国意象"书写让读者游走在真实与虚构、宏观与微观、严肃与想象的小说叙事之中。这种叙事方式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位世界公民所坚持的多元对话和沟通思想,并能从中体会她对中国当时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2.
这三部小说都是由女性作家书写的,讲述中国女人与外国男人的情感纠葛.文中的中国男人要么缺席,要么具有生理障碍.取而代之的是强悍的西方男人,他们成了这些女主角追逐的对象.通过外国男性形象来反观中国人的个人生存状况,可以见出他们文化身份的困境和自我的迷失,这种跨国婚恋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碰撞的一个表现.总的来说,三部小说的诸多共同点构成了"中国-西方"的寓言.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艺术歌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组成部分,在中国现代象征隐喻的创作思维下,形成了以"原型意象群"为单位的中国现代艺术歌曲意象系统。其中的"母亲原型意象群",通过"母亲原型"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书写与表达,将"母亲意象"从平面的隐喻书写引入立体、多元的隐喻阐释空间,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意象的书写与表达方式;同时,"母亲原型意象群"将时代心理与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融通,对当时国人的精神诉求给予了细腻的回应和关照,实现了对民族精神的拯救。  相似文献   

4.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东方书写,体现出了对东方的浓厚兴趣。批评家对于这一现象的解读通常都会由后殖民批评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浪漫主义诗人对东方的描写与英国帝国主义的政治、历史、文化的宏观认同体系紧密相连,带有浓重的国家政治与后殖民色彩。然而,这一传统的解读方式并不能够概括与揭示浪漫主义诗人东方书写的全部内容,浪漫主义诗人"敬仰"东方,意欲与东方"融合"的另一面也应该得到关注与重视,这样的视角有助于挖掘他们对东方书写中的文化意义,澄清将浪漫主义诗歌中的东方书写完全视为西方权力话语产物的误解和仅将东方视为"他者"的偏见,同时也有助于考察其东方书写的内容与方式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流、融合中的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前后,西方国家的以"天赋人权"和"个人本位"为核心的思想和道德观念传到了中国,与中国的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的旧道德发生了激列的冲突和碰撞.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汇成了当时思想文化和政治领域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潮流.在新的世纪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温中国近代史上的这一段两种道德观的碰撞和斗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区域研究是将有关宗教、种族、语言、思维等文化观念同某一区域的群体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人类学的区域性研究视野。二战以后的地中海一带形成了系列从微观到宏观的研究范式,20世纪后期又形成了后殖民主义批判的浪潮。中国的人类学也在与西方"主流"人类学的非对称性碰撞中,形成了宗族、仪式、乡村与民族等研究领域,即中国人类学在世界范围内比较突出的研究模式。不同于地中海的多元文明复合区域,中国的"区域人类学"带有较为明显的国家意象之下的文化与社会研究视野。从不同的区域来观察人类学的多元理论地带,可以逐渐反思并弱化长期主宰学术思维的"西方-非西方"二元架构,从差异中深化对人类学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术相对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距今1万年前,中国出现了传说的氏族首领,以"三皇"、"五帝"最为有名.尤其是"五帝"时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江北、江南的先民都尊奉他们为祖先,形成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和各种遗迹,湖南攸县的"尧帝宫"等遗迹亦是如此.它们作为当地人民尊奉祖先、弘扬民族文化的对象,是可以站得住脚的,也是符合传说时代历史实际的.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华裔女作家拉丽莎·赖凭借作品《千年狐》重写中国有关狐狸的传说故事,以独特的双线并行的叙事特点和散发浓厚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意象的选取,描绘出一条华裔在异域文化中的自我身份寻求之旅.本文从认知诗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出发,分析作品的叙述特点、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以及狐狸、鱼玄机等中国文化意象,挖掘图形之后的主题信息.  相似文献   

9.
越南汉文小说大多是在中国文学/文化影响之下的本土化创作。笔记类小说《状元甲海传》的主体故事即是在吸收中国传说《白水素女》及《柳毅传》的基础上,糅合了越南本土的传说所进行的本土化创造。《状元甲海传》在越南经过一百多年的流传,到了20世纪初又出现了不同的版本《甲状元》。《甲状元》的故事主体与《状元甲海传》已有很大不同,其传奇故事已由神仙之"奇"置换为凡人之"奇",中国传奇故事的原型已不见踪影。由《白水素女》及《状元甲海传》的流传变异,反射出18-20世纪初中国文学文化对越南文学的影响及其兴衰。  相似文献   

10.
王佳颖 《华人时刊》2012,(Z1):69-71
合资企业由于各方的文化差异而导致企业内部碰撞激烈的例子并不鲜见。许多来到小国的跨国公司也常常感叹"中国的事情难办,合资企业难搞",西安杨森当然也无法回避这个问题。西安杨森是一家较早创办的中外合资公司,其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以外籍人士为主,两任董事长均为中方担任。公司自1985年成立以来,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碰撞就一直存在。两方管理人员在不断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通过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西安杨森独特的企业文化,反过来又促进跨文化管理中文化冲突的化解与融合,使西安杨森拥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技术人员义务劳动盖厂房引起的"分歧故事"  相似文献   

11.
首作蒂 《南都学坛》2008,28(3):36-40
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塑造了一批身份特殊的"留洋者",他们代表了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决裂,以拯救者的姿态给女性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但由于多种合力因素的影响,他们同样成为特定时代的牺牲品。张爱玲塑造这批"留洋者"的原因是动荡的社会现实和畸形的家庭环境,她企盼以西方现代文明来批判僵化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类寻求解放的新途径。从这点而言,张爱玲无疑继承了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五四"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四大政治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这四次政治运动中,西方传教士采取的态度不同。他们除了对义和团运动采取敌视态度之外,对其它三大革命运动基本上都表示支持。持这种态度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中国社会接受西方文明的内在冲动和资本主义鲜明的扩张掠夺性。西方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活动,既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互动发展和异质文化的碰撞、选择和融合。  相似文献   

13.
《南都学坛》2016,(3):58-61
如何讲述故事是作家共同面对的题目,迟子建的中篇小说《晚安玫瑰》、长篇小说《群山之巅》借助"玫瑰""群山"意象,编制出了两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前者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城市的爱情,这样的故事犹如夜晚绽放的玫瑰:美丽、优雅而孤单,而后者的故事发生在小镇的深处,那里人物众多,有着各自的苦恼与快乐。从描绘"玫瑰"到图画"群山",迟子建以意象的流转讲述着中国故事,她以小说的方式捕捉普通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呈现出故事的传奇性与民间性以及小说叙事的诗意化。城市与乡村、历史与现在、传奇与爱情构成了迟子建笔下丰饶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着诡异、传奇、流言与人情,并且还具有浓郁的东北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上半叶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的语境中,法国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充当了发掘中国文化和展现中国面貌的重要角色。他们遵循相似律、接近律、相反律的想象逻辑对中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描绘与重构,进而生成了特定时空中的中国知识和图像。中国既是剧作家克洛岱尔诠释天主教真谛的神器,也是诗人谢阁兰拓展"自我帝国"的意识疆域的触媒和亨利·米修拯救西方"野蛮人"的一个良方。可以说,法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中国"构成了克洛岱尔、谢阁兰等现代主义作家反思文化传统的重要资源,拓展了他们的艺术视野和思维,拓宽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题材和主题的疆界,显示出西方近代文明在全球化历程中对他者文化的重大形塑作用,也对我们反思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韩国电影在借鉴好莱坞商业类影片经验的同时,注重在电影中进行本土身份的建构,用本民族的人物和情感重述西方题材和改写西方故事,在本民族的政治事件和历史故事中彰显现代价值观,以本民族的审美趣味消解西方影像中情色与暴力的极端显现,藉此获得了本土票房和海外票房的双赢。韩国电影这种"洋"为"韩"用的做法,对中国电影本土身份的建构具有启示意义。中国电影既要加强现实观照、丰富现代影像,又要甄选彰显共同价值的历史事件作为电影素材,借鉴好莱坞电影的叙事策略来讲述中国自己的故事,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一方面营造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审美意境,另一方面在人性的层面上达成东西方的共识,在唤起观众中国文化自信的同时,制造具有"中国身份"和民族文化标识的观影效果,以赢得世界观众的认可。  相似文献   

16.
当年曾有一批日本战俘、"日本八路"在延安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使他们对延安难以忘怀,延安随着他们对中国革命及中国共产党的理解与接受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致。同是外国人,这与西方人对延安的认识又有巨大差异。考察延安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变迁,既可以了解延安的历史文化,也可以探寻外国人的战争文化心理对延安书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南都学坛》2015,(5):56-58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话剧舶来西方的唯美主义,在交融碰撞、吸收扬弃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中国话剧"爱"的新形态,为中国戏剧注入了现代性的新质。这些凄美柔婉、慷慨悲壮、决绝凛然、多多少少带一点东方宿命色彩的爱的故事,感召激励着特定时代、特定人群生命力的勃发和思想的解放。回溯这些当年的经典,会给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带来某些启示和感悟。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的碰撞促使中国人的语言和思想发生重大变化,eimi这个西方文化基因植入中国文化的有机体,促成了汉语"是"字从用做实义动词转化为以系动词用法为主的重大转变.本文依据明清天主教的相关文献,描绘西方文化基因"eimi"植入汉语母体以后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西学东渐"不仅给中国人带来了近代的理性思维方式,而且也改变了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当然,这种转变一直要到20世纪中国白话文运动以后才真正完成.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诗的诞生、发展及其历史演进,是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复杂历史语境中进行的.对传统诗歌文化资源与域外诗歌文化资源的重新"编码"、"解码",带来了中国新诗丰富多样的生态格局.而诗歌创作"信源"的日渐单调,则导致了40年代末中国新诗的渐趋畸零.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诗词中,优美的月亮意象众多,而为数相对较少的太阳意象则多被弱化,其缘由在于多数中国人阴柔的个性、中国静态型的文化、中国社会结构 2 000年的超稳定。从“五四”始,阳刚的太阳意象取代月亮意象。在中西文化碰撞中,西方文化取得优势,许多中国人被迫由静转向动,以西学向静的文化传统发起猛攻,郭沫若等人的太阳诗歌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对时代精神的把握。解放后,太阳意象泛滥一时,但因缺乏科学与民主的精神,这些诗作属于一种太阳崇拜。直至改革开放后,太阳意象才恢复了应有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