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对刘勰文体观念的探讨,通常的路径是从体裁和风格这两个概念出发,作平行的研究。事实上,由人体概念引申出的"体"的整体性和直观形相性是刘勰对文体认识的基础。在刘勰看来,文体不是某一因素所能决定的,而是情志事义和辞采宫商等形式因素的有机统一,是文体客观规范与作者主体情性的对立统一,是体裁和风格的交融结合,正是在这多种关系的辩证把握中,刘勰完成了他综合性的辩证的文体观念建构。刘勰这样的一种文体观念架构,因其指涉意义广泛,使中国古代的文体论具有向多种路径发展的可能和潜力,而成为一个包容能力极强的开放系统。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5,(8):76-80
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很久远,有关叙事的思想也很丰富。作为中国古代文论里程碑式的著作,《文心雕龙》在叙事学方面也有一定建树。刘勰认为,叙事是文学的基本功能,《文心雕龙》所谈的30多种文体中,大多有叙事功能,其中史传文学最具叙事性。刘勰以儒家思想为根本,要求叙事真实有据,讲究结构顺序,但对虚构性叙事重视不足。此外,《文心雕龙》本身也有丰富的叙事言说。《文心雕龙》的叙事思想代表了中国叙事学的早期形态。  相似文献   

3.
魏晋六朝文论中小说还不是一个文体论概念,而是一个文化论概念。《文心雕龙》总论和文体论中,作者以"道"、"经"、"圣"作为论文之依据和根本,每种文体既可能载道宗经依圣,也可能乖道违经背圣。按刘勰前人和时人的小说观,乖道违经背圣之言论文章均可视为小说。《文心雕龙》的小说观念在魏晋六朝文论中有极大代表性,整体上看,这一时期文论和文化人心目中的小说概念都还不是指称某种具体单纯的文体,而是指那些不能表达"大道"、"真知"的边缘性语言文化作品。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生成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英德 《学术研究》2005,11(1):122-127
中国古代文体的分类有三种生成方式,即作为行为方式的文体分类、作为文本方式的文体 分类和文章体系内的文体分类。中国古代的文体分类首先萌生于人们对特定社会行为的分类,不同行为方 式的区别类分是中国古代文体分类原初的生成方式。按照文本自身各自不同的形态特征区别文体,则生成 了作为文本方式的文体分类。就文章体系内的文体分类而言,泛文学观是其得以滋生繁衍的沃壤,因文立 体是其得以生成确立的基本路数,异中求同则是其得以归纳类属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体观念十分丰富。前人关于刘勰文体论的讨论有多种不同意见,但这些观点都有缺憾。徐复观的体裁、体要和体貌三次元的理论是有益的,有的研究者对他观点的批评更不可取。我们要在全面理解刘勰文体观念的基础上,加以理论的系统化。刘勰的文体论是针对他所处的时代"文体解散"而发的,具有现实意义。刘勰对于文体问题作了历史的逻辑的梳理,指出了文体的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刘勰的文体论具有体制、体要、体性和体貌四层次或四个序列,并且四层次之间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中国文论话语之争,聚焦于如何重建中国当代文论,衍生出本土化和西方化两种不同的入思方式,前者倡导中国文论民族特色之阐扬,主张藉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来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后者则主张通过学习和借鉴西方思想文化,以重建中国当代文论。前者钟情本土之玉,后者青睐他山之石。而要真正建立既具民族特色又能与异域文化对话的中国文论,则必须将上述两种思路结合起来,以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和西方文论的中国化。那么,如何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需要在文化、文心、文体三个不同层面,认真清理古代文论的理论资源和话语传统,深入探求中国文论的言说方式和意义生成方式。如何实现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则需要在异质性、普适性和现代性的不同层面,精心辨析中西文论的内在差异,细致考量西方文论之中国化的可行性路径。中国文论话语重建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其成败关键在于能否打磨出内蕴普适神韵而外显民族肌理的文论玉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童庆炳先生新著《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解读中国古代文论十家为范例 ,通过他对孔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说 ,庄子“虚静”说 ,刘勰“蓄愤”、“郁陶”说 ,李贽“童心”说等理论命题的探析 ,论述运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 ,是找到了对古代文论进行现代阐释的一把钥匙。古代文论是诗、歌、舞“三者本于心”的创作经验归纳与升华 ,找到了心理学这把钥匙 ,我们就可以进入古人的心灵深处探幽索隐 ,可以深入古代文论的堂奥 ,作出与现代人心理相通的科学阐释 ,从而逐步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本文后半部分还对童先生关于古代文论研究学术策略的“历史优先”、“对话”、“自洽”三原则稍稍作了延伸展述 ,并呼吁当代中国学者应对本土的古代文论努力作出自己的阐释 ,不再仅是得益于西方的“李约瑟”们。  相似文献   

8.
李小兰 《江汉论坛》2007,4(7):103-105
关于《庄子》对古代文论的影响,学界注重"说什么"(思想内容)而忽略"怎么说"(文体特征).本文拟从文类、语体和风格三个层面探讨《庄子》文体特征与古代文论批评文体之关系:《庄子》的"泛文体"与古代文论的"无文体",《庄子》的"寓言体"与古代文论的"隐喻体",庄子的"汪洋恣肆"与古代文论的"形象游历".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论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研究这种特色,是古文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但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要准确地认识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还要做许多深入细致的研究。可以从某一侧面进行专题研究,也可对某一个时期、某一专著进行剖析。当然,也可进行一些总的探讨。朱光潜先生曾提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大半是围绕着《诗经》而作的评论和总结”,由此形成中国诗论的三大特点:一是以情为主,二是根据自然而不止于自然,三是重教化。这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论很有启发。刘勰主张“为情  相似文献   

10.
文体思想是古代文论的研究核心。本文基于传统文体思想研究现状的不足,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中心,从“文体”概念三层面清理了“文体”概念的形式化误读问题,提出“文体”概念非仅涉及文学的艺术形相,实与情性具有两面一体的统合性关系,且在二者关系之中,情性是第一位的,故传统文体思想在肯定“文体”的本体性地位的同时,有效遏制了形式主义文风的泛滥,并因其对“文体”与情性关系的深刻理解,开出了“言少意多”、“意在言外”的审美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从学理角度看,古代文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具有理论系统性、范畴规范性、论证方式逻辑性及表述语言明晰性等特点.而古代文论的基本特点是:大量资料以零散的形态存在;众多范畴以形象性比喻为主;理论深刻而常以诗化语言和描述性方式表达;文论家常用文学性文体展开理论建构.但从宏观角度和更深的层次看,古代文论仍具备独立学科之科学性特点.理由有四:一是古代文论在零散资料的背后潜存着系统的理论体系;二是文论家运用着大量内涵明晰的规范化范畴;三是文论史上不乏运用抽象思辨展开逻辑论证的著述;四是古代文论中有大量运用理论化语言和论证性文体展开理论建构的文献.上述四方面赋予了古代文论独立学科的科学性质,而形成这些科学性质的深层原因在经学.  相似文献   

12.
刘勰《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逻辑严整明晰的著作,但是它的逻辑不同于西方形而上学的逻辑。《辨骚》篇在全书中的重要地位显示出,中国传统文论不作形而上学的抽象论证的特色。其理论所阐释的,不是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逻辑关系,而是中国传统实践理性思维由技艺和操作环节体验的逻辑关系。这是一种实践理性。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辨骚》作为文学从广义文章向审美性的文学发展的典范树立起来,是中国文论对文学的文学性的一个重要认识。《辨骚》篇在《文心雕龙》中的突出地位,使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逐步树立起诗骚并重的文学观念,并且以《离骚》和楚辞的文学性、审美性来阐释《诗经》的文学意义,开拓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3.
全面阅读辑录、分类评析韩国诗话中浩繁的文体史料,并与以宋代诗话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文体学进行比较研究,一方面可以整体勾勒和深入了解韩国文论中的文体学思想体系概貌,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看到韩国诗话的文体文献学价值及中韩诗话文体学之间的影响关系与其“和而不同”的自身特色,这对韩国诗学批评和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和批评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婧 《理论界》2010,(2):148-149
音训释名是汉代以来兴盛的一种小学训诂方法,以刘熙《释名》为代表。在经学训诂上有很深造诣的刘勰,将之引入《文心雕龙》文体论中,独创"释名以章义"之体例,并吸收了《释名》及《说文》、《尔雅》及经书中有关文体名称的训释。由于对各种文体更为精熟,刘勰对一些文体的释名,较训诂专书更为精辟、深刻。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就吸收了刘勰对文体的训释。  相似文献   

15.
应用文略说     
任何文体都不象应用文这样,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古代文论家刘勰曾说:“才冠鸿笔,多疏尺牍”。应用文写作自有其特殊的一些问题。一、应用文的格式“设文之体有常”。对应用文来说,“有常”主要是指有固定的格式。这种固定的格式是应用文的外部标志。  相似文献   

16.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多处提及古代民间歌谣,对这些材料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刘勰对民间歌谣的功能、本质、文体形式、艺术特征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说明他对民间文学的重要性、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等问题也有所思考。在中国古代民间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中,刘勰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论通常以一种感悟式、形象化的方式表达文学理论问题,从而给人留下了缺乏或缺少体系性的印象。而刘勰和叶燮却要“立家”“成一家之言”,建构宏大的理论体系,《文心雕龙》和《原诗》也都“体大而思精”。但《文心雕龙》和《原诗》都生长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中国古代诗意化、抒情化、形象化的文化特征也影响着刘勰和叶燮。尽管《文心雕龙》和《原诗》建构起了完整的理论框架,但同时采用了骈体化、诗意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形成了体系性追求与诗性化品格的二重性。这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体系性,一种具有诗意性或者说用诗性语言表达的体系性,是不同于西方观念的体系性。  相似文献   

18.
林春虹 《东岳论丛》2007,(5):110-113
"论"体,古代散文的一种重要文体,在刘勰的文体专章中被置于笔体的第二位,他的系统叙述在古代十分难得。他遵循文体论篇章的一贯方法,对论体文进行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等工作,论述十分到位。同时,刘勰关于论体文散文观的最高理想已经不同于为政教服务的传统散文观,而是转向以体现个体生命价值作为立足点。当然,他也坚守宗经原则,对论体文的社会功能并不忽视。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应试文体,八股文在明代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逐步成熟,随之而来的是八股论评的出现和勃兴.八股论评对多种文体都有影响,本文试从评点观念及具体范畴演变的不同层面,论述明代八股论评对戏曲评点的影响,以更好的认识八股论评在中国古代文论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20.
多元视阈下中国古代文论的意义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文论在现代转型中面临着严峻的学理困境,"失语症"与"巴列塔"是对当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两个阶段的形象概括.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生存空间进行梳理,在文化焦虑的压抑下秉承中国古代文论的人文意义旨归,促使中国古代文论的精深理路成为一种在场的、在路上的言说,是我们当前的紧迫重任.中国古代文论有必要在自身的论域中彰显人文的矛盾张力,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呈现一个真实的人文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