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确定中国古代美学、文论范畴,有一种由其史、论合一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根本性的困难。哲学范畴论的一般原理、具体学科的范畴系统完备性原理和该学科的特殊性,都对其范畴的确定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因而同时考虑范畴的系统性和历史实然性,逻辑与历史结合,才是确定中国古代美学、文论范畴的基本原理。这一原理再加上中华民族思维和理论表述的特性,决定了中国古代美学、文论范畴体系只能是研究者基于自身的深入研究而作出的体系建构,而非有一个客观范畴体系被描摹出来。一般所谓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的“体系”,其实包含非常不同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与西方都建立过一系列二元或多元关系的文论话语范畴。中、西批评家与理论家不断言说与推演这些话语范畴,逐渐形成颇不相同的二元与多元话语的演进机制,即中国古代的二元互补与西方的二元对立,中国古代的多元分解与西方的多元共建。而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汉语文论,则更多地亲近西方文论的演进机制,即以二元对立和多元共建的方式展开文论对话与理论建设,推衍着现代汉语文论话语。  相似文献   

3.
刘勰之前,中国古代文论文体分类存在着这样两种方法,一是推源溯流,描述各种文体的性质和特点。一是共时静态分类,概况各种文体的特征和风格。前者是纵向的、历时性的,后者是横向的、共时性的。刘勰继承了前人在文体分类方面的传统,在前人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一种纵横交叉的立体的文体分类的理论体系,表现出中国古代文论文体分类理论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论史上,批评意识历经三个发展阶段:泛文学意识阶段、纯文学意识阶段和独立的批评意识阶段.文论家在不同阶段批评意识的统照和主宰下,依据一定的理论,运用一定的方法选择文体来评判和观照文学现象,从而造成了文论史上批评文体多姿而繁复的体貌.  相似文献   

5.
吴承学等学者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的树立和建构,并在学科研究对象、学科研究范围、学科研究方法、学科内涵图谱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不过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和学科体系构建还在发展和探索之中,仍有很大的可开拓空间。借鉴韦勒克文学研究三个分支即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学科划分,以文体史、文体批评、文体理论三个分支来构建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体系。在综述近20年来文体学学科及其文体史、文体批评、文体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析文体史、文体批评、文体理论三个分支之间各自独立又互相渗透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以古代文体学传统中三个分支的原生历史存在形态来印证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体系重构的学理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气、象、味是中国古代文论最基本的元范畴,气、象、味三者的相互交融、衍生又衍化出无数的子范畴与范畴群,从而构成中国古代文论的梯级范畴网络,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对文学的特征、规律、本质联系的全面把握。“象”主要涉及文学的反映对象及创作客体的性质特征,《文心雕龙》是“象”范畴确立和衍化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对中国古代文学文学形象及文学意境的创造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意境理论的建构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桂奎 《文史哲》2022,(3):143-153+168
相对于较为早熟且能自成一定谱系的诗文、戏曲、书画等理论而言,小说理论主要以序跋、评点、杂论以及小说话等随感形式呈现,显得较为零散,有进一步系统化整合、提升、建构的空间。近些年,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的实绩主要集中在“文献”整理和“史论”撰写等方面,而在谱系建构方面则多停留于热切呼唤层面上,并期待通过术语考释以推进其研究。其具体操作流程大致是:先将搜辑而得的零散的概念、范畴以及命题等术语进行分级、分层、分类,使之成为不同系列的术语家族和术语族群;继而借鉴或采用古老的解字释名、考镜源流、梳理脉络等传统学术路数,做到“释名以章(彰)义”;在此基础上,顺应近现代以来各类文论术语考释的劲势,借鉴中外阐释学、谱系学,尤其是“关键词”研究的学术经验,圆通地对各种小说批评术语的历史文化蕴涵、文艺审美蕴涵展开阐释;最后通过类性脉络梳理,建构富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小说理论谱系。  相似文献   

8.
古代文体学的学理构成,大体包括文学文体学、文章文体学与文化文体学三个层面,具体分文体形态学、文体起源学、文体命名学、文体范畴学、文体分类学、文体史学、文体创作学、文体艺术学等,是一完整独立而又开放的学科体系.中国古代文体概念,类似于西方的文类概念,西方文体(style)概念,则类似中国古代风格概念.不存在纯粹的"文学文体",也没有纯粹的"应用文体".以内容、风格、功用为标准界定和划分文体,是不科学的,只能以体式为标准.文体分类,"一分为三"比"一分为二"更合理.现代文体分类四分法,与古代文体学原生态相差较大,造成流弊.文体在不断新生与淘汰过程中发展,文体演进是封闭性与开放性、纯洁性与包容性、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它如同一条连续不断的长河,前后古今不是沟、界,而是环环相连.  相似文献   

9.
《艺术与美》(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9月版)是姜耕玉先生关于艺术理论的一部力作。这部著作主要围绕艺术创造规律展开论述,文字可读性强,读者能在作者诗化的语言中寻求到审美的家园。姜耕玉的艺术理论思维是开放的,他立足于中国丰厚的文论传统,汲取西方的艺术与美学理论,并根据自身的艺术体验与感悟,为建构中国现代艺术理论作出了努力。本书总体上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从理论整体格局上看,作者注重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的转换,借西方现代理论之火,发掘和点亮民族理论之光。以往文论研究的视野一味地面向西方,忽略了本民族优秀的理论成果,而…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和歌论、连歌论、俳谐论、能乐论、物语论等各体文学论的相关文献,可以统称之为“文论”.日本古代文论经历了对中国文论的引进、套用再到活用的过程,形成了“物哀”、“幽玄”、“寂”等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概念范畴,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理论见解.日本古代文论基本上是纯文学论,对文学的抽象本质问题、本源问题、社会价值与功能问题等缺乏关心和探讨.在著述方式上,具有私人性、非社会性、家传化的特点,文体上具有散文化、随笔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对于当代文论话语重建而言,古代文论是重要而丰富的本土资源.古代文论参与当代文论话语重建的基本途径有三个:一是古代文论范畴的现代阐释;二是古代文论精神的现代传承;三是中西文论话语的融合.在对古代文论范畴进行现代阐释时,既要坚守其"历史的真实性",探求"本义";又要结合当代语境和当代文论建设的实际,注入新义,体现出阐释主体的学术立场;要细读文本,重新开发古代文论的精神价值,揭示其内在的文化逻辑和生成演变轨迹,并在学理层面上予以传承,使其能够与当代文论相会通;在中西比较视野中,对古代文论进行现照与整合,既以中译西,又以西释中,在中西文论的互照、互译和互释中实现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2.
现代意境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境,在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中,是一个最有生命力和最现代化了的重要范畴.因此,在现代的古代文论和美学范畴研究中、对于意境的研究最多、最热烈、也最有成效.本文所指的“现代”,是从1919年至1991年这段时间.在这70多年时间里,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一直处于急风骤雨的变革之中,所以,意境研究的发展既遇到了挑战,也得到了机遇.但是与以往相比,意境研究还是向前大大地发展了,即由十分普遍和深入的理论研究向学科的建构迈进.现从三个方面,述评如下.  相似文献   

13.
向古人学习言说的方式——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古人的言说方式关键不在于学得几个词语或提法,而在于学习古人的运思方式.中国古人所建构的世界是一种"美学秩序",而非"逻辑秩序",所运用的是"关联性思维",而非西方意义上的"逻辑思维".这种运思方式在古代诗文理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古代文论对那种微妙难测的诗文风格、审美特征、诗文作品中包含的某种意绪、情状的有效把握与传达为我们今日的文学批评理论言说提供了学习的范本.  相似文献   

14.
吴建民 《河北学刊》2004,24(6):112-114
回顾近百年的古代文论研究,纵向批评史的撰写一直主宰研究局面.这种按文论发展自然顺序来表述文论过程形态的研究,很难从宏观角度对古代文论的本质特性进行提炼概括.因而,横向文论体系的建构及对古代文论本质精神的提炼,愈来愈成为古代文论研究界的当务之急.黄霖教授提出的"原人文学论"及以此论为核心而建构的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种当务之急,因为它标志着新世纪古代文论研究由史向论的转向,并且是转向研究的一个重大成果.但是,由于古代文论本身的丰富复杂性,以一种观点来构建它宏大深博的思想体系,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足和局限,尽管这一观点具有极强的理论涵盖性.  相似文献   

15.
根植于深广的诗性文化,中国文论喜欢用五官的日常体验去比拟文学,从而延生出大量的富于感官体验的直觉性文论范畴和概念。以《文心雕龙》"视、听、味、佩"说为代表的感觉性文论话语,大量运用于从文学创作到阅读欣赏的一系列过程的描述,从而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决定其文论思维特征的体验性。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成熟期的中国文论,从范畴概念、话语方式到思维方式,都具有的感觉体验性,建构起一套富于民族特色的感觉体验性的文论话语。这套感觉性的文论话语对于后世文论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当代文论失语症与文论学科秩序的不合理有一定关系。在文论学科中,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主从关系倒置,且缺少实际的批评,造成了文论实践性的贫弱。重建文学批评学科是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先决条件。古代文论现代转化的一个误区,是试图把属于相似性知识型的诗意话语转化为再现性知识型的理论话语。重建文学批评学科,可以为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提供既合理又现实的场域;同时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能够把古代文论的实践品格输入当代文论,促进文学批评学科的重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原创性体系建构相当艰巨而烦难,有很长的路要走。其立足点当建立在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接受美学互补的基础上。朱良志的"审美意象体系构架",可视为就此展开思考的先导。从此构架出发,有三个问题值得探讨:1)"生生"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出发点,探讨生生之艺的接受观念,有两条线索,一为中国古代的阐释传统,一为中国古代的文本理论,两个传统在中国古代言—象—意的接受理论中得到了精湛的描摹和呈现。2)作为重要的西方美学体系,接受美学、阐释学与中国古文论颇有相通契之处:都注重理论体系的动态整体性、都采用一种整体直观的思维方式、都具备鲜明的创生性;在本体论的层面上,两者都以"本真存在"为终极依据。而对接受美学的深层探讨,可以补中国古代接受论之不足,接受美学自身的局限性亦可以在"中国化"的历程中得到补救。3)中国文艺理论原创性体系的建构需紧紧围绕着"意象"这一核心范畴,还原"象的流动与转化"的动态整体图式。其中,各范畴和理论均统照在"创作论"、"本体论"、"接受论"三个范式中,互相又各有理论的纵深,互相之间既相互联系而又存在重叠和交叉。  相似文献   

18.
牛月明 《文史哲》2001,(3):46-51
要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 ,必须首先确立元范畴。“境”是蕴涵着心物关系、言意关系的范畴 ,也孕育着世界、作者、作品、读者等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将其作为中国文论的元范畴 ,至少具备四个特殊的优势 :1 .有独到深广的历史文化积淀。 2 .有切近艺术基本问题的理论基因。 3.有动态开放的理论张力。 4.有广泛深刻的现实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高玉 《江汉论坛》2005,(10):106-109
用抽象和精确来评价中西文论,在"比较"意识上是值得深入追问的.精确是相对的.隐喻性是语言的普遍特性和深层的本质,而科学性、逻辑性、精确性不过是语言发展的阶段性特性,从隐喻性中衍化出来,并不具有普遍性.西方文论未必就是精确的,其术语和概念未必就是严格限定的,这与"语境"有关系;中国古代文论的术语也有某种精确性,但这种精确性不是通过下定义的方式来实现的,而是由语境来控制的.古代文论在中国古代意义是明确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论的个体性、体验性、模糊性的诗性话语方式使其难以获得理论的传承性,从比较文论的视野看,古代文论不适合现代的知识生产方式和学科建制.在建设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时候,东西文学理论都是思想资源,但中国文学理论最终建立在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融通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