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前言:孔子在中国乃至亚洲,其文化地位的显赫是众所周知的,他被世人敬奉为先师先圣。孔子为中华文化的承袭传播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孔孟之道博大精深,为人类叹服,尤其是孔子的道德观,规范了炎黄子孙的行为与言谈举止,教化炎黄子孙温和谦让,知书识礼,知荣辱,讲求公平,公正,正义,正直善良,讲诚信友爱,行忠孝,他的道德理念,造就了我们这个礼仪之邦。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面目     
高低 《领导文萃》2006,(10):157-160
山东曲阜于孔子诞辰2555周年之际,举行了规模空前的祭孔仪式,来自世界各国的参礼团和海内外华人代表躬逢盛典。大典上,新造的孔子铜像首次亮相。媒体也顺势强调:“孔子真面目今天复原”,这是人们“第一次见到中国儒学祖师爷孔子最真实的长相”。笔者心中疑窦顿生。除了孔丘的家人、亲戚、乡邻、朋友、弟子和一切与他打过交道的人,以及与他同时代并有幸一睹其尊容的人之外,还有谁见过孔子的“真面目”?还有谁有资格谈“孔子最真实的长相”?就算是见过孔子的人,怕也没有谁讲清了他的模样。而作为二千五百年后的今人,又如何来判定其“最真实的…  相似文献   

3.
“老好人”,是指那些遇事不辨是非、不讲原则、唯求和气、只思安顺的人。这样的人被孔子斥为“乡愿,德之贼也”,也就是败坏道德的窃贼。据说,历史上最早获得“老好人”称谓的是东汉末年的司马徽。此人无论别人说什么、怎么说,他都日之为“好”,因而获得了“好好先生”的称号。“老好人”之类的官员或干部,古即有之,今仍不绝。  相似文献   

4.
中国自古就有“礼乐治天下”之说。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音乐为道德服务,是对人品德教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贺绿汀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不但不妨碍他的专业,反而由于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使它的思想潜移默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从古至今音乐与人的道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5.
《领导文萃》2009,(19):124-126
赎人不报销遭夫子谴责 子贡是孔子门下一个有名气的富家弟子,他在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了一位鲁国籍奴隶,便自己出钱将他赎了出来。按当时鲁国法律规定,若发现有本国人在他国做奴隶,公民只要能出钱赎回,赎金可由国库报销。但子贡自以为不去报销才更显得道德高尚,就当众将“收据”撕毁,并声称自愿承担一切费用,不向国家报销。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我国教育之鼻祖,正因为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教育心想和基本教育方法开启了我国乃至世界教育之先河,孔子的许多精辟论述对现实的教育现象仍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等。我这里想重点论述的是从孔子的哲学思想看我们现在的“治校观”。在《论语》中有这样的一些论述: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意是:孔子说“国君用品德教化治理国家,他就会像北极星那样,泰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使众多的星辰环绕  相似文献   

7.
郭蓓 《决策探索》2009,(22):76-77
哲学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对孔子有个很中肯的评价,他说:“孔子是中国第一个使学术民众化的,以教育为职业的‘教学老儒’;他开战国游说之风:他创立,至少亦发扬光大,中国之非农非工非商非官僚之土之阶级。孔子的行为,与希腊之‘智者’相仿佛。孔子的行为及其在中国历史之影响,与苏格拉底之行为及其在西洋历史上之影响,相仿佛。”孔子作为教育家,  相似文献   

8.
谗言     
鲍鹏山  莫言 《领导文萃》2006,(1):163-166
要说孔子平生最厌恶最恐惧的是谗言,大约不会太错,他自己就明确地说——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对这句话,我们不妨用语言学家的法子分析一下,按语言学家的分析,这个句子叫“兼语句”,即可以把它变成两个句子:我恶利口。利口覆邦家。前者说明了孔子厌恶的为何物,后一句则说明了孔子为什么厌恶利口,因为利口会倾覆我们的邦家。所以,孔子对利口的厌恶来自于对利口的恐惧。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而以失败告终,在他看来,与一帮小政客谗言大有干系。以致他愤怒地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大约是孔子被历史上和现实中的谗言弄得失去了平常心了,在对语言问题上他几…  相似文献   

9.
孔子 (公元前 5 5 1-前 4 79年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时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 )人。他不仅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而且经他编辑《诗经》 ,订正《礼》、《乐》 ,推行音乐教育和音乐思想方面 ,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是杰出的音乐家。孔子有很深的音乐修养。《史记·孔子世家》就记载孔子刻意寻求音乐的深刻内涵 ,追求准确掌握音乐形象的故事。孔子从师襄子处学习《文王操》 ,练了十日 ,不再向前推进。师襄子对他说 :“可以增加曲目了。”孔子说 :“我多次温习此曲 ,尚未领会此曲的意思。”一段时日后 ,师襄子又说 :“你…  相似文献   

10.
正孔子不提倡以德报怨,因为这样就等于取消了道德;但他也反对以怨报怨,因为这样我们就会堕落得与对方一样。所以,孔子的观点是以直报怨——以公正来对待无良之人。可见,孔子既反对我们对坏人无原则地好,也反对我们对坏人无约束地报复。孔子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人而不  相似文献   

11.
据《史记》记载,子羽曾是孔子的学生,第一次拜见孔子时,孔子见他其貌不扬,印象不好,觉得长相这么丑的人怎么会有才气呢?所以对子羽态度很冷漠,不愿、尽心教他。子羽感到没趣,只好退而自学。此后刻苦自励,终有所成。孔子知道后深为后悔地发出了“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叹。之所以如此,都是“第每一印象”惹的祸。  相似文献   

12.
古往今来,关于文学家与酒的故事可谓汗牛充栋。我国至唐宋时期已形成了高度发达的“酒文化”。到明代袁宏道,甚至把孔子称为“饮宗”。他在《觞政·八之祭》中说:“凡饮必祭所始,礼也。今祀宣父曰酒圣。夫无量不及乱,觞之祖也,是为饮宗。”意思是说,孔子饮酒控制酒量而不乱酒德,因此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主要是孔门弟子记载的孔子作为老师的言传和身教,其内容有讲伦理道德的,如“克己复礼为仁”;也有讲日常生活的,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孔子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有他的无奈,“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古语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以说,《论语》是古代科举出身的各级领导干部修身养性,教化四方,做出一番大事业的基础,蕴含着丰富的领导智慧和方法,这里我们试举几例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14.
河之洲     
中国耻感文化溯源中国的耻感文化可以追根溯源到儒家思想。大致而言,儒家之“耻”有三层意思:一是德治之所以有效,就在于它能使民众知耻。孔子希望建立以仁为实质内容、以礼为制约形式的德治社会,所以耻和儒家理想的政治社会相联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说,若仅以刑罚治民,民虽能免于犯罪但却不知犯罪行为是羞耻的;若以德治教民,民便有羞耻之心,从而自觉地有所不为,自觉地避免犯罪。道德有其底线原则,这种原则的最终实现,是由耻辱感来完成的。二是孔子认为应以“不信”为耻。孔子认为人应该…  相似文献   

15.
宫样儿     
彭广军 《领导文萃》2009,(22):81-82
孔丘五十五岁那年,立下雄心壮志率领弟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仁政德治”,然诸侯们非但不喜欢,反而暗自偷笑他迂腐.孔子师徒的待遇也就可想而知了。一次,孔子他们到了宋国,宋国大夫司马桓居然想把孔子杀掉,吓得孔子换了便衣急忙逃到了郑国,  相似文献   

16.
曹操早在“惟才是举”令中很明确地表明了他的“因材授任”的思想。他引用了孔子所说的一句话,说如让鲁大夫孟公绰做晋国诸卿赵氏、魏氏的家臣,那是力有余裕的;但他却没有才能来做滕、薛这样小  相似文献   

17.
远离小人     
在中国古代伦理评价中,常常将小人与君子相对而言。小人,原意是指受君子支使的非在位者。孔子的学生樊迟曾向他请教农业生产技术,孔子不懂,反而生气地说:“小人哉,樊迟也。”这里说的小人,是指樊迟没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只为切身利益及其谋生手段而苦苦奔忙,孔子自然看不上他。后  相似文献   

18.
李敬泽 《领导文萃》2005,(9):158-159
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的弟子都是“活雷锋”,在乱糟糟的春秋时代努力做好事。做好事分为两种,一种如颜回,躲在破巷子里哪儿也不去,天天思考人生的意义,有个窝头吃,有一瓢清水喝,颜先生就乐呵呵的了。在孔子看来,这就是做好事,世道这么乱,一个人呆在屋里不出去添乱就是最大的德行。帕斯卡尔说:世上一切灾难都起于人不肯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做一棵“思想”的芦苇;颜回有芦苇之风,孔子在众弟子中对他评价最高。说起来,孔老先生也有些凡人的毛病,看《论语》就知道,他也喜欢背后议论人,但他对颜回是一贯地夸奖,这可能是因为颜回能做到的…  相似文献   

19.
被后世人奉为“至 圣先师”的孔子, 在他留下的据说读了一 半就可以治国平天下的——《论语》一书中,对他所处的春秋时代的有名人物多有评论。其中有一个人最为他所  相似文献   

20.
李零 《领导文萃》2007,(7):129-132
《论语》很火,孔子很热。 读《论语》,我的感受,两个字:孤独。孔子很孤独。现在,有人请他当心理医生,其实,他自己的心病都没人医。我想告诉大家,孔子并不是圣人。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