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子飞 《天府新论》2014,(6):122-128
在信息时代里,以新教伦理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精神已经遭到了全方位的挑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游戏伦理.它把工作、消费、生活等都看成是游戏,它以游戏的精神推动了资本积累的游戏,又以非功利的态度完成了功利的目标.但是,游戏伦理只是最弱意义上的伦理,这个新制的“斗篷”过分轻盈,以至于它最终难逃虚无的深渊.  相似文献   

2.
深层生态学的原则表明,“环境进入伦理”展现为伦理世界观之转变。我们从黑格尔“伦理世界观”的扩展释读中看到:“伦理觉悟”是对道德主观性的扬弃;而伦理世界的“设定的和谐”展现为人类史与自然史在文明演进中的伦理觉悟;伦理世界观落实到伦理行为,就是“为承认而斗争”的现实生态。“环境进入伦理”展开了以自然为基础的承认关系,它要求一种生态觉悟,并以生态自然与伦理的“设定的和谐”为中介来构建各种形式的主体间承认关系,是在当代人类处境中,通过重新检讨各种类型的伦理承认关系,重建文明与自然之融合的伦理世界观。“遵循环境伦理”,是“环境进入伦理”的文明进程或文明觉悟通过伦理行为所要完成的伦理世界观之转变的关键,是其伦理客观意志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技术极大地向社会渗透,其负面效应也日益突出,科学的伦理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前,科学共同体已成为科学研究和发展的主体,在科学的认知过程和社会互动过程中显示出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看,科学共同体是一种伦理实体,其伦理性的品质特征是伦理精神,它既包括又超越于作为其成员的科学家个体的道德精神,实现了“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科学共同体伦理精神的建构对解决当前的科技异化问题具有关键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区建设,短期来看是为了承担由“单位”剥离下来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管理诸功能,并被纳入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范畴内;长远来看,则是“社会发育”的落脚点,意在建构一种全新的“国家——社会”关系形态。“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摆脱了传统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强-弱”二分法的困境,从伦理理性角度,为社区建设根本目标提供了理论上的出路。  相似文献   

5.
作为媒体业潜规则的“车马费”,本质是记者对自己所掌控的话语权资源进行的一种利益交换。这种话语资源并非私人资源,资源交换所获取的利益,事实上却成为一种私人利益。从职业伦理的角度来看,“车马费”的收受,就是一种将公共资源化为私人资源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从而导致公共资源的消耗和公共利益的损失———即新闻中公正立场和真实性价值的消解。因此,必须重建职业伦理规范,通过媒体与记者的双重自律以及社会系统的多重制衡机制,解决这种群体性的职业失范问题。  相似文献   

6.
薛桂波 《学术论坛》2006,2(5):14-16
作为人类文化的有机因子,科学与伦理是相互联系的。科学知识内在地与伦理道德价值相结合,“伦理驱动力”不仅是“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动力,而且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活动的内在要求。作为科学发展的主体,科学共同体具有伦理的本质和特性,而且日益发展成为伦理共同体。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伦理道德的考量成为科学合理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科学与伦理并不是截然二分的,科学在本质上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后期,学者们面对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滑坡”现象,开始致力于制度与伦理的关系研究,提出了制度伦理概念,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制度与伦理的交叉与融合。在制度伦理的具体涵义界定方面,伦理中心说、制度中心说与二元结构说三种学术观点并存,但三者并未在制度与伦理之间的内在关系给予阐述。从制度伦理视界看,制度与伦理的价值基础都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以调整利益为自身的责任;从认识论视角来审视制度与伦理的关系时,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作为它们之间的现实连接桥梁,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建设和制度建设是它们共同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从在场各代的视角来看 ,代际伦理主要是由老年伦理、中年伦理和青年伦理所构成的一种伦理形式。在历史文化境域中 ,代际伦理主要表现为传统伦理、现实伦理和未来伦理的有机统一 ;与此密切相关的是 ,代际伦理还具有深厚的前现代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
张梅 《齐鲁学刊》2023,(4):136-148
查尔斯·泰勒所言的“大脱嵌”革命在清末民初引发了新伦理的建构。基于儿童成长的发展性、可塑性,儿童被视为新兴民族国家的希望,清末民初的先觉者们在救亡图存的时代召唤下,焕发出构建儿童新意义秩序的极大热情。儿童文学的现代演进就是伴随着关于儿童的新伦理秩序而生成的,其主要通过三种路径来完成:在新家国伦理建构中“制造”小国民;从德性伦理到规范伦理建构中“制造”小公民;在新身体伦理建构中“制造”“模范儿童”。然而,儿童在“大脱嵌”革命后并没有真正获得自我主体性,而是再次将个人置于新国家共同体框架中,成为负载着人们关于国家、政治和文化想象的隐喻符号。尽管如此,清末民初的文本中总有些儿童拒绝被格式化规训,他们总能冲破现实的困境、观念的囚笼,叫喊出生命的喜悦和自由。这说明儿童文学的现代演进之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真正的童年精神在引领着我们。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老龄化社会出现的背景下,从伦理角度思考重建孝道与乡土社会生活方式的可能成为一种现实的需要。中国传统的孝道伦理与乡土社会生活理想,是一种可以为现代老龄化社会提供伦理智慧的思想资源。它所提供的启示是化解现代老龄化社会伦理困境的关键,在于超越个人主义与交换价值观为基础的伦理范式。  相似文献   

11.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孝治国”的朝代。汉代之所以重孝,究其历史渊源,主要是受先秦重孝观念的影响,以及出于对秦孝理念的继承与反思。汉朝推行“孝治”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在高祖时营造氛围,景帝时期正式开始推行,一直到武帝“罢黜百家”,“孝治”才得以全面实施;在东汉时“孝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汉代推行“孝治”的举措有很多,其中较为重要的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把“孝”上升为核心价值观;二是在教育中大力推行《孝经》;三是“孝”与选官用人相结合;四是引“孝”入法令政策。从“孝”到“孝治”,汉代从国家实践层面全面完成了伦理与政治的同构,这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从政治上看,伦理与政治的同构为汉代的国家治理提供了伦理支撑;从社会层面来看,利用核心价值观增强了汉代社会凝聚力;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汉代伦理与政治的同构提振了文化自信,推动了精神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传统女训的角度对伦理与生存选择问题做尝试性探讨,笔者认为传统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未必如某些研究所宣称的那么低下与卑微.传统对女性的规诫根源在人类生活世界中的社会分工与生存的需要,而不仅仅是意识形态所宣称的"男尊女卑"之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全球伦理"的两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 ,全球伦理问题面对一系列两难 :全球化和相对主义的两难、“应然”与“实然”的两难、鼓吹和实践的两难……我们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呼吁全球伦理 ,但从现实的普遍性上说 ,全球伦理只是善良的愿望和美好的乌托邦。全球伦理的鼓吹和实践必然是悲剧性的。  相似文献   

14.
罗媛 《理论界》2013,(12):147-149
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学批评界出现的“伦理转向”进行述评,追溯该“转向”的背景并综述“伦理转向”后的主要伦理批评流派。文章指出,西方文学批评界出现“伦理转向”(ethicalturn)后,无论是关注道德自我成长的新人文主义伦理批评,还是以他者为尊的解构主义伦理批评,都强调人的主体性,是对后现代主义时期主体性解构热潮的反驳;探究自我与他人之间的道德生活、伦理关系成为伦理批评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国家伦理的目的在于使国家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主体。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及社会,都需要现实中的国家具有整体的伦理观念。国家伦理要通过一定的形式体现出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效力,将国家的价值观写入其中,构建理性国家伦理,使整个国家的宪政制度都成为这个国家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宪法是国家伦理的正式制度表达。  相似文献   

16.
论网络伦理构建中的法律协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伦理的构建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但是如何对网络伦理进行构建,学术界尚处于争论阶段。从网络伦理与现实伦理的关系切入,分析网络伦理构建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可以认定,在构建本质不同于现实社会的全新的网络伦理时,法律的协同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在此基础上,至少在网络社会中进行权力义务分配时,在出现网络纠纷或网络犯罪时,在政府的权力介入网络时,在民族间道德伦理发生冲突时,网络伦理的构建应有法律予以协同。  相似文献   

17.
休闲教育的伦理限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海春 《学术研究》2006,47(5):62-65
休闲教育不应只强调休闲而忽视工作。休闲教育有一个从“谋生休闲”到“乐生休闲”的过程。物质生产是休闲教育的前提。以历史的维度来看,从工作伦理到休闲伦理的变迁反映了人类价值观的不断更新。但是“谋生休闲”仍然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休闲教育目标,休闲教育更不可忽视工作伦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黄爱教 《北方论丛》2015,(3):139-143
从道德哲学角度来看, 弱势群体表现 "一" 和 "多" 关系, 即 "弱势" 是他们的单一性本质, 又呈现出多种 "弱势" 形态, 即政治、 经济、 法律和伦理的 "弱势"; 与此同时, 弱势群体还是一个伦理存在, 因为他们远离财富和权力中心, 基于此, 面向弱势群体的伦理援助成为可能. 面向弱势群体的伦理援助是给予弱势群体以伦理上的帮助和支持, 从本性上来说是一种精神援助, 也是保障弱势群体走向幸福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农村家庭伦理存在许多问题.农村新型家庭伦理的重建面临着思维定势、经济基础不统一以及价值观混乱等困境.需要遵循“原源之辨”的伦理演进一般规律,在现实之“原”的基础上,重新阐释儒家家庭伦理中的基本观念和积极成分,使之具备现代形态和解释力并成为农村新型家庭伦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环境伦理教育是针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严重恶化,人与自然发生关系时伦理道德极其匮乏的现状,从教育的角度来重建人与自然伦理文化,以期从根本上提高人们保护环境自觉性的过程。它是在工业社会环境伦理一片空白,而生态社会的环境伦理又没有被人们广泛了解、接受、认同的背景下提出的。环境伦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环境伦理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即在一定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