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3 毫秒
1.
<正> 毛泽东同志1963年1月9日《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上半阕末二句云: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现在通行的讲法是‘飞鸣镝’是咱们自己,因为咱们“飞鸣镝”,所以敌人就如同西风扫落叶一样纷纷败下阵去了,我认为这不对。“飞鸣镝”是喻指敌人,“正西落叶下长安”是个副词句,形容“飞鸣镝”的时间。“飞鸣镝”始见于《史记·匈奴传》:“单于有太子名冒顿。后有所爱‘阏氏’(匈奴皇后)生少子,而单于欲废冒顿而立少子,……冒顿乃作为鸣镝,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行猎鸟兽,有不射鸣镝所射者,辄斩之。已而冒顿以鸣镝自  相似文献   

2.
匈奴,这个曾经称雄大漠并与中原王朝对峙数百年的游牧汗国,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上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它的早期历史却是一团迷雾。元魏(拓跋)、蒙古这些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都曾留下自己悠远的世系传说;丁零、突厥、契丹、女真、满族等都有自己民族起源或帝王始祖诞育的传说。唯独匈奴,它在头曼以前“世传不可得两次”①,关于民族起源和帝王始祖诞育的传说也无明文记载。至今关于匈奴的族源族属,也还是众说纷坛。但历史还是给我们透露了一些有关信息:与中原的“真龙天子”不一样,匈奴帝王乃系“日种”。这或许能为我们研究匈奴民族的族…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育现状的一部分危机感,可以归结为中国学生缺乏创造力和创新性思惟。在对中国传统的象思惟的发掘和光大发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基于“自然之象”、“人工之象”、“精神之象”而产生的象思惟,在“观象”、“取象”、“立象”的各个层面渐次展开创造性思惟和创新性思惟,可以卓有成效地贯穿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4.
1990年8月15月,炎炎赤日毒辣辣地普照了一整天,当夜幕刚降临大地,地面上的暑气又阵阵泛起,这一晚又将是一个难熬的热夜。此刻,一支支担任突击检查任务的“联合部队”,已悄悄地在全市21个区县的临时指挥部里集结待命,尽管队员们衣衫湿透,可听不到他们的埋怨。一声令下后,执法队员象离弦之箭,按照布置,进入各个“战场”,于是,一场围剿无证行医的江湖郎中的战役在  相似文献   

5.
《学习与探索》1982年第1期,刊登了辛更儒同志的《谈“踏破贺兰山缺”和岳飞的‘满江红’》一文,此文后又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第五期,扩大了影响。此文考证详尽,从总体来说,是一篇颇有心得的好文章。但个别论点是不正确的,如作者说:令人奇怪的,是《满江红》词对“胡虏”、“匈奴”的仇恨之深,甚至超过了汉朝人对匈奴的仇恨。例如《史记·骠骑列传》所载,霍去病也只说“匈奴未灭,无以为家”而  相似文献   

6.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是我国封建制度确立和巩固的时期。当时,中国境内北方的匈奴,是个奴隶制的落后部族,长于骑射,习于攻战。统治着匈奴的奴隶主贵族,把对外族的侵扰作为发展奴隶制的重要途程。它依仗着数十万强悍的骑兵,任意奴役西北部各小邦,对中原地区也不断进行侵扰,“以杀戳为耕作”。毛主席指出:“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秦汉王朝与匈奴的矛盾,就其阶级本质来说,是秦汉广大劳动人民和新兴地主阶级与匈奴奴隶主贵族的矛盾,是新兴的封建制度与落后的奴隶制度的矛盾。这种矛盾甚至发展为战争,这种民族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  相似文献   

7.
诗歌审美意象是诗人在对审美对象的观照中产生的包含知、情、意复合内容的心理图象,通过显象语词外化的形象显现。意象是一个由“意”与“象”有机结合的包含丰富意蕴的复合结构。而就“意”和“象”本身看,它们又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结构体。基于此,认识“意”的内在结构和“象”的内在结构,对把握意象这一复合结构的复杂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唐司空图说过“象外之象”的话。此话一语中的,正道出了“象”结构的纲领。说到象结构,人们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单纯意象,意象组接和意象群所构成的结构图画。但那不过是“象”本身的呈现,而非飘忽不定的“象外之象”。我们所要研究的,是象本身及其背后的象所构成的多象多维的结构画面。诗歌作品艺术意象因其多象性而形成的世界意象、生活意象与自我意象的统一,是读者眼中有机统一的象的审美内容结构。诗歌作品艺术意象因其多维性而形成的不同的欣赏——研究层次和角度,是读者眼中有机统一的象的审美诠释结构。二者的结合构成象的结构,亦即读者完成意象态(读者再造意象)。一、“象”的审美内容结构  相似文献   

8.
李椿浩 《唐都学刊》2006,22(6):125-127
陈元达作为匈奴后部人,历任黄门郎、廷尉、左司隶校尉、御史大夫、仪同三司等重要职务。在匈奴汉国政治秩序极为混乱时,为政治风气的净化、政治改革的推行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根据他任职之事,找出他的政治角色,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当时匈奴汉国的政治。  相似文献   

9.
刘九生 《唐都学刊》2013,29(2):1-19,F0003
秦始皇帝陵秦人自名丽山,仿效昆仑传说,封土埋没了空前绝后的“地天通”,地下地面及其上各类埋藏、建构建筑,多与天象对应.地宫、“地天通”、封土及其主人,就这样“常居”天地之中.丽山总体营造的主导思想,系以比类取象为核心的天人相应或天人合一整体观.“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巧意卓立,品物毕图;雕琢性情,隐以藏用.  相似文献   

10.
反动派内部,为了争权夺利,各树门墙,派系众多,互相倾轧排挤,自古已然。一八五四年春,曾国藩筹建成地主武装湘军,他说:湘军“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弁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弁挑选,勇丁由什长挑选。譬之木焉,统领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故能唯命是从。实际上,统领皆由曾国藩精心选择委派,“譬之木焉”,曾国藩是根,统领是干,营官、哨弁是枝叶。统领、营官等的官职、薪俸虽出于朝廷,但统领等感曾国藩委派之恩,“皆若受其私惠”。因此,曾国藩对洲军拥有绝对的指挥权,也只有他能指挥湘军。湘军是近代中国第一支军阀队伍,曾国藩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军阀。曾国藩统率的湘军又是一支独立于八旗、绿营兵之外的队伍,  相似文献   

11.
“象”既为中国古代文化基本符号的构成,又为中国古典艺术美学的基元范畴。中国文化和美学尚象重象,其哲学起点在《易经》的卦象符号,而先秦诸子哲学美学对易象符号意义重新阐释和精神超越,则形成有关中国美学的重要思路和线索,这就是由老庄“道”的哲学对“象”的阐释和重象外虚空、非言味象的思想所引发的意境说;以《易传》阴阳二元结构思想和“立象以尽意”、“现物取象”、“现象制器”等命题为基础的意象说;以孔荀、《乐记》为代表的象通礼乐、重政治教化但又不违艺术审美特征的“比德”和“言志”说。文章本着上述基本看法,还描述了“意境”、“意象”、“言志”说在后世美学中演进的大致过程。  相似文献   

12.
成于公元前二世纪的《山海经》,其“海内经”说:“北海(贝加尔湖)之内,有山名幽都之山(即肯特山),黑水出焉”,其“北山经”又说: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郭璞注云:浴水即黑水。古往今来,一切正直的史地学者,无不认为这“黑水”即是黑龙江,尽管“黑龙江”之名在辽代(960年—1127年)的正史中才正式出现。(《黑龙江外记》卷一)  相似文献   

13.
范兰德 《社科纵横》2007,24(4):88-90
诗词意境审美具有朦胧性与不确定性,是“视而不见”的“无象之象”,是“玄之又玄”的难以言明的审美范畴;中国文化思维中的朦胧客体的“道”、“玄”、“气”、“禅”及其直觉思维方式,决定了意境创造及鉴赏的不确定性;意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意境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及意境创造与欣赏过程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神游外象”直觉性与“空白”的独特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4.
也谈“象”与“像”的使用和分工王大新“象”和“像”这两个字,经历了分久又合、合久又分的历程,因此,它们的使用一直比较混乱。在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中,“像”被简化作“象”。当时简化的根据就是它们是同音包孕异体字,取义项多、笔画少的“象”代“...  相似文献   

15.
战后以来,特别是60年代以后,日本企业广泛应用行为科学理论有效地改善了经营管理。它不仅把西方行为科学“日本化”并创立了象“共同生活体论”这样一些独具日本特色的新理论,而且还应用这套理论成功地改善了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相当充分地调动了职工的内在积极性,甚至使人们的劳动过程形成了一种“自动化”机制,其中很多  相似文献   

16.
262期《家庭与生活》登载:秦始皇为了抵抗匈奴的侵犯,发兵30万,征用民夫几十万,修长城,服苦役,逼得百姓怨声载道,于是出现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悲剧。谁知道,2千多年后的今天,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出现了新的“孟姜女”“哭长城”。多少当代的“杞良”,并非“被遣”,而是自觉自愿,劝都劝不住,偏要加入那“民夫”的团  相似文献   

17.
汉魏人普遍认为音声自身(包括音乐)具有一定的“象”,通过这些象,人们可以看到音乐创作者(包括演奏者)的所思所想,可以预测人事吉凶,甚至认为音乐之象可以调节天地阴阳之气。嵇康则主张“和声无象”,从音乐中扫除了汉魏所流行的象数观念,从而也否定了笼罩在音乐之上的神秘主义,从理论上推动音乐艺术走向自觉之路。  相似文献   

18.
陈百川 《东西南北》2012,(11):72-73
班超,字仲升,男,汉族,公元32年生,陕西咸阳人,是东汉朝代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以超群的智慧,非凡的能力,顽强的意志,立足西域31年,正确地执行东汉王朝“断匈奴右臂”的政策,团结和争取多数中间势力,孤立和打击匈奴力量,因而取得了对匈作战的最后胜利。不仅维护了东汉王朝的国家安全,而且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以安倍为首的自民党在2007年7月29日举行的第21次参议院选举中遭受了空前的惨败。本文认为,若透过事物的表面做深入思考,安倍的创造“美丽国家”的政策思想应是其根本原因所在。作为思想观念上的深层原因,创造“美丽国家”的政策思想在本质上并不亲近国民,明显具有推动日本“大国化”的“新国家主义”性质。正是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安倍政权的政策重点才“偏离了国民的视线”,不仅直接令安倍领导下的自民党失掉了选举,而且长远来看,其影响还可能再度显现。  相似文献   

20.
陆九渊     
《社会工作》2008,(8):F0002-F0002
陆九渊,字子静,号存斋,江西抚州金溪人。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曾讲学于象山(今贵溪县南),人称“象山先生”,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他以“心即理”为核心,创立“心学”,强调“自作主宰”,宣扬精神的动性作用。他认为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这就把心和理、心和封建伦理纲常等同起来。1176年陆九渊在铅山鹅湖寺与朱熹对认识论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史称“鹅湖之会”,进一步阐发了他“尊德性”和“发明本心”的“心即理”的先验论。他的学说,经明代王守仁继承、发扬,形成了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