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论能源危机后西方外交石油政策的调整刘波随着中东石油的大量开采,特别是50年代末美国石油进口限额政策的实施①,国际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廉价石油。缺乏资源且资金有限的西方各国便趋之若骛,迅速进行了“能源革命”。到60年代中后期,石油第一次取代煤炭成为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2.
洛伊·亨德森是我们研究美国冷战政策时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他是美国国务院最早提出对苏联实施遏制政策和主持起草"杜鲁门主义"的资深外交官。自上个世纪20年代末开始,他就确立反苏立场,并坚信苏联将推动世界革命作为外交目标;二战结束后,他从研究美国中东政策入手,向国务院建言插手中东事务以遏制苏联共产主义的扩张,并主持和参与了杜鲁门宣言的起草工作。本文全面探究了亨德森遏制苏联思想的形成和推动杜鲁门主义出台的过程,以图对全面了解美国冷战政策的起源与实质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发以来,中东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从地区内部来看呈现出权力结构重新洗牌、教派冲突愈演愈烈、恐怖主义日益泛滥等特点。与此同时,世界主要大国也在积极调整其中东政策,美国继续实施收缩政策,欧洲在中东进退失据,俄罗斯则巧妙地重返中东。在中东动荡的背景下,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合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密切关注并积极防范中东地区的安全、政治、文化等风险。  相似文献   

4.
特朗普政府东南亚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香君  方长平 《国际论坛》2020,(2):51-62,156,157
奥巴马政府提出"再平衡"政策,将东南亚地区作为政策实施的支点,对该地区的关注在美国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美国-东南亚关系由此获得大幅提升。特朗普就任以来,美国聚焦大国竞争,忽视东南亚地区;对外战略中坚持"美国优先",在对东南亚外交中多以自身关切议题为导向;多边主义在美国东南亚政策中被弱化,偏爱双边主义的特朗普政府以修复与泰国、菲律宾的盟友关系及打造支点国家为重点;在军事领域,美国以更大热情介入东南亚地区。区别于奥巴马时期低调处理民主、人权议题,特朗普政府内部官员在总统本人不热衷这一议题的情况下,依旧没有放松对东南亚国家民主、人权状况的审查。政策上的诸多调整导致美国在东南亚地区可信度下降,经济和外交中弱化的多边主义限制美国-东南亚互动空间,而不断强化的军事存在反而使东南亚地区安全形势复杂化。即便"印太战略"突出东南亚国家和东盟的重要性,但未来美国东南亚政策是否能真正体现这种重要性值得关注。未来一段时间美国-东南亚关系很难再重现奥巴马时期的"热闹"景象,这为中国-东南亚关系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战略空间。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在参与"欧佩克+"的过程中有着明显的政策反差。在该机制的建立过程中,俄罗斯在与沙特的外交博弈中逐渐掌握了议题设定的主导权,通过对沙特与伊朗矛盾的直接介入为"欧佩克+"的诞生扫清了障碍,并最终促成了"欧佩克+"的长期化与机制化,是建立"欧佩克+"的重要推动者。在该机制的运行过程中,该国又竭力规避"欧佩克+"的减产义务,并在减产份额的制订上先后与沙特爆发了多轮冲突。"页岩革命"背景下国际石油供应体系的结构性变化、俄罗斯与沙特竞合关系的有限转变与该国利益关注点的改变,是这一政策反差出现的主要原因。伴随着美国加入减产联盟与市场新格局的形成,俄罗斯的能源外交环境在短期内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从长远角度看,缺少增产空间将成为困扰该国能源话语权提升的主要阻碍。加强在中东等石油产区的政治存在,使用非市场手段提升自身在能源市场中的影响力,或许将成为该国未来能源外交的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6.
美国在中东的公众外交始于二战期间,其活动包括宣传美国的中东政策,反击中东反美宣传,介绍美国文化、价值观念、自由市场经济和西方民主制度等,目的是拓展美国在中东尤其是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实现其中东利益。二战后,美国历届政府在中东的公众外交上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设立公众外交部门,建立信息文化中心,并由公众外交官负责开展具体活动。美国的中东公众外交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曲折发展,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渐成熟。但随着冷战的结束,其活动逐渐减少,影响力日渐式微,最终于90年代末跌入谷底。冷战期间,美国的公众外交官在中东公众外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这些外交官也关注诸如美苏宣传战等议题,但是阿以冲突才是困扰他们的首要议题。同样,阿以冲突也是严重削弱美国中东公众外交成效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7.
美国中东“民主化”改造战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从"根本"上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温床,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中东国家和伊斯兰世界的实施控制。伊拉克战争后,美国推出了国际性计划即:"大中东民主计划",旨在通过外交、文化、经济改革,以美式民主和价值观遏制、淡化伊斯兰教的影响。"中东民主化改造"是美国独霸世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台和实施必将震荡国际社会。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进行了重大的具有实质意义的战略调整。对时代主题认识的转变是对外战略调整的重要依据;国内工作重心的确立是对外战略调整的出发点;对国际战略力量划分的科学认识是对外政策调整的认识基础。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务实的外交风格则是此次对外战略调整的实质内容。  相似文献   

9.
美国中东“民主化”改造战略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从"根本"上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温床,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中东国家和伊斯兰世界实施控制,伊拉克战争后,美国推出了国际性计划即"大中东民主计划",旨在通过外交、文化、经济改革,以美式民主和价值观遏制、淡化伊斯兰教的影响."中东民主化改造"是美国独霸世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台和实施必将震荡国际社会.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时代下,领事保护工作的有序化与企业和人员"走出去"的无序化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中国在中东利益的拓展、中国参与中东事务的主体日益多元化以及中东热点问题久拖不决,使中国的领事保护面临新挑战。中国政府秉承"外交为民"理念,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强顶层设计,整体推进领事保护,倾力打造海外民生工程。撤侨行动是领事工作的重点,体现出中国的"整体思想"——通过自上而下的动员整合政府部门、驻外机构、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力量,维护海外公民人身与财产安全。2011年中国从利比亚撤侨体现出中国内外统筹、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的制度优势,是中国在中东领事保护的经典案例,推动了中国中东外交能力建设。在中东领事保护体系建设中,中国应进一步完善预警机制、应急机制与善后机制,与中东国家签订领事条约,参与中东安全治理,探索领事保护的社会化路径,利用中国中东整体外交的"组合拳",构建"大领事"格局。  相似文献   

11.
施爱国 《国际论坛》2012,(1):1-7,79
美国对缅甸"务实接触"政策的出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美国全球战略调整下的必然结果,更是美国"重返东南亚"战略下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基于美国对过去数年及当下缅甸局势变化的判断;从内涵上说,"务实接触"政策是对长期以来美国孤立制裁政策的补充,其核心特点就是柔性施压与全面影响和渗透;在具体政策操作上,美国采取了全面拓展同缅甸各阶层政治接触、重视国际合作与协调、注重对缅公共外交、突出对缅援助、保持与更新施压制裁等措施;目前,缅甸国内局势已发生明显变化,美对缅"务实接触"政策将因应缅甸局势变化,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推进。中国应未雨绸缪,改变政策实施对象和实施方式单一的现状,检视充实对缅政策。  相似文献   

12.
美国对缅甸"务实接触"政策的出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美国全球战略调整下的必然结果,更是美国"重返东南亚"战略下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基于美国对过去数年及当下缅甸局势变化的判断;从内涵上说,"务实接触"政策是对长期以来美国孤立制裁政策的补充,其核心特点就是柔性施压与全面影响和渗透;在具体政策操作上,美国采取了全面拓展同缅甸各阶层政治接触、重视国际合作与协调、注重对缅公共外交、突出对缅援助、保持与更新施压制裁等措施;目前,缅甸国内局势已发生明显变化,美对缅"务实接触"政策将因应缅甸局势变化,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推进。中国应未雨绸缪,改变政策实施对象和实施方式单一的现状,检视充实对缅政策。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台了艾森豪威尔主义,这是美国针对中东提出的外交战略,其目标是填补中东地区由英法这两个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撤出而形成的"力量真空".在其提出并实施的约一年半的时间里,有成功也有失败,其原因是多元的,其结果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日本创建拓展日湄、日缅合作机制,以缅甸政经变革为契机,恢复、强化对缅政治外交影响力,实施对缅大规模投资与经济合作,推进对缅民间和公共外交,启动战略与军事防务对话合作。除经济拓展和日本"缅甸帮"推动之外,日本近年来对缅政策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对东南亚政策的调整、遏制与削弱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和缅甸的影响力、以及促使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南海问题上向中国施压,牵制和压制中国维护东海和钓鱼岛主权的正当行动和诉求。展望未来,在中日东亚战略对峙业已形成、安倍推行"积极和平主义"新外交防务政策背景和框架下,日本对缅政策,对中国深具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至1924年中苏建交,苏俄从其国家利益出发,采取了武力夺取和外交谈判两手策略,坚持保留沙俄对中东铁路的旧有权益,在中东铁路问题上对华采取了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政策。  相似文献   

16.
中东地区因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而成为世界大国的争夺重点。冷战结束后 ,美国借助海湾战争 ,确立了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 ,并谋求建立一种维护美国利益的中东新秩序。但美国所采用的强权加武力的政策日益引起阿拉伯国家的不满 ,且世界其他大国谋求中东地区主导权的力度也在加大。面对复杂多变的中东局势 ,美国不得不对其中东政策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7.
"IS"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的"反恐战争"和中东政策所致,要根除这个恐怖威胁,美国必须反思其反恐战略,调整其中东政策。众所周知,冷战结束后趋于膨胀的"伊斯兰恐惧症"实质上代表着一种思维定势,它将各种涉及穆斯林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危机,统统简化为"伊斯兰威胁",其最极端的表现,是声称伊斯兰教信仰本质上就是"反西方"和"反现代化"的。这一思维定势对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其中东政策产生重要影响,为美国霸权的新一轮扩张提供间接的意识形态支撑。  相似文献   

18.
二战以来,美国对中东政策历经冷战、海湾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三个分水岭。影响美国中东政策的因素除了基本的战略、政治和经济利益外,还与美国的国家利益、政党外交理念、国内利益集团以及美国与大国的关系、与穆斯林世界的关系都有着紧密联系,是一个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政策的调整内容包含三个方面:削减对华日元贷款,改变日元贷款的提供方式,改变对华ODA的实施内容等。这些调整的原因或目的是:对中国崛起的遏制,对政治、军事大国目标的诉求,迫于美国的压力等。这反映了日本外交资源的贫乏和外交手段的拙劣。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述了赫鲁晓夫三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特点 ,回顾其三和政策产生的国内外背景 ,使读者对赫鲁晓夫执政之初面临的一系列国内外困境和其实行外交政策调整的必然性有所了解 ,主要论述了三和政策实施后苏联在军事、经济、对西方外交上取得的成果 ,并结合该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 ,对其不足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