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徐氏宗祠位于鳌峙塘村东的东江岸边,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由本村徐兆魁倡议并捐资千四百五十两银所建成。该祠为二进硬山顶砖木建筑,建筑面积为1141.34平方米。该祠曾作重修,首层屋背卜仍保存“民国十九年石湾吴宝玉造”的彩陶塑,重修碑仍存祠内。大门后为一座石木结构牌坊,坊额正面刻着西县肖云举题、南海朱完书的“南州正胍”四字,其第一进屋脊则以石湾大型堆塑釉陶装饰,造型生动,工艺精湛,保存完好,是一组稀有的陶瓷艺术品。  相似文献   

2.
朱氏宗祠位于潮州饶平县海山镇黄隆市井中心。始建于明朝嘉靖五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1991年再修建。据传,朱文公长房16世孙金昆、玉季等相继从福建东山到饶邑信宁野水谋生,后定居黄隆,并择址立祠。祠堂坐北朝南,为二进府第式建筑。中间为天井,后进正中供奉朱熹神位,祠内保存有朱文公神牌,明朝青花瓷香炉和铜器多件,以及清代精绣八仙采牌等文物。  相似文献   

3.
《龙祠乡约》是濮阳西夏遗民唐兀忠显、唐兀崇喜父子协同村中耆旧于元末至正元年(1341)共同制定的一部乡规民约。该乡约言简意赅,仅有1072字,但其所蕴含的伦理学信息却异常丰富。该乡约滥觞于北宋嘉祜二年(1057)吕大钧所定《蓝田吕氏乡约》,但颇有增损,尤其是乡约凸显了濮阳西夏遗民在乡村建设中提倡节俭、杜绝奢侈浪费、尚贤、乡社经济公开化、惩过奖善、务农富民等思想与举措,而且一度在河南濮阳西夏遗民中得到执行,流风所及,对于促进乡村建设、美化社会风气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尹氏宗祠     
尹氏宗祠位于淮南史院乡南3公里,史院乡尹祠村杨家祠堂庄西150米尹氏宗祠小学院内北侧。尹氏宗祠由尹氏宗族集资兴建,属祭祖祠堂,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为砖木结构,另存道光三年石碑三座。该祠坐北朝南,布局规整,分前、中、后三殿。东西走向,五开间,正南向,前殿中为阁楼,上层朝北为戏台,门上方置“尹氏宗祠”匾额。中后两殿为重梁起架,  相似文献   

5.
老虫 《徽州社会科学》2009,(3):27-27,29
占川乐寿桥位于屯溪区西郊占川村占溪河上。廊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三十二年和民国37年两度重修,为木石结构风雨(廊)桥,全长16.6米,宽5.6米。石垛,一墩两孔。桥身以粗大杂木为梁,桥上木构架为七开间。明间为关帝神座,太师壁绘云雾升龙图(当地称墨龙),故俗称“关爷桥”,由于关帝神像南向而坐,所以又称“关阳桥”。  相似文献   

6.
徽人小柯:歙县大谷运村特色民俗活动有不少,我知道的有社公祭、土地祭。每年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举行,俗称春社、秋社。明嘉靖五年(1526)规定,里社祭祀要备办猪羊祭品,依式书写祭文,由里约正副“率领一里人户致祭”。举祭仪式,须冠带礼生若干人,“五行五献”,“并读抑强扶弱之词”。祭毕举行会饮。村(族)社祭,轮推社首若干人,以族(祠)田、社田之租举行祭祀,或将社属支丁分成若干“分”轮值举祭,负担所费。届时全族(村)男丁齐集社屋焚香燃烛拜祭,  相似文献   

7.
泰顺包氏宗祠位于浙江温州泰顺县泗溪镇玉岩村。宗祠背靠青山,临有水池,颇得玄武朱雀,且很有些规模,约有三凹千平方米。青瓦粉墙,重檐飞突,风格上接近于闽南建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清道光二十年(1847)重修。宗祠分牌楼、外台门、头门、前堂、正厅等部分。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规模宏敞,建造考究。祠内正厅梁上,高悬有一黑底匾额,上书“不践清土”叫字,书法浑厚,骨气凛然。问其缘由,才晓得是褒扬先祖包世昌所书。  相似文献   

8.
茂名许氏宗祠于2006年12月,公布为茂名市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该祠位于茂名市区新坡路西端。许氏宗祠历史悠久,是茂名地区现存最早的大型祠堂之一。始建于清代嘉庆初年经历多次重修,主体结构未变。从整体的形制到细节的装饰上都饱含明、清时期岭南地区的古典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建筑价值、美学内涵、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9.
彭氏宗祠     
彭氏宗祠位于隆回县岩口乡星塘村。该祠四面环山,树木葱郁。据《彭氏族谱》记载,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94年),民国十七年曾进行维修。该祠属砖、木结构的凹合院,前后两正,两侧为厢房(现为星塘小学教室),总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大门为砖石牌楼式,三门三楼,两边为假门,门额雕有双龙戏珠,雕刻精致逼真,石雕上方塑有戏剧人物和《彭氏宗祠》四字,  相似文献   

10.
张氏宗利坐落在定安县城(定城镇)东南20多公里处永丰乡高林村,村庄地处定安、琼山、文昌交界处。在海南,自古以来祠堂就是对后人进行教育的场所,捌堂是学校的同义词,学校就是祠堂,祠糍便是学校。延续至今天,海南万宁、琼海、文昌、琼山一带的民众,还刊惯上称学校祠堂。各村各姓聘请的私塾老师来村晕教书,经费由祠堂(家族)的公田田租收入中统一支出,  相似文献   

11.
“良二千石”牌坊在南海九江镇下西村西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牌坊高7米,长11.94米,以花岗石雕凿构筑,石雕有蹲伏狮子及鸟类花木图案,四柱三间楼式牌坊,  相似文献   

12.
位于泉州东门草埔尾(现温陵路与湖心街交界处),原占地约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50平方米,建于清同治七年(1869年),是泉州城中保存最完整的祠宇。祠前三面环墙,设一大边门,门额匾书“洪氏庙门”。  相似文献   

13.
在国务院第四批公布的国保单位250处中,安徽计有6处,罗东舒祠就名列其中。座落在黄山市徽州园呈坎村的罗东舒祠,是呈坎罗氏子孙为祭祀元末明初著名学者罗东舒先生而建的家庙建筑,全名“贞靖罗东舒先生祠”(祠名匾悬挂在仪门上达400多年,文革时期祠匾被毁,但村民记忆犹新),俗称前罗祠堂、新祠堂,系呈坎前罗支祠。它以轴线对称、布局严瑾,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石雕木雕彩绘精美绝伦,颇具文庙(即孔庙)风格而著称于世,有“江南第一祠”之誉,是典型的徽州祠堂建筑。但目前许多人在许多文章中将黄山市东舒祠就称为呈坎宝纶阁,这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4.
梁静 《晋阳学刊》2008,(1):124-126
河东薛氏并非世居河东的土著,而是由蜀迁来的少数民族的一支,形成于三国时期。蜀灭亡后,薛氏举宗五千户徙于河东汾阴,并以汾河以南、黄河以东为大本营。根据《新唐书》记载,河东薛氏分为南祖、西祖两个房支。薛氏原为武力强宗,再加上所处地理位置特殊,使得河东薛氏在晋隋之际成为不同政权争相拉拢的对象。正是在此基础上,河东薛氏逐渐获得重要的政治地位,随着家族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河东薛氏得以发展并走向鼎盛,成为中古时期的“通世大族”,特别是“隋唐全期三百余年的宠儿,子孙有极高的任官率”。  相似文献   

15.
《中文信息》2008,(3):58-59
二苏祠位于眉山市西南隅纱彀行内,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元代改宅为祠,祭祀三苏。明洪武年间扩建,明未毁于兵火,仅存五碑一钟。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在原址按明代规模重建,尔后历代均有增益补修,现占地面积56800平方米,是一座富有四川特色的古典式的园林建筑。  相似文献   

16.
“褒宠”牌坊在佛山市区祖庙路21号祖庙大院内,是目前省内难得一见的明代年款砖雕牌坊,因石质龙风板刻有“褒宠”二字,故称。始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原位于市东下路仙涌街大塘前郡马梁祠内,“文革”期间,梁祠被拆,牌坊几乎毁于一旦,后由博物馆几经艰辛搬迁重建于祖庙大院之内。该牌坊立于梁祠,是因梁氏家族的后裔礼部主事梁焯,在明正德十六年得皂帝旨意升授承德郎,为炫耀这一升赏而不惜重金兴建的,是故龙风板的背面还刻有皇帝的“圣旨”和纪年。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研究二题陈鸿祥关于《宋安化王祠碑》《宋安化王祠碑》,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之子百家撰,编入其自选的《学箕初稿》卷二,附于黄宗羲《南雷集》刊行。据撰者自注,该卷文字起自清康熙丁巳(1665年),则碑文之作,当去此不远,或即在当年。这篇碑文,是为重...  相似文献   

18.
薛荣 《晋阳学刊》2008,(4):126-127
李宏龄(1847-1918),字子寿,山西省平遥县源祠村人,清末著名票号改革家。其先世以业商致富,后遭战乱家道中落。同治初年,李宏龄到本县某钱庄当学徒,学成而钱庄败。同治七年(1868),年过二十的李宏龄因有钱庄从业的基础,经乡人曹惠林推荐,得以进入蔚丰厚票号。从此走上了毕生从事的金融业。  相似文献   

19.
初唐诗杂考(十二)杨墨秋《饯唐永昌》系年辨沈期有五言律诗及五言绝句《饯唐永昌》(一作《饯唐郎中洛阳令》)各一首,唐永昌,名无考。此二诗为佳期饯别唐郎中赴永昌令时作。同官饯别赋诗的还有李又、崔日用、刘宪、李适等。连波、查洪德的《中州名家集·沈期诗集校注...  相似文献   

20.
周武王伐纣克殷暨牧野大战时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作宾先生,曾把古今学者对周武王伐纳克殷肘间的百种导说作了个不完全统计,并作了公元换算①:(唐)孔颖达《诗经正义》、(南宋)郑樵《通志》定党殷在(辛未)前1130年,(元)金履祥《通鉴前编》定伐纣在(戊寅)前1125年,(西汉)刘歆《三统历》定伐纣在(已如)前1122年,(北宋)刘恕《通鉴外纪》定代纣在(甲申)前1117年,(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南朝宋)装《史记集解》定克殷在(乙酉)前1116年,(唐)一行(大衍》定伐纣在(庚寅)前1111年,(商)史官《商历》定伐纣在(癸亥)前1078年,(今)姚文田《周初年月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