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季鸾新闻生涯的不同阶段对新闻职业有不同理念、追求。在其新闻生涯的第一个时期,他以言论自由为标榜,显现出民初记者共有的激烈批评、无惧无畏、放言无忌之特点,但同时又已显现出一定程度的对新闻言论应理性、克制的认识与追求。新记《大公报》创办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在总结、反思民初新闻界乱象基础上,他以"不党、不私、不卖、不盲"为基本理念,着力追求新闻职业的专业化和职业权威建构。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以笔抗战、为抗战而宣传的目标下,其新闻职业理念、追求发生了由前一时期强调独立、自由、理性、客观向以笔抗战、为抗战而宣传的转变,其对记者角色、报人使命、新闻业职责及言论自由等的认识也相应发生翻转性的变化。驱动这一切变化的核心动因是,其作为近现代新闻人的新闻救国理想与报国情怀。  相似文献   

2.
全面提升传媒人职业素养、能力与责任的建议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媒人的媒介认知、评价与期待存在的问题,需要以新闻媒介的市场化、人本化、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要求为契机,全面提升传媒人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职业态度与职业责任意识,需要对传媒人实施更新媒介观念的基础素养教育、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教育、媒介社会责任教育。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的媒介融合进程中,记者使用微博发布新闻信息,一度成为一种媒介现象。微博上出现的记者可分为使用媒体官方微博的记者和开通个人微博的记者两类。后者在记者的职业身份上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并引发了关于新闻伦理的困惑与争议。记者使用微博发布新闻信息存在三个新闻伦理争议。媒体要制定较为细化的工作手册,帮助记者在面对媒介伦理困境中的具体问题时采取适当的行为,并加强记者对所属媒体机构的归属感,避免记者在其他传播平台上传播新闻信息时遭遇职业伦理困惑。  相似文献   

4.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媒介社会角色的嬗变是一个历史过程,与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文化环境和行业状况等因素相关。近年来中国媒体行业发展迅猛,微传播风头日盛,新旧媒体交融成为常态,媒介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角色与以往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媒介社会角色经历从传播工具到社会公器再到倾向于娱乐施教的动态变迁,折射出微时代新闻社会功能的变化,消费文化盛行、媒介技术驱动、行业发展演变等因素是构成其变迁的主因。微时代守望公众利益、践行职业逻辑、多重角色交融共存既是媒介创新发展的需要,也是每个媒介机构应该坚守的角色伦理。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知名新闻杂志《三联生活周刊》的个案研究,考察中国语境下的一种特定的新闻实践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关系,并尝试用"学者型记者"的概念进行概括:一方面,它具有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共性,例如自主意识、服务公众、注重事实等;同时又体现着新闻专业主义某些经常被研究者忽视的特定面向,诸如在媒体功能上强调以"理解"推进对复杂中国社会的认知来"服务公众"的基本内涵;在角色认同上,与一般的客观报道以及强调记者介入的调查性报道保持疏离,也不认同以"舆论监督"名义出现的"批评报道";在常规行为准则上,强调以特定社会科学知识构成的分析框架,注重对社会结构变动的理解,从而与关注事件、人物、行动为中心的一般新闻报道理念形成区分。本文认为,"学者型记者"代表着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及其实践的一种重要类型,其出现是从业者职业独立意识的体现,也构成中国知识分子传统在新时期的一种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6.
因为思政课教师角色与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同步、角色的职业特点与高校现有的考核方式不协调以及角色扮演者的职业活动空间对政治性角色功能的制约等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定位和职业定位之间存在角色期望、角色地位、角色行为冲突。化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政治定位和职业定位之间冲突的途径是强化政治性角色,在发展中理解和把握政治性角色和职业角色的共生点。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张季鸾与蒋介石的关系为例,分析记者职业的声誉风险。指出记者对公众舆论有重要影 响,因此受到政治家的青睐;记者职业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他们会在倍受瞩目的情况下卷入矛盾的旋 涡;新闻职业是涉足利害的职业,被利用会损害新闻单位的声誉。  相似文献   

8.
公文的功能和写作语境决定了它对公文撰稿人个性的约束和限制。个性与公文写作之间的冲突在内容上表现为情感冲突、认识冲突和表达方式冲突;在形式上有心理层面和行为层面的冲突。其成因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和公文撰稿人的个人素质相关。公文撰稿人作为一种社会职业角色,可以通过一定的心理调整与学养的养成来缓和、消解这些冲突。  相似文献   

9.
新闻记录者和社会人之间的角色矛盾导致记者遭遇职业责任和社会公德的尴尬;公众一方面要求记者首先做一个社会人而放弃其记者的本职,另一方面又期盼新闻记者更加真实地报道现实生活,呈现出受众的尴尬.  相似文献   

10.
新闻记录者和社会人之间的角色矛盾导致记者遭遇职业责任和社会公德的尴尬;公众一方面要求记者首先做一个社会人而放弃其记者的本职,另一方面又期盼新闻记者更加真实地报道现实生活,呈现出受众的尴尬。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学者和报人。他把办报作为实现其政治理想的有力手段,他也成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集大成者,一位杰出的新闻理论家。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报刊舆论观、报刊功能观;报刊自律观;报刊编辑观;报刊文体观。  相似文献   

12.
记者新闻采写把关意识的强弱,关系到整个新闻实践的成败。因此,记者要增强把关意识,采写中要把好政治导向关、依法行事关、新闻事实关、保守秘密关。记者采写把好关,不仅是对编辑、总编负责,更重要的是对报纸负责,对党的新闻工作负责。  相似文献   

13.
记者社会资本是记者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获得的资本,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新闻竞争的加剧,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一样,逐渐成为影响记者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记者社会资本具有增值性、累积性、流动性、依附性等特征,记者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可以为媒体带来某些方面的优势,跨越媒体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增强媒体的竞争力,改善媒体的传播效果,对记者成长和媒体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民族新闻业的专业主义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初我国民族新闻业者的杰出代表,受西方新闻观念特别是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影响,在社会动荡、历史变革的现实语境中,改变传统的政争至上、政党为本的新闻运作模式,以新闻为本位,以受众为中心,以业界发展为目标,在新闻观念的引进、记者地位的提高、新闻学教育的兴办、新闻思想的形成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有益的尝试。综观这一时期新闻学者的观念、言行及新闻业界的发展轨迹,无不显现出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如影随行的境象,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成为20世纪初民族新闻业得以勃兴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新闻学的创始人——戈公振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戈公振是中国现代新闻学的创始人与泰斗,他是新闻事业的践行者,中国新闻学的早期研究者,新闻业史研究的拓荒者,新闻教育的倡导者,资产阶级新闻观点的批判者,新闻广告的推介者,新闻职业化的实践者,为中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等学校新闻教育超常规发展,带来了人才培养的同质化问题。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新闻教育各具特色,形成了差异化复合培养新闻人才的格局。各具特色的新闻人才来自于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的差异化,其结果必然是新闻教育与传媒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新闻人才的同质化根源于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的同质化,其结果必然造成某一类型的新闻人才严重积压,其他类型的新闻人才严重短缺的畸形状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新闻人才培养的经验对于提高我国新闻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闻从业人员作为重要的"把关人",在新闻报道的采集阶段、加工阶段和发表阶段都掌握着信息传播的生杀大权.作为向媒介产业源源不断输送新鲜血液的高等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新闻人才,是面临的一项新的课题.本文从新闻把关人理论的角度探讨当前高校新闻人才培养问题,提出高校应强化"通识教育",与新闻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加强新闻实践环节,积极培养学生的媒介组织观念和政策观念.  相似文献   

18.
新闻报道是怎样反映我们当今的客观世界的 ,是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了现实 ,还是通过报道反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 ,针对学者的批评 ,新闻界有何回应 ,新闻报道应该怎样做才能不至有辱使命。  相似文献   

19.
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近代报刊,代表着近代资本主义文明。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日益滋长着对信息媒介的需求。商业贸易的发展、城市及城市人口的增加加速了人际交往和商业信息的交流,同时也为报刊准备了读者群。交通通讯业的发展、印刷技术的进步为报刊的兴起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后,也要求有反映自身利益的舆论工具。而西方人率先移植近代报刊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报刊诞生的助产婆。  相似文献   

20.
诗家风采与记者目光--试论毛泽东诗词的新闻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是政治家,也是诗人和记者.其70多首诗词特别是1949年以后的作品,因其对时代风云、社会变革中的一系列现实事件的近距离、几近零时差的观照,使作品在呈现诗艺美的同时,也洋溢着浓郁的新闻色彩.这种色彩体现在取材、构思时事件的重大性,即事名篇、一挥而就的时效性及作品内容、语言的趣味性.然而近些年来,论家对毛诗的新闻色彩或视而不见,甚至略有微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