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的《纪录片编辑室》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打出纪录片旗号的栏目,为纪录片的栏目化生存和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操作探索和经验贡献。十年的坚持、十年的起起落落,它当前所要面对的,是如何尽快走出纪录片创作的初级阶段,迈向真正的自觉与成熟。  相似文献   

2.
蔡妍 《现代交际》2010,(5):73-74
纪录片《幼儿园》是湖北电视台编导张以庆历时两年多拍摄完成的作品,作品荣获了多项大奖。本文主要从该片的素材积累与选择,纪录片的拍摄技巧和角度、情节的设置、艺术效果、影片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导演创作纪录片《幼儿园》的基本模式。指出在中国纪录片市场较为萧条的今天,这部纪实之作能够博得观众的喜爱,是因为导演在素材的采集、拍摄到构思、创作的整个过程中都有所创新,从而脱离了老式纪录片的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3.
作为上海电视台资深制片人,王小龙在《纪录片编辑室》已干了整整四年。尽管牢骚满腹,尽管每年都说再不干了,但他对中国纪录片的信心、对纪实创作的热爱,仍清清楚楚地写在脸上。  相似文献   

4.
追求真实影像的叙事性、生活性和暧昧性是"真实电影"这类纪录片最显著的特征。这是否违背了纪录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真实原则,成为所有关于纪录片的语汇中争议最多的问题。本文将以在"真实电影"创作方式下诞生的纪录片《平衡》为例,说明纪录片同时追求纪实叙事并不矛盾,相反它们能够在纪录片这一类型片中取得平衡。  相似文献   

5.
陈晓卿导演的中国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在中国纪录片市场上刮起了一阵旋风,谁也没想到,这么一部反应中国美食文化的非黄金档纪录片能有如此成功。一时间,各大网站、论坛上都在讨论这部片子,甚至有人模仿他的创作方式拍了各种版本的"舌尖上的大学"、"舌尖上的宿舍"等等网络视频作品,大街上的各种广告标语都纷纷效仿"舌尖体"。可见,《舌尖》在中国老百姓的心里已经取得了稳稳的地位,甚至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舌尖》为什么会受到大家如此的追捧呢?本文将对它的成功因素做一分析,希望能对后来同类作品的创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央视纪录频道的开播,中国纪录片频道正在酝酿着一个新的发展契机。那么在这样一个新机遇面前,中国电视纪录片专业化频道发展趋势如何?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本文以我国主要的纪录片频道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我国纪录片专业化频道的发展现状,揭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讨中国电视纪录片专业化频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闫博 《现代妇女》2014,(8):311-311
最初认识纪录片,还是听前辈们聊天时提起,那时候大都是“新闻纪录片”,短短10分钟,讲述一个小故事,很有趣。那也许就是中国纪录片的前身。我国电视纪录片自1958年诞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一大批内涵深刻、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强的优秀作品。像大型系列纪录片《话说长江》、《望长城》,还有最近很受观众们喜爱的《舌尖上的中国》等,片子以开阔的视野、深刻的文化内涵、新颖的巧妙构思和新奇的拍摄手法,让许多专业学者和纪录片爱好者,都赞不绝口。那么作为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如何拍出好的纪录片,需要用心去思考。本片论文,以一位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制作的纪录片《雪的故事》为例,浅谈新闻工作者创作纪录片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目的、影像语言和内容要素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人类学纪录片的影像特征和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9.
西方权力话语通过民间纪录片对中国形象进行“驯化”,独立纪录片迎合西方主流话语对中国形象进行建构,双方的共谋使得中国负面形象不断在西方电影节生产,又不断从西方流回中国. 一直以来,西方比较关注中国的公共卫生和医疗等问题,其中中国艾滋病问题是其中常见的内容,《内视中国》、《颍州的孩子》等纪录片都涉及中国艾滋病问题的内容.正如学者徐美苓将艾滋病的媒介话语称之为“科学、文化与政治的混合物”,中国艾滋病问题一方面是重要的公共健康议题,另一方面又体现了西方意识形态话语表述中国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王薇琳 《现代妇女》2014,(8):309-310
中国电视纪录片自1958年发端以来,已经发展了近56年。从早期的照搬俄罗斯的“形象化政论”,到20世纪80年代本土化意识的觉醒,20世纪90年代记录风格的形成,直到新世纪以来逐渐向国际化靠近的多元化风格变化,中国纪录片随着时代特色的变迁不断向前发展。而作为“社会记录者”的电视纪录片,“人”都应该始终是其表现的主体。尤其是近期再度火爆的《舌尖上的中国2》更是凸显了人文精神在纪录片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回顾中国纪录片发展过程的人文精神,阐明人文精神应是中国电视纪录片承载的重心。  相似文献   

11.
纪录片之于中国,一直以来是一种"不愠不火"的状态,随着近年来优秀纪录片作品的不断涌现,纪录片话题成为媒介事件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主要通过回望历史,探究中国纪录片的成长,再立足当今,浅析中国纪录片的现状,以及为了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记叙的追梦女人,是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的总策划、制片、导演和解说张丽铃,她以平淡如水的人生姿态,以燃情似火的创作激情完成的那部纪录片,足以证明她作为一个中国女人在日本的成功,这里讲述的则是让中国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进入在日华人百姓家的张丽玲。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社会进步和国家对于纪录片政策的支持,中国的纪录片产业迎来了自己一个新的春天。但是,随着纪录片生产运作的逐步市场化、观众变成影片的消费者,他们对于纪录片的可看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在保持纪录片格调的同时提高纪录片的可看性并与国际接轨,成为中国纪录片人的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将针对"镜头表现力"这个概念进行拆解细分,在此基础上结合例证,浅析了当下如何在镜头上改善纪录片的镜头表现力。  相似文献   

14.
王荣 《现代妇女》2014,(12):286-287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关食类纪录片却轰动一时,率先在网络上走红。不可否认,新媒体的出现更是加速了这部纪录片红火的速度,凭借着新媒体的互动与传播,大家口口相传,更是进一步提升了美食类纪录片的传播效果。故本篇论文主以美食类纪录片为例,借助新媒体平台,研究在新媒体语境下,美食类纪录片的传承与发展,以期美食类纪录片可以借助这样一个方便灵活的新媒体,使其在传统媒体上有一个新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巅峰之上记录"高山向导"萧寒原名崔涌,是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副教授。他曾经做过10年的电台、电视节目主持人。尽管生活很稳定,但萧寒总觉得还少点什么。他渴望去做一些能诠释生活和自我表达的创作。2010年,他去了丽江。他在那里拍了一部小型的独立纪录片《丽江拉夫斯基》,片中记录了七个生活在丽江的年轻人,七种人生,七段故事,不同的爱情观、价值观、人生观在此碰撞……那是萧寒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片,内容却直击人心,在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中国纪录片曾经在一个历史时期形成过一点“运动”迹象的话,那应该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出现。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中国纪录片的上限是1991年的《望长城》。因为在某种意义上,  相似文献   

17.
1972年3月,世界知名纪录片导演尤里斯·伊文思来到北京。这位被称作"纪录片之父"的荷兰人,是应周恩来之邀来拍摄一部反映文革的纪录片。74岁的伊文思与中共一直保持良好交情。早在1938年,他来中国拍摄反映中国人民抗战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时,就结识了周恩来。离开中国前,他秘密将一台摄影机和两千尺的胶片送至延安,中共  相似文献   

18.
李静 《现代交际》2011,(8):78-79
创作理念是随着社会的变化、社会观念的演进,以及人们对创作认识的深入而发生变化的,不管是传统理念还是发展的理念,它本身没有好和坏、先进和落后的区分。但是怎样和观众更贴切、怎样给观众更多的思考余地,以及怎么开阔创作的思野,诸如此类的问题毫无疑问地成为创作者不断研究的课题。我国的电视纪录片随着时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创作的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幼儿园》是湖北电视台纪录片编导、独立制片人张以庆的作品。这部经历了三年制作过程的纪录片.在国内国际纪录片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影片过程中的视听语言运用以及纪录片背后所蕴舍的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和思考.都对我们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第一位少将电视人:刘效礼□马彦平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望长城》、《毛泽东》在中国电视史上被誉为三座里程碑,《邓小平》则创造了电视史上一个新的辉煌……刘效礼,电视界一个熟悉的名字。进入80年代初期,伴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刘效礼的创作进入高产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