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墨子,心系天下民生之安危,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自己及整个墨家学派的思想主旨。为兴天下人之利,墨子在经济民生上,主张强本节用;政治民生上,提倡尚贤使能;文化民生上,强调先质后文。墨子的民生思想对我国在经济上确立合理的消费模式、政治上推行公务员制度、文化上推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均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其经济思想有独到之处。墨子思想的出发点在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其目的在于解除当时小生产者的痛苦。墨子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兼相爱,交相利”。本文从“兼”入手,论述了“利”、“义”、“别”等墨子思想的观念,以使读者对墨子经济思想的核心有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尽管对于墨子思想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墨子"为民之利"思想是墨子思想形成的关键原因。《墨子》一书及相关史料揭示了墨子毕生在想方设法为民众着想,其最核心的目标便是实现"国家、百姓、人民"中的"人民"之利。  相似文献   

4.
墨子眼中是"民之三患",韩非手中有"帝王之具",前者成就的是"天下之大利",后者主张的是"人主之大利"。从墨子的天下之利到韩非的人主之利,尽管表现出立场上的对峙,但作为一种彻底的主利方式则是一脉相承。墨子所主百姓之利并不能很好地拒斥人主之利,对于韩非而言,延续墨子的主利方式而对着人主来说,不过就是一转身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节用”等思想 ,构成了墨家学说的核心。墨子认为“天”是现实社会的最高统治者 ,人必须顺天意才能得天之赏 ,才能达到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的目的。墨子的宗教思想虽然具有很强的现实功利性 ,也并非墨家学说的主体 ,但却是为其主体学说服务的。探讨其宗教思想价值 ,是研究墨子学说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墨子伦理思想的“民本”精神——从儒、墨比较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的伦理思想中蕴涵着丰富而独特的人文情怀和“民本”精神。墨子反对儒家以等差之爱治政救世,他从“农与工肆”的利益出发,以“兼爱”为核心,传达了一种爱无差等,为万民兴利的以民为本的伦理精神。墨子伦理思想的“民本”精神从三方面可以体现:一是“兼爱”思想:“爱利万民,爱利百姓”;二是“尚贤”思想:“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三是“天志”思想:“兴天下之利,而除天下之害”。“民本”精神虽然在墨子时代未能如墨子所愿发挥出其预想的作用,但其真知灼见仍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发扬。  相似文献   

7.
墨子提出“三表”作为衡量言论是非真假的标准。“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何于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何于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何于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以谓言有三表也。”这就是墨子的“三表”。  相似文献   

8.
墨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其学说博大精深,包括政治思想、社会理想、哲学思想和逻辑命题,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本文以为人道主义是墨子思想的精髓,爱无差等的思想贯穿其学说的始终,他以是否“中万民之利”为衡量社会、君臣言行的最高准则,主张社会平等、人格平等,反对等级森严的封建宗法制度。  相似文献   

9.
墨子姓墨名翟,鲁国人,约生在孔丘之后,孟轲之前,即春秋末战国初的时代。他是墨家学派的的创始人。墨家学派与孔丘为首的儒家学派在当时同样著名,儒墨并称,瞥之为:“世之显学”(《韩非子·显学》)。《吕氏春秋·尊师》也说:“孔、墨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墨子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位伟大思想家,研究他的思想的可靠史料是《墨子》这部著作。通观这部著作,其中贯串着一个基本观点,那就是“强乎耕稼树艺”,“强乎纺绩织红”,以“兴天下之利”。即是努力发展生产,关注百姓利益。这个基本观点贯串在  相似文献   

10.
墨子受儒学影响而非儒,孟子评击墨子,然而墨子推理方法对孟子有诸多影响,如三表法、"辟式"、"援式"、"推式"与归谬法等。从推理内容来看,墨子为求兴天下之利以说服君王,注重社会公义;孟子将说服术运用于说服君王行仁政、王道,注重伦理关系。从推理特征看,墨子的推理方法呈现推论的形式与内容密切相关,论述观点也与情境构作相配合,此对孟子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义利之争是先秦以来中国哲学的重要时代命题,儒墨对立的一个基本点是儒者喻义不喻利。作为墨学开创者,墨子明确提出尚利思想,认为利就是义,贵义就是兴天下之利。墨子倡导追求利己与利群相兼顾,不偏颇任意一方。在义利观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探究墨子的义利观,无疑会有益于对墨学义利观的深入研究,同时对于...  相似文献   

12.
墨子分别从"古者圣王之事"和"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的角度出发,考察了"乐"的存在样态和价值,他认为"非乐"思想既有历史经验的根据,也符合普通百姓的利益。荀子对此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批判,他站在儒家立场,认为"乐"有助于调和民心和改善社会秩序,进而有助于提升社会治理的效果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在他看来,墨子对"乐"的非难是毫无道理的,更进一步,他认为墨子的理论从根本上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遏制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造成天下贫困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天志”是墨子之法的本体来源,“以天为法”就是以“天志”为“法仪”,“天”是墨子之法的本,“天志”是墨子之法的体,“法仪”是墨子之法的用,“天”、“天志”与“法仪”是本、体、用的关系。“天志”就是合乎自然的自然法,是“民意”的反映,是墨子法律思想权威性的价值根源,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以天为法”不仅是墨子构建自己思想体系的基础,而且是其法律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4.
墨子,名翟,是我国春秋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科学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墨子也堪称为一位兵家,他倡导“非攻”,反对战争,对于侵略战争,他主张“救守”,因此在军事防御理论和军事工程学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一墨子的军事防御理论,要者有三:其一,“备者,国之重也。”墨子反对战争,但并不惧怕战争。他认为,备战是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前提,疏于防备则是国家的祸患。《墨子·七患》曰:“国有七患,七患者何?城郭沟池不可守,而治宫室,一患也。边国至境,四邻莫救,二患也。先尽民力无用之功,赏赐无能之人,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于待客,…  相似文献   

15.
墨子哲学的灵魂不是“兼爱”,而是墨子一以贯之的“择务而从事”思想,这构成墨子哲学的经世核心,也是墨子“非儒”的逻辑起点。墨子哲学成为“显学”的原因与先秦宋文化的特质以及墨学的“择务而从事”哲学精神有着重要的关联,这一根本精神却长期为人们所忽视。理解墨学必先把墨子的各种具体主张用辩证联系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择务而从事,是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的朴素表达。从这一墨子哲学灵魂出发,墨子非儒,反对的是儒学的教条化和庸俗化,坚持的是孔子的正道。  相似文献   

16.
刺孟     
孟子②见梁惠王③,王日:“叟④,不远千里而来,将何以利吾国乎?”孟子日:“仁义而已,何必日利。”夫利有二:有货财之利,有安吉之利⑤。惠王日:“何以利吾国。”何以知不欲安吉之利?而孟子径难⑥以货财之利也。《易》⑦日:“利见大人;利涉大川;乾元亨利贞⑨。”《尚书》曰:“黎民亦尚有利哉。”皆安吉之利也。行仁义得安吉之利。孟子不且语问惠王何谓利吾国,惠王言货财之利,乃可答若设⑨。今惠王之问,未知何趣⑩,孟子径答以  相似文献   

17.
论墨家精神     
春秋战国之际,墨翟以“贱人”身份,于鲁国创立墨家学派,成为与儒学并称的“显学”.虽然墨家学派因种种原因在汉代以后逐渐沉寂,但墨家精神,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已融入我们民族精神之中,二千余年来,一直对我们中华民族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即使在当今社会,墨家精神中也有许多值得发扬的东西.一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爱”,主张爱无差等,即不分等级,不分贵贱,皆“兼相爱,交相利”.其基本精神是视人我为一体,视人之身如己之身,视人之家如己之家,视人之国如己之国.墨家主张人人“平等”,相互“兼爱”的最终目的是欲使天下人在  相似文献   

18.
墨子是中国古代最早而又较系统地提出国家学说的思想家。墨子的国家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突出的贡献。文章概述了墨子关于国家起源、国家最高“正长”的设立以及国家的巩固策略等理论,认为墨子关于国家组织形式、政权机构的设想反映了人们从旧的神学思想体系解脱出来后对国家学说的进一步探索。墨子的“天子以其知力未足独治天下,是以选择其次的观点包含着国家社会分工思想闪光的颗粒。  相似文献   

19.
戊戌政变之前,康有为的学术重心是考辨中国本土文化的“学术源流”,墨子与其他先秦诸子一样被纳入研究视野.康有为关注墨子是在考辨中国本土文化“学术源流”的名义下进行的,目的是证明“百家皆孔子之学”.由于墨子是春秋时人,康有为不仅要让他成为战国人,而且要像对待其他先秦诸子那样界定墨子与孔子的关系.这使墨子的位次排列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于是,既不让墨子在孔子后学中占据显赫位置,又不让墨子失去与孔子争教的资格,成为康有为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墨子心目中的圣人是全部美德和智慧的化身,“兼爱”思想作为墨子圣人观的核心是今天建立普世伦理的理论渊源之一,对于国际社会和平、共处、平等、对话、友好的形成具有深远的意义。温习和研究墨子的圣人与和谐思想,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