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4年4月24日一27日,由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主办,香港凯瑟克基金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赞助的“华人社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讨会暨培训班”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  相似文献   

2.
去年仲冬时节,我有幸成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约翰·凯瑟克社会工作奖"的获得者,带着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师生们的殷殷期望,赴香港参加为期10天的参观、学习。  相似文献   

3.
香港推行社会工作教育,已有30多年的历史。课程内容,一向以英、美模式为蓝本。近二十年,社会工作在香港愈来愈走向专业化,在香港提供社工训练的学院,力求课程的内容及训练水平与欧美国家相若,使香港受训的社工人员,其专业资格可与其他国家互相承认。香港城市大学设置社工课程,已有十一年以上的经验,初期开办两年制的社会工作文凭课程,继而开办社会工作学位课程。应香港政府的要求,开校头数征,新课程须邀请英国的学历评审局派代表团到香港,对课程的设计和内容水平作出评审,认为课税水平大乎国际标准,才予以批准开办;直至两年…  相似文献   

4.
通过为期20天的香港培训.考察学习,使我收获良多、感触颇深。内地与香港社会工作发展背景和环境不同,造就了两地截然不同的社会工作模式和轨道,但社工的精髓和价值依然存在于所有地区的社会工作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导刊》2009,(24):F0002-F0002
5月10日~6月6日.广州市2009年第一期香港社会工作培训班在香港进行.在为期28天的学习期间.来自民政、司法、劳动等系统的24名学员通过课堂授课、考察访问、实习交流等形式,学习考察了香港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工作发展以及社会福利机构的运作等情况.并通过跟班实习.学习锻炼社会工作实务能力。  相似文献   

6.
2010年5月3日~5月14日,我有幸获得香港林护社会工作培训及发展基金资助,随其他1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社会工作教育者和实务工作者共赴美国考察美国的家庭及青少年社会工作。本次海外交流的十多天内,我们辗转于美国的纽约州和密歇根州,  相似文献   

7.
1998年3月,我应全美国社会工作学院院长会议和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邀请,参加了在奥兰多举行的全美社会工作学院院长会议和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第44届年会,并在院长会上发表了“中国社会工作的历史与发展”的报告,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年会专门为我的出席举办了“中国之夜”招待会.在科罗拉多州我还参观了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旁听了社会工作硕士课程,会见了许多美国社会工作界,特别是社会工作教育界的人士.短短两周的访问,使我对美国社会工作和社工教育有了粗浅的了解,也对借鉴世界经验,发展中国社会工作和社工教育有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今年5月,我获香港林护社会工作培训及发展基金资助,与其他社工同仁一起赴美国学习考察。期间,我不仅接触到了美国前沿社会工作理念,也领略了优秀的社会工作教育者和实务工作者的风采。其中,精神科社工陈医生和华人教授梅陈玉婵给我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9.
“国际社会工作者联会与国际社会工作教育学院联合世界会议”和“第27届国际社会福利联会国际会议”分别于1996年7月24日一27日和7月29日一8月3日在香港召开,通过参加这两次会议的讨论、会前会后的专业交流以及参加会议组织的各项参观访问活动,我对于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的专业特点和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领域里的国际组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第一,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不属于同一领域,在方法论上有所差异。首先,两者关注的重点不同。社会工作者群体关注社会工作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特别是个案工作的方法,如:在医疗保健方面的伦理课题…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1月,笔者随广州市学习考察香港社会管理经验团前往香港社会福利联会(以下简称社联)、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以下简称社协)、香港社工注册局等社团学习考察专业化社会工作在社会服务中的运行和经验。现将考察心得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1.
在香港培训20天,我认识到社会工作的有序发展对整个香港社会的和谐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作为社会工作发挥作用的有效载体——在港大大小小的非政府组织,与社会工作协同发展,共同构成了香港社会福利的重要基础。那么,香港的发展经验对于我们内地有什么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8月28日,广东省肇庆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举办了社工赴香港学习分享会。市民政局粱允泽副书记,肇庆市社会工作协会顾问、肇庆市家庭和谐促进会会长、香港资深社工陈可勇博士,以及持证社工共50多人出席参加了分享会。  相似文献   

13.
社会工作的专业特色是关怀社会、助人自助的理念和价值观。本着这些理念,在内地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香港社工就开始主动与内地对口的相关单位进行交流,以表达对内地社会服务发展的关心。当时内地的高校还没有开办正式的社会工作课程,香港社工便以各省市的民政部门和妇联、工会等组织作为交流的主要对象。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的活跃分子之一,我经常负责组织到内地的考察团,进行两地经验学习、探讨和交流。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云南、厦门等较为开放的地区都是香港社工多次去考察过的。  相似文献   

14.
“香港社会工作体系建立之初是怎样处理专业人才和实际的一线工作者之间的关系呢” Jian: 我一直有个疑问,香港社会工作体系建立之初是怎样处理专业人才和实际的一线工作者之间的关系呢?我的意思是说,内地马上要开始考社会工作师了,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导刊》2009,(10):56-57
二战以后,香港在逐渐实现经济起飞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诸如贫困、就业、犯罪等社会转型期容易出现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香港逐步建立起了一套与其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专业社会工作体系,各种旨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服务也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香港的专业社会工作对香港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与进步发挥着特殊的积极作用。这对于正在实现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内地有着直接的启迪和借鉴意义。广东省东莞市赴香港学习考察社会工作考察团对香港社会工作的发展、服务领域、运作模式以及管理制度等做了详细的调查,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可以参考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阮曾媛琪,国际社会工作学校联会(IASSW)主席,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应用社会科学系教授,自1980年开始从事社会工作教育,积极参与香港社会服务,同时积极参与推动国际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在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教育领域卓有建树。  相似文献   

17.
1994年4月24~27日,由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主办,香港凯瑟克基金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赞助的“华人社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讨会暨培训班”在北京大学举行。  相似文献   

18.
读博因由     
在我投身社会工作十多年的专业生涯中,社会工作本土化—直都是我不能放下的议题。早在撰写本科论文的时候,我已对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如何在香港这片以中国人为主的土地上发展起来,作出了初步的思考和考据。当时所得的见解和美国社会工作学者James Midgley教授于1980年代初提出的“专业霸权主义”基本相同:西方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和实践大多只是被直接应用在香港,而未有足够的深刻反思或严谨研究来确认其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我接触社会工作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那一年南京大学第一年开社会工作专业,对于我这种无法接受社会学后现代理论的学生来说,能选择社工方向简直就是天大的福音.之后我到了香港学习社工,在台北实习,又回到内地做社工.现在家乡的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涌现,公益创投和政府承接项目发展得如火如荼,我所期盼的属于社会工作的春天即将来临. 2005年我到了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学读社会工作硕士.对于较早到香港学习社工的我们来说,这里的一切都是新奇的.  相似文献   

20.
蒲吧实习记     
2008年9月,我有幸到香港协青社蒲吧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专业实习,这次实习经历让我对青少年社会工作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学到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