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华简《天下之道》以攻守的兵学概念和言说方式讨论以民为本的儒家思想,文意清晰,在兵儒融合以及先秦儒学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思想是开放和多元的,其兵学思想暗含了孟子和荀子等孔门后学对待战争、兵学的态度。其中,以孟子为代表的先秦主流儒者强烈抨击战争,缺乏战争常识,反对兵家思想,否定战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客观作用。而《天下之道》提出"民心是阵",以兵学概念来表达儒家的民心思想,显然这并非孟子或孟学的作品。战国后期,荀子秉持儒家思想,积极了解战争,主动研究各国兵制、武器等。尤其是荀子主动充分吸收兵家思想,如重视将帅作用、讲究作战时机、治军崇尚赏罚等。荀子兵学理论中谈到如何取胜的具体操作层面,其思考丝毫不亚于当时的著名兵书。在此基础上,荀子将这些兵家之术作为实现儒家兵道、政道的重要方式,《议兵》正是在他以儒家思想为本、充分吸收兵家思想而完成儒家论兵的集大成之作。从先秦儒学史来看,《议兵》的出现并非偶然,《天下之道》等文献正是荀子之前的先秦儒者试图融合兵家思想的具体努力,是荀子论兵的先声。先秦儒者融合兵家思想的线索一直以来隐而不显,而《天下之道》的发现使得这条暗线为学界所认识,并且可能激活了长期以来误读的一些儒家论兵的文献,对丰富儒家的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 章太炎、刘申叔把苏洵说成纵横家或兵家。以先秦之流派,套后来之人物,方法错误,立论自难允当。另一些人(齿斤)(齿斤)于苏洵与王安石之相互关系,简单地以人划线,因而便对苏洵之思想不作深入的研究,这自然更不是科学的态度。其实,苏洵是一位很值得研究的思想家,他的义利观,他的反理学思想,他在易学与军事策略方面所表现的辩证观念,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和动荡,各利益阶层矛盾重重,战争频发,为兵家思想的发展成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先秦兵家认识到战争对国家存亡重要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暴力性和巨大破坏力。因此主张在战争本身之外还应该有道德和道义的力量来控制战争,让战争从发动到结束,甚至于战后重建都具有浓厚的“仁战”色彩,这也是先秦兵家军事思想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4.
军事禁忌散见于先秦兵家文献,但论述相对较少,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简帛材料相互印证,可以看出,禁忌思想对具体的军事行为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对战争的进程及结果产生重要影响。从天时、地理、人事三个角度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和作用,可以构建先秦军事禁忌的大致框架。  相似文献   

5.
兵家与儒、道、法等诸家思想的交融与区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兵家思想体系及特征,旨在领悟和传承先秦兵学的文化精髓。采用分析、归纳、对比、论证方法进行深层次研究。指出先秦兵家在保持自身特征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吸收其他诸子百家思想中的合理内核,借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学说。兵家虽然不同程度地融会了儒家、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但却是以兵法、兵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兵家和诸子百家思想虽然在某些表述上字句相似,但内涵却有很大不同。兵家和诸子百家之间论兵最大的区别在于执著功利原则和崇尚人本精神的对立,从而决定了在军事思想方面的差异,即讲求用兵操作功能和追求用兵思想境界的分歧。  相似文献   

6.
《孙子兵法》是我国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兵家著作,历来深受中外学术界重视。但从文学角度对《孙子》进行研究的却凤毛麟角。一般的文学通史对诸子散文的关注多集中于儒、道、墨、法、纵横家身上,于《孙子》之文似未见有过论述。然纯粹从文学角度而言,《孙子》在阐述其军事理论时与诸子阐述其政治理论一样,都运用了文学的笔法,将之列入诸子散文艺术之列自属当然。以文学的眼光通览《孙子》十三篇,可以将其形象概括为几句话,即:结构如环如网,语言如歌如诗,句式多用连弩句或鸳鸯句;兼有诸子散文之长,而少诸子散文之弊。  相似文献   

7.
阴平道考略     
阴平道是历史上连接四川与甘肃的交通大动脉,因其路经阴平郡而得名。历史时期也有景谷道、白水道之称。三国时期,曹魏大将邓艾取阴平道伐蜀,不战而定蜀,阴平道自此而名扬天下。其道路的畅通与否关系到蜀地之兴衰,因此历史上备受统治者的重视。关于阴平道之事迹更是不绝史书。白水关、葭萌关乃阴平道重要关口,历来被兵家所重视,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军事思想与中国传统兵家智慧有不可割断的渊源关系。文章从兵家智慧的运思焦点、兵家冷静的理性态度、兵家的任智精神、兵家的运思方式等四个方面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兵家思想对毛泽东军事活动与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战争中,经常出现残酷杀戮战俘的现象。古兵家在总结政治军事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善待战俘的策略思想,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毛泽东将优俘政策同无产阶级立场、革命宗旨与其历史任务联系起来,将之作为对敌斗争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工作方针,藉以改造俘虏,化敌为友,化敌为我。他关于优俘政策的实践与理论,是对我国古兵学军事斗争相关理论的继承、突破和改造,为无产阶级军事斗争的理论与实践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文化史研究表明,兵家谋略是中国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从思维方式上看,中国智慧注重整体、长于综合、追求统一的特点在兵家谋略中具体化为对“势”的关注和阐发。其次,从把握胜负因素动态平衡的角度理解,古典军事辩证法中体现中国智慧的闪光之点在于“因机而立胜。”再其次,中国智慧在人际关系调节、和谐方面的优长,在军事谋略中凝结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著名命题。最后,中国智慧重历史、重人事、重经验的实用理性,是古代兵家心目中最平实的致胜法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