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民族。 蒙古,《旧唐书》称蒙兀,《新唐书》称蒙瓦,《辽史》、《金史》称“盟古”、“萌古”,《元秘史》称“忙豁勒”,《蒙古源流》中称“蒙部勒”。它是我国古代北方许多部落长期发展逐渐形成的一个民族。 唐朝中期以后,原来居住在额尔古纳河流域的蒙古部落逐渐西移,到十二世纪初(辽亡以前,即公元1125年前)已移至克鲁伦河中域,以后又移到克鲁伦河、斡难河、土拉河上源、肯特山以东一带(即今乌兰巴托东北一带的草原)。在它的周围,西有斡亦  相似文献   

2.
据《三国史记》等文献记载和《好太王碑文》等碑石资料,从北夫余分出的涉貊族之一支,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建立了东夫余国,于公元四一○年(广开土王十九年)被高句丽灭亡。这个在东北大地上出现的具有长达四、五百年历史的古国,由于文献资料的极端稀少和尚未发现考古资料,迄今为止史学界未能对它进行足够的探索和研究。解放前,某些研究东北古史的专家,在他们的著逑中虽曾论及东夫余,谈到它的地望,但未做过专  相似文献   

3.
先秦古籍中所记肃慎人,即是满族最早先人,据《二十五史》列传中所记,汉、三国时期为挹娄,北朝时为勿吉,隋、唐朝时为靺鞨,辽、宋、元、明时为女真,随其更朝换代,其名称亦随之而异。 北魏孝文帝太和17年(公元493年),“夫余为勿吉所逐”,勿吉人推翻了夫余政权,一部分勿吉人亦南迁至松花江中游夫余故地。公元494年,高句丽文咨明王3年(北魏孝文帝太和18年)2月,夫余王及妻孥,以国来降。夫余降于高句而。据《魏书·勿吉传》,“其国无牛,有马车……”,勿吉至北魏始见,北魏以前大约臣属于夫余,故不见于史籍。  相似文献   

4.
西汉时统称巴蜀境外的少数民族为“西南夷”。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大体总括了西南夷各部落的概况,在其列述的七个“君长以什数”的(约百十余)部落地区,还有“毋君长,毋常处”的巂、昆明部落。由于语多简略,故对于巂、昆明的情况至今不甚明了,以其方位而言,司马迁仅用了“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等12个字。一般认为同师在今保山一带,楪榆即今大理。依此,则巂、昆明之地西界怒江,北不  相似文献   

5.
唐代的“流鬼”和“窟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探述唐代东北缘边民族历史地理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问题,即《通典》、《唐会要》、《新唐书》等书所记载的“流鬼”究竟在哪里?根据已故日本著名学者白鸟库吉的说法,“流鬼”就是指今库页岛(苏联“萨哈林岛”)。1971年出版的英国学者斯特瓦氏著《库页岛史》,采用了白鸟库吉的这个论断;我国学者也有主其说的。在我看来,白鸟库吉的这一说法是不可取的。多种史料辨析表明,“流鬼”不应指今库页岛(萨哈林岛),而应该在今  相似文献   

6.
:《华阳国志》在汉文史志中首次明确记载了纳西族先民的活动。本文通过字义与有关问题的探讨 ,对这一记载中的难解句提出了新的看法 ,认为“刚”之“刚”取自《易·说卦》 ,并进一步辨明“摩沙夷”即今纳西族 ,其分布区域在今盐源西至宁蒗一带  相似文献   

7.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三年第四期发表了王兆明同志《东北古代夫余的活动中心及有关问题》一文(以下简称《王文》。《王文》从不同立论对我提出的看法进行全面商榷。拜读《王文》后,使我感受最深的并不认为王说已是确论,相反认为此类问题仍需讨论。这是因为目前对此类问题的研究还没有达到可以用一种看法否定其他看法的时候。近几年来,在对夫余史地有关问题的研究中,提出了不少不同  相似文献   

8.
“三溪之战”是裘甫起义中的关键性一战。关于“三溪”今属何地?同治、民国《嵊县志》(卷一)认为此“二溪”即是今嵊县镇基乡之三溪。然此说实误。据《资治通鉴·唐懿宗纪》载,“三溪之战”之官兵,主要来自望海镇(今宁波镇海)及台州一带,其进攻目标是刚被裘甫攻占的剡县城(今嵊县城)。面对此势,裘甫必拒敌于剡城之外,因为剡城是起义军唯一的根据地,裘甫还准备在此建立“天平”政权。因此,裘甫设下伏兵的“三溪”必  相似文献   

9.
《诗经·大雅·緜》中有“虞芮质厥成”一句。虞芮二国的故址在今何处,过去许多注本都没注《毛传》只说:“虞芮之君相与争田,久而不平,乃相谓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质焉?’乃相与朝周”。当代注本,说:“虞,古国名,故城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五十里。芮,古国名,故城在今山西芮城县西十里。两地相去甚近。” (见北大《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我认为,“相与争田”的虞国故址不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芮国故址也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理由是,那时还没有在该地的虞国和芮国。  相似文献   

10.
包山楚简所见之“正阳”即两汉之慎阳、隋唐之真阳、清以来之河南省正阳县;“宜阳”当即两汉平氏县义阳乡、魏晋义阳县,在今桐柏县东北境与信阳县两北境;简文之“荇”当释为“项”,为春秋古国,地在今河南沈丘县城关一带;“庐”当即汉晋中庐县,在今湖北襄阳县西境。  相似文献   

11.
包山楚简所见之“正阳”即两汉之慎阳、隋唐之真阳、清以来之河南省正阳县;“宜阳”当即两汉平氏县义阳乡、魏晋义阳县,在今桐柏县东北境与信阳县两北境;简文之“荇”当释为“项”,为春秋古国,地在今河南沈丘县城关一带;“庐”当即汉晋中庐县,在今湖北襄阳县西境。  相似文献   

12.
哈斯宝写人艺术辩证趣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斯宝,自号“施乐斋主人”、“耽墨子”,清代杰出的蒙古族翻译家、点评家.其生平材料现存甚寥.仅从其传世的《新译红楼梦》回批中,可以推断他是清嘉庆(1796—1820)、道光(1821—1850)间内蒙古卓索图盟(今辽宁省西部、赤峰市南部一带)人.他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精晓本民族文化,又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他蒙汉文兼通、博览群书、能诗善画.对蒙古族英雄史诗《格斯尔传》  相似文献   

13.
徐世英在《中国语文通讯》83年1期指出语文课本在注音方面存在一些错误的问题.例如:“更无庄堡人家”,把“堡”注成bǎo,应为b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初中《语文》第三册).“番阳”,把“番”注成bǒ,应为pó(按,“番”通“鄱”,“番阳”即“鄱阳”,《赤壁之战》中的“番阳”即今江西波阳县一带,但不能把“番”注成“波”的音).(《赤壁之战》高中《语文》第一册)  相似文献   

14.
偶读《中国皇城·皇宫·皇陵》系列丛书之南京卷《金陵十朝帝王州》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见到一句关于项羽溃败乌江的记述,不觉顿生疑惑。其原文如下:“其后败退至安徽和县一带,被刘邦逼困,终于在乌江(今和县乌江镇)演出了—幕‘霸王别妃’自刎而死的悲剧。”霸王别姬是众所周知的故事,“姬”即虞姬、虞美人,《史记·项羽本纪》及《汉书·项籍传》中都载有其事。前引文中的“妃”如果是指虞姬的话,那么首先是“别姬”的  相似文献   

15.
《字音会集》原为“便查字韵、解发字义而设”,其声母、韵母、声调楚语特色明显。从《字音会集》音系的特点来看,它反映的应该是清代中期新洲、黄冈(今黄州市)一带的方音。  相似文献   

16.
鹊岸考略     
<正> 《左传·昭公五年》载:“楚子以诸候及东夷伐吴,以报棘(在今河南永城西北),栎(在今河南新蔡西北)、麻(在今安徽砀山东北,旧有麻城集)之役。(辶芜)射(楚臣)以繁扬(亦作“繁阳”,在今河南新蔡北)之师会于夏汭(今西肥水入淮河处,在今安徽凤台西南)。赵大夫常寿受过帅师会楚子于琐(楚地,在今安徽霍丘东),闻吴师出,(辶芜)启疆(亦作“疆”,楚臣。《昭公四年》:“城巢”)帅师从之,遽不设备,吴人败诸鹊岸。楚子以驲至于罗汭(河南罗山有罗水,北入淮)”。  相似文献   

17.
越王允常是春秋晚期的越国君王。允常的都城,史载在埤中。埤中的地望,至今尚无定论。《吴越春秋》说埤中在诸暨北界。《元和郡县图志》《旧唐书》说诸暨为允常之都。孟文镛《越国史稿》说在今诸暨东北的店口、阮市一带。笔者综合冯普仁《吴越文化》的观点以及考古资料,认为埤中在今萧山南部的临浦镇一带,这既有天险可守,又适合当时越王允常迅速北上趁虚袭吴(前505年),摆脱对吴国的附属关系,称王兴霸的情形。  相似文献   

18.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曾“西至于崆峒”,司马迁也亲至崆峒山调查.此崆峒山即在今甘肃平凉西,该地出土了一些黄帝时期遗址遗物.西安近年发掘出的杨官寨遗址即“黄帝都邑”,可以设想黄帝族曾在崆峒山至西安一带即关中发展.但他们源于何处?宋耀良先生发现,中国远古神格人面岩画所代表的文化曾沿东南海边向北传播至宁夏银川一带后,发生分裂,其向南的一支最具生气但在贺兰口突然消失.有考古学和神话学证据显示,这一支可能从贺兰口沿清水河溯流而上,抵达今平凉崆峒山,并从崆峒山沿泾河河谷进入关中,在西安建成了“都邑”,形成最早的黄帝族.  相似文献   

19.
“鳣、(鱼覃)、鲔”都是古代的鱼名,《辞海》(1979年版,下同此)认为:“鳣”即今“鳇”;“(鱼覃)”即今“鲟”;“鲔”即今“鲟、鳇”.笔者不同意上述说法,并认为“鳣”即今“中华鲟”;“(鱼覃)”和“鲔”系同物异名,都是指的今“白鲟”.因为“鳣、(鱼覃)、鲔”俱属今鲟形目,形状相近,且古今名称变化很大,遂使得《辞海》的释文有误.  相似文献   

20.
太原考     
对于秦国设置太原郡(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以前的“大原”地望,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在今太原市附近;①有的认为在今固原、平凉一带;②有的认为在今晋西南。③我认为:前二说没有搞清楚“太原”本身的演化过程,因而各执一,未及全貌,这在后面详考;后一说,值得商榷,王国维氏主张此说,他的根据为《禹贡》、《左传》。他说:“《禹贡》记禹治冀州水,首壶口、梁、岐,次太原,次岳阳,次覃怀,次衡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