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代18位有资料可考的状元中,始任京职与幕职的人数大体为对半.释褐途径没有唐代那么复杂,只有守选和幕职两条路.所授职任较为单一,京职主要是校书郎,少数为正字、秘书郎.不像唐代那样还有大乐丞、拾遗,地方职除王府参佐、方镇幕僚之外,还有不少人被派往各地去当县尉.唐代状元一般都要数年守选,最长的达15年,而五代守选似乎成了象征性的,未见强调守选时间的记载,这种变化正是宋代改为直接授职的一种过渡.  相似文献   

2.
卫官是唐代官僚制度中较为独特的一环,与职、散、勋官并列,其主体构成是三卫.三卫本为品官,但在唐代墓志中常以体现身份从民到官变化的“释褐”一词来描述三卫补吏的过程.本文认为,三卫补吏称“释褐”,并非由于“释褐”词义的嬗变,而是由于三卫品官身份的不确定性,唐人眼中的三卫某些时候毋宁说是一种任官资格,性质上介于官民之间.三卫这一身份特征是由其候选官功能所决定的,在其他历史时期的一些候选官上也有体现.  相似文献   

3.
《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全唐文》《全唐文补遗》《全唐诗补编》等所收唐人作品中,只有10种用过"状元"一词,共18次."状元"在唐代还只是个民间用语,著名文人都没用过.政府从来不用,也不重视具体名次.谈科第只用"甲科""上第""高第"等较笼统的词.《辞源》《辞海》对"状元"一词的界定,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4.
正状元小学地处素有"状元之乡"的德州市武城县状元湖畔,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孙伏伽就是武城人,有据可证的武城籍状元就有16位之多。因此,这里有着丰富的状元文化底蕴和一份独享其荣的人文资源。深度挖掘当地的状元文化,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这一人文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不仅有利于状元小学塑造个性鲜明的品牌文化,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  相似文献   

5.
历代状元知多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0余年来所搜集的历代状元资料的整理、统计,考证出历朝应有状元:886名;可考出姓名或姓的状元:674人;其中,除其状元身份与夺魁年份外,或多或少能找到一些传记资料的:507人。  相似文献   

6.
唐代马邑(今山西朔州)苑氏为有名的文学世家,其中苑论为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进士科状元。由于资料缺乏,人们对其生平事迹知之甚少。近年新出土的一些文献资料,可以为我们揭开其家庭及仕宦生涯的诸多谜团,并一睹其文学风采。  相似文献   

7.
惕隐作为契丹民族所建立政权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官职,在辽代政治历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惕隐这一辽代官职也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之一,既往学界针对辽代惕隐的群体演变历史、机构设置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笔者拟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辽代惕隐职任和迁转的角度对惕隐这一官职进行分析,以便对辽代职官相关问题展开更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8.
初盛唐是否存在守选制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铁民、李亮伟二先生在《关于守选制与唐诗人登第后的释褐时间》一文(以下简称《释褐》)中认为,唐代进士及第必守选三年才能释褐授官大抵符合中、晚唐的情况,却并不符合初、盛唐的实际。本文作者翻检了有关资料,认为初、盛唐时及第举子的守选制是存在的,只是初唐时进士及第先授散当番,然后再定冬集,而盛唐时却直接定冬集。初唐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可推测得出,至盛唐时已明确规定,且渐成定制。  相似文献   

9.
宋代状元文化背景下的市民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协状元》以其市民阶层立场,反旧有状元系统文学思路,予以改弦更张,其目的是为迎合市民趣味的娱乐需求,追求情感与感官刺激、剧场效果.其结果则重新组合了宋代状元文学的样式及内容,从而竟使《张协状元》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而成为宋代状元文化背景下的市民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10.
晚唐诗人黄滔诗作繁富而且影响较大,是研究晚唐语音的重要语料.对其诗韵进行穷尽式调查的基础上略作分析能证明王力先生晚唐--五代音系的可靠性,而其自身的特点也真实反映了当时实际口语的面貌.黄诗对于考察研究晚唐--五代语音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阆中历史上曾出现过两对兄弟状元,成为中国科举史上的佳话。伴随着四大状元的出现,自放状头、陈母教子等众多关于状元的传说也随之产生并广为流传。这些传说是古城科举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2.
阀阅流品乃中古士族制度的核心要义,家世背景是身份地位和权益分配的决定因素。经历士族化风潮洗礼的北魏深得其中精髓,它遵循从旧原则,以具有蓝本意义的晋品令为基准,综合统计曾祖、祖父、父亲三代的官爵世资,均值一至三品者为膏腴,四至五品者为甲乙丙丁四姓。这两者的层级位差突出表现在乡品和起家官品方面,常制膏腴乡品一品,以五品官释褐;四姓乡品二品,以六品官释褐。这种新格局不仅造成士庶天隔,即便在士族阶层内部也出现分野。北魏秉承魏晋士族制旨趣,结合现实统治需要,形成唯门第是从的贵族体制,但它阻塞社会流动,造成身份凝固,势必让位于上下对流通畅、洋溢生机活力的庶民时代。  相似文献   

13.
古籍中乐史的状元地位并不明确,早期相关记载即有矛盾。近年的相关著作或将乐史和邱旭遗漏,或将两人都列为状元。从乐史的应试能力及日后所体现的文才、业绩与影响可以看出,乐史不仅是该科状元,而且是五代不可多得的名状元。  相似文献   

14.
李阳 《新天地》2013,(7):17
6月底是高考发榜的日子。各地文理"状元"纷纷出炉,成为媒体热点。状元一词本是借用科举制而来,唐代首创殿试,殿试第一名者称为"状头",但这并非官方称谓,仅仅是民间约定俗成,后逐渐衍化为"状元"。从中国科举史上第一位状元孙伏伽到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史上留名的文状元约600人,武状元约170人,他们的种种故事成为史上一道风景。  相似文献   

15.
《宋代登科总录》收录了大量宋代状元文献,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确定,除118 位文科状元外,宋代还诞生了72位武科状元、12位贡士及第状元. 宋代文状元有近八成来自于低层官员与平民家庭,与唐代形成极大反差,折射出科举考试对整个社会政治的深刻影响. 宋代武科状元仕途不显,而文科状元中近六成曾在政府机构中担任宰执与侍从官等重要职务,这既是国家“右文”政策导向的结果,也验证了科举取士在人才流动方面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上海教育出版社新版《中国状元殿试卷大全》为文本,探讨状元殿试卷的价值,认为唐宋元明清历代政治、经济、学术、文学,尤其是科举制度皆可以从状元卷中得到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说,状元殿试卷,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一部凝结着政治智慧与爱国爱民思想的历史教科书,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文天祥的前期诗歌创作多是题咏匆匆、酬应琐琐之作.这与他的状元出身及当时的一般社会风气密切相关.在当时社会普遍崇尚进士,尤其是状元的科举文化大背景下,文天祥也难以免俗而写作了一些无聊作品.如果不是遭遇世事板荡,国难当头的大变动,那么他也不过是位平庸的状元诗人.  相似文献   

18.
校书郎是白居易登第释褐后所任的第一个官职,任命为校书郎是仕途上很重要的一步.白居易任校书郎期间的诗文创作体现了他积极进取的政治心态,也表现出白居易内心向往的闲适心态.此时期的思想和心态为他后来的政治实践和新乐府运动作了思想和精神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9.
目前笔者所能见到的所有书本的、网络的“状元录”“状元谱”类文献均遗漏了大夏状元。其实大夏政权在称帝至灭亡的9年内成功举行过两次进士举,产生了两名状元:董崇璧(或作董璧、崇璧)、庞百里。  相似文献   

20.
女真族政权之下的金代科举兴盛,出现了刘撝、孙九鼎、张行简、杨云翼、阎长言等七个状元家族。这些状元虽然科场夺魁,但总体上文学成就不高,反映出金代科举未能选拔出真正的文学之士,对金代文学的发展存在负面影响。然而,这些状元家族对于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