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浅谈略萨小说的艺术特色——兼谈拉美文学的某些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拉丁美洲新小说时期。拉美文学以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质,在群星灿烂的世界文坛上夺得了无可争辩的地位。在这期间,拉美文学形成了社会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和结构现实主义四大流派。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的大师”。本文对他的创作道路及其优秀作品的艺术特色略加探讨,同时也兼及当代拉美文学的某些特点。(一)略萨于1936年3月28日出生在秘鲁的阿雷基帕市。在玻璃维亚的柯恰潘巴上小学。在利马和皮  相似文献   

2.
巴尔加斯·略萨的小说《叙事人》中有两个视角:"巴尔加斯·略萨"的视角和"叙事人"的视角。这两个视角分别代表了西方文化与原始印第安文化两种文化眼光。双文化视角的选择是由作家的文化意图决定的,体现了他对文化的关注,引出了文学关系着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乃至民族存亡的重大主题。因此,《叙事人》对于略萨小说的文化内涵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晚清政治小说作家多分布于社会经济文化发达且率先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闽粤、江淅和湖广三地.一方面.他们接受过系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另一方面,他们又接受了西方进步思想文化的影响.自觉地肩负起启蒙与救亡的时代使命.从事政治活动是晚清政治小说家主要的社会存在方式.小说创作不过是他们从事政治活动的一种手段,但却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并对后世文学创作政治化倾向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民族主义文学思潮是20世纪东方文学的重要现象.面对西方政治上的殖民统治和文化渗透,东方各国寻求民族独立与发展.在文学领域,不少东方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上进行创作,谴责帝国主义的军事、文化侵略,呼唤民族灵魂,铸造民族自我.下面一组笔谈选择几位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民族主义文学思潮是20世纪东方文学的重要现象.面对西方政治上的殖民统治和文化渗透,东方各国寻求民族独立与发展.在文学领域,不少东方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上进行创作,谴责帝国主义的军事、文化侵略,呼唤民族灵魂,铸造民族自我.下面一组笔谈选择几位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秘鲁-西班牙作家巴尔加斯·略萨于2003年出版小说《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通过弗洛拉·特里斯坦和保罗·高更这两位19世纪历史人物追求理想的故事,重新书写了乌托邦主题,藉此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反思西方文明。小说对西方文明的批判指向性爱与性别观念、宗教与权力体制、现实主义美学等各个方面,寄托了作家对人类文明所抱有的宽容对待差异、实现充分的个人解放的理想。  相似文献   

7.
民族主义文学思潮是20世纪东方文学的重要现象.面对西方政治上的殖民统治和文化渗透,东方各国寻求民族独立与发展.在文学领域,不少东方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上进行创作,谴责帝国主义的军事、文化侵略,呼唤民族灵魂,铸造民族自我.下面一组笔谈选择几位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美国戏剧文学是在欧洲戏剧文学传统的影响下,在以政治剧为起点、以本民族的"人学"为己任、把"小人物"搬上舞台、对社会及人类自身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然而,美国戏剧文学的发展之路也曾遭遇了大众消费价值与文艺思想价值之间的冲突;在现今阶段又受到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传统意义上的戏剧文学几乎在性质上被彻底颠覆。秘鲁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略萨为当代美国戏剧文学走出困境做出了榜样。  相似文献   

9.
秘鲁-西班牙作家巴尔加斯·略萨于2000年发表的《公羊的节日》一书延续了拉美文学“独裁者小说”的传统。在这部作品中,略萨以史实为背景,再现了1961年多米尼加共和国一起政治刺杀事件的前后经过。在重塑历史的过程中,小说对具有拉丁美洲特色的独裁权力结构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刻画,不仅描述了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也展现了性与政治的深层关系,并且运用“文明与野蛮”的思维模式对这种权力结构做出批判。  相似文献   

10.
竞选口号是典型政治话语,是话语分析领域研究热点。美国历史上总统候选人竞选口号形式各异,呈现出如下特征:在语言层面,借助语音、词汇和修辞手法等手段实现其说服与号召功能;同时,候选人善于利用褒义和中性词,增进选民对其施政纲领和治国理念的认同。在社会文化层面,竞选口号集中了语言暴力,但20世纪80年代后渐被弃用;怀旧型口号大量出现和使用则反映了民众和候选人对盛世的怀念与向往;候选人对包含人名竞选口号的青睐折射出美国的"英雄主义"与"救赎主义"文化,是西方个体主义张扬与凸显的表现。此类研究有利于加深对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共生关系的认识,增进政治话语对社会过程和个人生活介入作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市民社会在历史和逻辑上的非同步性认识,马克思和黑格尔提出了不同的市民社会观。由于深刻认识了英国式市民社会的双重性,黑格尔的市民社会观表现为这样的逻辑:特权-同权-扬弃同权的特权。而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受市民社会的传统政治内涵和费尔巴哈的影响,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过程中建构起以人本学为框架、以人民主权为内容的特权市民社会观,即马克思只是从政治特权层面上批判了黑格尔逻辑中的第一环,而没有完全驳倒黑格尔。这是与他此时缺乏古典经济学知识直接相关的。这种理论缺失虽然使马克思无意中陷入了资产阶级法权意识形态,但其对市民社会的关注却成为他转向一般唯物主义、开启历史唯物主义探索之路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12.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 ,乔叟的《托与克》堪称是诗人与读者之间进行的一种典型的明示—推理交际。明示就是乔叟在诗歌中明确给出的信息 ,即诗歌的言。借助于诗歌的言 ,读者可以推理而解读出诗歌的不言 ,即诗人的交际意图。虽然乔叟的这部长诗的明示信息是古特洛依战争背景下的“宫廷爱情” ,但诗人超越了这一浪漫主义的叙事主题 ,而表达的交际意图是诗人现实主义的眼光下的英国社会 ,以及诗人自己的感情流露  相似文献   

13.
刘禹锡诗歌的理思特征,学术界对之进行深入地探讨和分析者极少.刘诗的理思可分为社会理思、历史理思和人生理思,社会、历史理思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特别关注的结果,人生理思是诗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结合.刘诗的理思还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广泛影响了后世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的田园诗揭露了统治者的昏庸无道,批判了污浊的社会风气,鞭笞了统治者扼杀个性自由的行径,体现了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同时也流露了对淳朴民风的热情向往,表现了改造社会的理想主张。他的田园诗,是一个心怀悲悯、孤独寂寞的贤士唱出的乱世悲歌,在看似诗意的田园生活中,透露出强烈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5.
《象的失踪》表现主人公的"自由"消失在只注重功利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荒诞的情节本身就是对荒诞社会的控诉,而作者本人以此在创作中获得了心灵上的慰藉。作品编织出的幻象隐藏着他真实的内心世界。个体的无所适从,悲剧性的描写,使村上对整个社会体制的不满宣泄出来,不平衡感得到缓解。这正是文学创作的自疗功能,对于作者本人来说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反思波德里亚:我们如何理解消费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已成为国内批判性理解消费社会的理论基础,但他不是从对社会体制的合法性及其规范论证的角度去讨论消费社会,而是从符号学的经验分析和人的本真性诉求去批判消费社会。这样的思想样式注定了他对消费社会的否定是非法理性的;他对消费社会的批判是传统批判理论之审美主义批判的延续和变种。鉴于审美主义批判已在国内的思想界演变成为一种阻碍社会理性批判的文化氛围,应谨慎对待波德里亚并进而廓清他在国内思想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自晋人庄子隐藏在谐谑之言背后的愤激与冷峻.笔者认为庄子精神的浪游绝不仅是飘然无待的逍遥游,而是对现实绝望产生的无根的虚无.庄子生于乱世,带着与社会无法化解的矛盾,去抒写他心中的不平之鸣.书中辛辣的讽刺,至美的形象,表明庄子并没有"忘情".  相似文献   

18.
法国哲学家德波提出的"景观社会"理论,是一个十分独特而又表述十分艰涩的理论体系.德波把"景观社会"与马克思的"商品社会"相比较,重在面对当今世界新情况提出他的"社会批判"理论.德波阐明了什么是"景观"及"景观社会",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景观社会"形成了"意象统治一切",提出由"景观社会"中的"真[-伪"二重性所以"伪世界"充斥,要有一种"革命性"的"总体策略"才能超越"景观社会"中"意象与幻觉的统治"等关键性命题,具有相当的现实性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方以智与桐城泽社考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以智为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大学者之一,成就卓著。他早年于家乡桐城曾结泽社,具有文人社团性质,但今人对此知之不多。泽社之成立不迟于崇祯元年(1628年),方以智与社友课读其间以应举业,并进行文学活动,长达七年之久;泽社的社课为方以智的文学及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泽社为明代文人结社的缩影。  相似文献   

20.
《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用幽默而诙谐的文字为人们描绘了一个个奇异的国度,于想象和虚构之中批判了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端,表达了自己所憧憬的种种理想状态。善良而求索的理想人性,平等而文明的和谐社会共同建构了李汝珍意念中的理想世界。作者结合政治文化背景和李汝珍个人思想,从理想人性和理想社会两大方面分析了《镜花缘》所建构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