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是历史辩证法大师,其分工与人的发展关系理论明显体现出历史辩证法的彻底运用与贯通.在马克思看来,分工与人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古代社会的分工使个人显得比较全面,体现出了人的发展的有限的、不发达的"圆满".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则使人受异化的物的全面统治,使人走向片面的、畸形的发展.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张"消灭"分工."消灭"分工的真实内涵,并不在于消灭"分工"本身,而在于消灭包括资本主义分工在内的旧式分工,代之以共产主义的"新式分工"——自愿分工.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消灭了"旧式分工"和私有制,建立了共产主义的"新式分工"和公有制,人的发展将表现为人的需要、活动、能力、社会关系等多方面内容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经历了雏形、形成、深化和成熟的主要发展阶段,始终贯穿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核心主线。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认为自发分工与私有制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主张以科技进步引领自发分工和私有制朝向自觉分工和公有制转变,以此消除人的片面发展,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鉴于此,实现新时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生产力层面筑牢物质基础,在生产关系层面优化制度基础,在生活方式层面创造和谐环境,不断消解自发分工对人的危害,逐步构建和谐的自觉分工,从而更好地满足我国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3.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马克思科学地确立了分工范畴,论证了分工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并依据分工发展的历史进程,划分人类社会所有制关系的更替变化,阐释了分工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形态演进中的巨大作用。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分工概念的两重涵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的分工概念应进一步细化,发掘其更深层次的涵义.马克思所讲的分工概念本身包含着使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合理化的"技术性分工"和"人的分化"两重涵义.所谓消灭分工应该是消灭"人的分化",而"技术性分工"应该被发扬.  相似文献   

5.
色诺芬、柏拉图、斯密和圣西门等人的分工思想是马克思分工思想的理论渊源。马克思分工思想萌发于《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形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创立后,马克思分工思想走向成熟,它不仅超越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研究视域,形成了唯物史观分工思想的研究方法,而且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要是通过对劳动和分工所具有的两重性的分析实现的。劳动,一方面表现为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分工,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表现,又是决定各种形式的生产关系的直接基础。本文着重探讨了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分工概念应进一步细化,发掘其更深层次的涵义。马克思所讲的分工概念本身包含着使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合理化的“技术性分工”和“人的分化”两重涵义。所谓消灭分工应该是消灭“人的分化”,而“技术性分工”应该被发扬。  相似文献   

8.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在探求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从社会的内部分工到资本主义生产机构内部分工的发展过程来考察人的发展状况,评判了分工对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利弊,以及分工对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效应。马克思试图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对分工进行扬弃,预示人的全面发展阶段的到来。《资本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成熟。它对于处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当代中国,对于建构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旧式分工和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事实,马克思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解放,是人的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个性的发展,自由发展,和谐发展。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消除旧的分工,大力发展教育和进行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进入经济学研究伊始便遭遇了“分工”范畴。最初马克思从人本主义异化构式出发,与恩格斯一样将分工理解为人的类本质活动抽象“分离”。此时,分工逻辑成为被人本主义异化逻辑压抑的沉默话语。在《布鲁塞尔笔记》与《曼彻斯特笔记》中,随着经济学研究的深入,马克思逐渐开始关注分工基础之上的组织协作。分工逻辑开始在马克思的整体思想结构中深层布展。对于“分工”理解的变化背后体现的是马克思由主体性的劳动视域向客体物质生产视域的转变。在现代物质生产体系中,纯粹的直观自然物被排除在外,留存下来的是包含着既定劳动的物质材料。围绕“有用性”的生产逻辑,原先的静态自然秩序被打破,夹杂着自然与社会双重维度的物质资料以新的方式重构了人的“上手性”周遭世界。而机器体系的介入使得工厂体系转化为自动体系,马克思在《巴黎笔记》中确证的主体性劳动被还原为最抽象的注意与操练,人的主体性被机器体系擦除了。在由手艺向技艺过渡的历史演进中,马克思最终发现,生产者最为抽象的定在方式恰是由最为具体的社会关系现实锚定的,正是生产次序延伸成为现代意义的社会构序。所以,正是分工范畴彻底摧毁了马克思原初的异化构式,并生长成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相似文献   

11.
针对旧式分工和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事实 ,马克思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即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能力和志趣 ,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的多方面的自由发展。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发展生产力 ,改变旧的生产关系 ,消除旧的分工 ,大力发展教育。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明确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并在阐述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中考察这个问题.这部著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在这本书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就个人自身来考察个人,个人就是受分工支配的,分工使他变成片面的人,使他畸形发展,使他受限制”.由此可见,他们研究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着眼于对分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3.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认为,发展的主体是“现实的人”,是从事实际活动、进行物质生产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条件中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应当是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及个性诸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发展生产力,消灭私有制,消除不合理的旧式分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4.
基于思想生成视野把握马克思哲学核心范畴的内涵演变,是呈现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必要环节。实践概念是马克思哲学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超越传统西方哲学“逻辑在先”思维范式,进而真正实现其哲学革命的标志,也是人们把握历史、人的本质、分工、市民社会、资本以及自由等其他马克思哲学重要范畴的前提,而随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这些基本概念的内涵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5.
异化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批判费尔巴哈、施蒂纳等人的异化观和阐述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形式,从“现实的人”出发,通过对生产力、交往形式和分工等方面论述,揭示了人的异化的根源以及扬弃异化之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分工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典文本的解读,可以看出:私有制、分工和阶级不是简单的单向度决定关系,而是双向互动关系;交换、分工和联合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应着不同的人类社会发展形态;联合作为与共产主义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形式,它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处于现代化的繁荣发展时期,市场经济得到充分发展,社会分工也发生了变化。社会分工在提高我国的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社会分工对变革生产关系也起了辩证的作用。在研究马克思分工理论时,我们通过研究分工的本质,了解了分工产生的必然性。当代我国的发展主题是以人为本,社会分工对人的发展造成的束缚性,为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应建立更合理的社会分工,使得分工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出发,诊断现代性的实质乃是"人对物的依赖",认为这一实质呈现出社会关系物化、流动性、交往的普遍化三个症候.马克思深入分工、大工业和私有制的历史发展及其内在矛盾,探查了现代性的本质来历,认为克服人与物的颠倒,重新掌握自己的社会关系,实现人的现实解放,关键在于"去资本化".也就是说,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乃是现代性的惟一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历代经济学家致力于解释的一个问题。学术界一般认为,该问题的经典解释起源于斯密和马克思的劳动分工理论。按照这一思维线索,首先回顾亚当.斯密(Adam Smith)关于劳动分工的论述,然后介绍卡尔.马克思(Kari Marx)对劳动分工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最后在综述和比较的基础上作简要的评论,旨在通过重新解读斯密和马克思的劳动分工理论,对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一) 对于分工的本质和它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等等,作出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论述的,首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把分工问题的研究上升到科学的高度。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生产力、各种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探求各种不同类型的分工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等问题;不但说明了分工的过去,即回顾了分工的历史,指明了它的各不同形态和不同作用,并辩证地指出它的发展趋向。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分工”一词在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涵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分别提到过;自然发生的分工,一般分工,特殊分工,个别分工,技术方面的分工,社会内部的分工和企业内部分工,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地区分工,城乡的分离,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以及社会职能方面的分工等等。他们并明确指出,分工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劳动本身的分划。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