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当代文学的前三十年,始终处于政治的高压之下,在意识形态的允许之下艰难地生存.中国知青文学的表现可以作为案例来说明.文革后期,中国知青运动因为“株洲现象”的出现有了新的景观,知青文学也因此有了新的面目.《迎风展翅》报告文学集因其作为政治的推手而获得关注,但也因此失去文学性的存在.它扭曲转了中国知青文学的表现,成为政治的传声筒和工具,却因另类表现而在知青主流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宋初的文化积累造就了庆历思想、政治、学术的新变,因陋守旧的士风一变而趋于激昂高扬.这种士风有时表现为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有时则转化为沉潜的道德坚持.欧阳修文论中对主体精神的高度关注,正是当时思想文化演进在文学中的体现.欧阳修和他的后学们在强调道德完成的同时,怀着对中国文学性文化传统的依恋,深入地体味并表现丰富多彩的现世生活与人生感受,这对于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是意义深远的,其坚守文艺的意义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百年潮汕文学从五四的新文学款款而来,走过了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文学、抗战时期的抗战文学、建国以后前30年的工农兵文学和后30年的商品经济文学,始终沿着大众文学的轨道而行。文学有为政治意识形态服务的宣传教化功用,也有为物质经济服务的拜金形态功用。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学的上述两种功能,文学往往需要大众化。而文学大众化的表现,一方面是明白晓畅而高扬政治价值的纯精神层面的大众文学或曰平民文学;一方面是通俗易懂、故事性娱乐性强而与商品经济结缘的通俗文学乃至庸俗文学。百年潮汕文学总体特征就是政治意识形态性与大众化,这既是由近百年来潮汕地区思想解放运动和革命战争的人民性所决定的,也是由商品经济的普泛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鲁迅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的比较,学界多有研究,但两人文艺批评思想的对话研究,却为学界所忽略。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的文艺批评思想通过文学文本呈现出来,而作为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的文艺批评思想通过政治文本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以温情来叙事,并以人性善为核心,对冲知青年代传递给人的膨胀的压抑感。他秉持人性理想主义的写作姿态,在文本中调和了知青内心世界的主体性与时代需求。这一叙事风格是梁晓声对北大荒文化、北大荒军垦文化记忆和想象的一种表现方式。他温情叙事的美学选择以现实为立足点,充满了对人的关怀和温馨的讽刺,使其知青小说成为温暖现实主义文学的标杆之作。  相似文献   

6.
18世纪末至 19世纪初期的社会思潮对文学的影响是多元复杂的 ,一方面是法国大革命所激发的自由民主精神在文学中的体现 ,一方面是大革命后宗教精神的复兴对文学的影响和作用。宗教精神在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理论和创作上都有体现。宗教精神介入文学对 19世纪文学发展的影响则表现为给文学注入了新的精神信仰、开拓了新的视野和促使作家们重新发掘民族文学传统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知青文学——非主流倾向的现状表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剑的《醉入花丛》是知青文学另类写作的逻辑起点。阿城的《棋王》从另一向度呈现知青文学的另类延展。而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则是主流知青文学与非主流知青文学亦即知青文学另类书写合流的结合点。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刘醒龙的《大树还小》和池莉的《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也各以强烈的非主流倾向,对知青文学的不同哲学时段,进行另类表述。知青文学发展中这种由弱而强的态势,加速了20世纪80年代主流知青作家在90年代的集体溃败,终于让位于知青文学的另类书写,他们曾经建树的以宏大叙事为基础的知青文学悲剧,已然为另一种风格和基调的文学叙事所代替,知青文学创作因此总体上走向人本,逼近历史真相,从而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武则天登基前后,礼仪与文学的相关性表现突出:一方面,武氏以礼仪改制作为其政治革命的先声;另一方面,由礼仪改制和政治革命所带来的文人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的巨大改变,也如实地反映在不少文学作品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时之文体和文风。  相似文献   

9.
1 新时期的知青小说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是因为出现了象粱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叶辛的《蹉跎岁月》、孔捷生的《南方的岸》、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终点》等一批知青题材的小说,它们真实地反映了那场历史不会再演的上山下乡运动,从一个侧面总结了“文化革命”的历史教训;而且是因为它们和它们的作者的崛起,形成了一个思想敏锐、富于创造精神的文学群体。当年的知识青年中间,不少人已成为今天的青年作家,成为新时期  相似文献   

10.
一年多以来,普通中学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大力贯彻执行了党的教育方针。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加强了生产劳动教育,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通过劳动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观点和习惯,扩大了他们的知识眼界,增强了他们的体质,有方地消除了教育与生产劳动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影响,使中学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事实证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老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把生产劳动列入学校的教育计划,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事业上的一个彻底的革命。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一年多来教育革命的实  相似文献   

11.
商业大众类知青小说在后新时期知青小说中占据着压倒性的数量优势,池莉、叶辛、晓剑等许多作家都是这类小说的创作者.它主要重视性、寻宝、谋杀、侦破、奇风异俗等常规性猎奇要素,偶尔也会运用狂欢要素和三角恋等古老原型,表现出了强烈的娱乐性和刺激性.这种特征也渗透到政治权威类和纯文学类知青小说中,具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此类小说的后果是将历史娱乐化、肤浅化,使历史真实被享乐性需求所覆盖,也造就了主体的自欺态度,它同时使作家被物质欲望所俘获而无法超越时代,使文学成为刺激品,进而也使读者失去精神的深度而碎片化.  相似文献   

12.
年轻一代是社会主义祖国的未来 ,他们能否健康地成长起来 ,将老一辈手中高擎的革命红旗接过来 ,举下去 ,一起撑持到共产主义的明天 ?这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作为老一辈革命者 ,该怎样对他们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 ,使他们在和平条件下 ,也能像在战争环境里一样健康地成长 ,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区已故著名作家邓普同志的中篇小说《军队的女儿》 ,正是以特定的题材和深刻的主题 ,从侧面反映了这一现实 ,回答了这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小说通过烈士的后代刘海英在新疆军垦部队这个革命熔炉中 ,在老一辈革命者的教育和广…  相似文献   

13.
王小波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上重要的作家之一,以其戏谑的、私人化的语言表达,富有逻辑、哲思的智者精神世界,创作出了一系列值得多维度品鉴的文学作品.王小波的作品大多以知青经历作为创作土壤,但是他作品中展现的精神质地又不仅仅局限于人们常识下对知青文学精神内涵的认知,超出了知青文学中常有的压抑苦闷与迷茫反思的命题,他用其有限的创作塑造了无限的思维空间,向人们展现了其特有的自我"精神家园".《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在知青文学这一母题下呈现独特影像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集中展示了习近平青年时期里的知青故事,反映了他"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向群众学习、爱读书,勇敢担当、无私奉献,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挑战、乐观向上"五种青春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加强他们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要深入了解习近平知青故事内容,准确把握青春精神内涵,把其与慕课、微电影等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糅合理论和实践创新教育内容与方法,以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5.
阳明心学与梁启超的文学改良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明心学为梁启超契合中西文化和文学观念提供了哲学背景和理论平台 ,它规范着梁启超在“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文界革命”中的思想理路和理论品质。就思想特质而言 ,梁启超一方面强调文学的政治功利性 ,另一方面又注重文学的艺术审美性。阳明心学调适了二者的内存冲突 ,体认了文学功能性、主体性和自律性特征。从心学的角度看 ,梁启超的文学启蒙性和“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性是一脉相递嬗的  相似文献   

16.
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经历,对兵团文学的发展情况作一总结:兵团文学既有新疆本土文学的气息和特征.又有军垦-屯垦事业赋予的文化特色;既与兵团艰难与辉煌的历史紧密相联,又为这个伟大事业倾情讴歌与欢唱,作品中背负着太多沉重的苦难和沧桑。但这种意识形态下的书写也禁锢了兵团文学的发展——过分注重意识形态与宣传的需要,思想内容上缺乏新意,这是兵团文学的特点也是其缺点。  相似文献   

17.
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推动下,遵照毛主席关于“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和“新中国要为青年们着想,要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的教导,两年来,我们多次到怀德县二十家子公社开门办学,在学院和公社党委的领导下,协助公社办知识青年“五七”学校,开展了知识青年业余教育工作。在办学过程中,辅导了知识青年的马列主义学习,开展了革命大批判与写作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为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农业学大寨服务的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师生世界观的改造,推动了教育革命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8.
知识青年曾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我们共和国的历史写下过充满悲怆与困惑的一页。描写动荡岁月知青们蒙受的苦难与创伤,讴歌一代青年曾经奉献出的青春与热血,叙说他们重返都市后的追寻与搏击,无疑是新时期知青小说的共同主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一段历史早已过去,而知青的人生轨迹仍在继续延伸  相似文献   

19.
从1953年到1981年,举国上下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广泛而持久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这场运动曾经涉及全国大部分家庭,且产生过极大影响。四川是人口大省,当时隶属四川省的重庆市曾有数十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国家政策性移民的组成部分,重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当代重庆移民研究中的重要一环,本文就重庆知青的移民运动、移民前后的生存状态、知青的返城与困惑、知青的移民文化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再教育"思想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形成于"文革"时期。它与毛泽东对新中国教育制度的不满有很大关系。"文革"时期知识青年"再教育"思想的内涵被概括为在"三大革命"(即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中,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改造世界观。它是"文革"前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一个分水岭,使"文革"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生了异化,被完全纳入了"文革"的轨道,成了"文革"政治斗争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