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9,(1):71-77
公民具有言论自由的宪法权利,公民网络反腐是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权、参政与议政权、监督权、检举权的表现,也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客观要求,具有法理依据。公民通过网络反腐来与腐败行为作斗争,它在取得巨大效果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其侵害隐私权的质疑。当前中国网络反腐存在网络举报反应机制不健全、网络曝光信息规整机制不完善以及公民网络反腐的非理性参与等缺陷。公民网络反腐必须要依法进行,只有受到相应制度的规范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反腐的作用。但是,当前中国相关制度不是很健全,需要通过规范网络举报行为,建立网络反腐互动机制,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来完善中国网络反腐的公民参与机制,以促进网络反腐朝健康的方向发展,更好地发挥网络反腐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政治学视角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影响中国制度反腐体系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权力反腐失衡、法制反腐失控、防腐体制失调。权力反腐与权利反腐相结合是推动制度反腐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网络权利反腐是权利反腐的新型表现方式,但如果在网络权利反腐过程中过分倚重权力反腐,将有损于互联网背景下制度反腐体系建设的基础。法制反腐是制度反腐的基本内核,也是网络民主的底线保障,但如果法制反腐失控,网络民主将难以为制度反腐输送足够的新鲜血液,互联网背景下制度反腐体系建设创新也将错失良机。防腐体制是协调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相互融合、相互协调发展的制度保证,也是互联网背景下制度反腐体系丰富与完善的孵化器。假若防腐体制因失调而对网络反腐产生排斥反应,将有害于互联网背景下制度反腐体系建设的根本。  相似文献   

3.
诉诸网络反腐对加大反腐败力度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但是,网络反腐内生的局限性和失范行为又会侵犯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引发政府信任危机等诸种问题.鉴于网络反腐涉及公民基本人权表达自由、申诉、控告监督权,为促使网络反腐败健康发展,有必要健全舆论引导机制,提升公众的法律素养和媒介素养;坚守表达自由的第一性价值原则,建立完善网络侵权的免责与减责抗辩事由体系;构建公共道德、互联网行业伦理和法律监管三位一体的体系性治理机制,并加强网络反腐的国际协作.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5,(9):83-85
公民意识与法治社会是一对相辅相成关系,公民意识有利于法治社会的发展,法治社会的成熟程度有利于提升公民意识的水平。但是现实社会中,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特色发展状况中,公民意识受到传统伦理道德和当下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公民意识没有得到充分的健康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法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阮兴文 《社科纵横》2009,24(2):85-87
公民权是财税法治的全部权力来源和终极目标,财税法治是公民权有效实现的重要途径和根本保障。财税法治视野中的公民权主要表现为公民财产权、知情权、参与权、接受公共服务权和监督权等。我国财税法治化程度较低,导致财税法治实践中公民权的实现程度极低。合理借鉴两权分离主义、财税法定主义和财税联邦主义是有效提高我国公民权实现程度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蔡宝刚 《求是学刊》2016,(2):114-12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定将法治社会建设提高到与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建设一体建设的地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法治社会建设备受关注。法治社会的主旨是社会领域的依法自主治理,法治社会建设主要应由社会权力来推进,社会权力是催生法治社会的主要动力引擎,社会权力的健康成长和机制运行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内生动力和关键因素。要认真对待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就要认真对待法治社会建设,要认真对待法治社会建设就必须认真对待社会权力的引擎作用。  相似文献   

7.
没有人民的帮助和支持,政府不可能独自驯服腐败。面对我国预防干警和公务人员人数之比的悬殊、履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硬性要求,动员广大公众参与反腐斗争是国内外形势的客观需要。现实表明,我国已具备了公众参与反腐的理念、制度、主体、平台四个运行条件,但同时也须看到,当前还存在着部分公众参与反腐的意识比较淡漠、参与反腐的制度依然存在漏洞、参与反腐的渠道仍然不够畅通、参与反腐多呈碎片化和香艳化四个制约反腐的现实性问题。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今后,我国可以通过开展公众参与反腐宣传教育、完善公众参与反腐的法律制度和畅通公众参与渠道等路径,推进我国公众参与反腐的斗争。  相似文献   

8.
《求是学刊》2019,(5):99-107
反腐治权的机制主要包括权力制约权力和权利制约权力,目前人们对前者已产生足够重视,但对后者的理论证成和实践运用还相对不足,这有碍于我国法治反腐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健全与创新,也影响腐败治理的整体成效。权利之所以能够制约权力是由其特定功能决定的,权利具有制约权力的根本性、广泛性、激励性、内生性、多样性和系统性等功能优势。从法理视角解答权利制约权力何以可能,对于推进和保障公民参与腐败以及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8,(2):11-16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前提,也是反腐败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持续推进反腐工作的重要保障。在构建法治方式量化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对西部地区A、B两市法治方式反对腐败状况进行评价,并提出推进法治思维方式反对腐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宪政视角下政府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包括民主、法治和人权三要素,三者是一体两翼的关系,民主与法治均指向于共同的价值目标——人权保障,只是发挥功能的角度不同而已,而政府则是宪政国家得以实现的重要支柱和主要标志。国家应致力于实现法治型政府重在守法,政府守法是法治的应有之义,其根源在于主权在民,政府守法需摒弃权力本位思想;实现管理型政府重在民主,民主化管理有利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正当行使、防止政府公务人员的专横武断、提高政府机关的权威;实现有效型政府重在人权保障,有效型政府的建立依赖于正当程序听证权利适用范围的扩展、司法审查适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行政程序参与范围的不断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