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持续体标记的形成,是一个动词进行系列语法化的过程.本文从共时、历时两个角度,重点考察了汉语南北方言表持续体标记的本字和南北差异的成因,认为造成持续体标记南北不同的原因是:动词"到"虚化作动词趋向补语的时间(两汉)早于动词"着"虚化作动词趋向补语的时间(魏晋南北朝),因此体标记"到"早于"着"产生,而南方方言代表了较早的汉语方言层次.  相似文献   

2.
论“著(着)”语法化的南北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位介词和体貌标记同音是汉语方言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同音现象说明了六朝以后共同语中“V+在+N(L)”逐渐取代了“V+著(着)+N(L)”,汉语方言却保留了“V+著(着)+N(L)”格式。“著(着)”从动词到介词再到体貌标记语法化的过程存在着南北差异,这种南北差异形成的原因在于北宋北方话完成貌标记“了”的大量出现,阻止了动态动词后面的“著”字虚化为完成貌标记。  相似文献   

3.
信宜粤方言存在完成体标记“开”,置于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但是现代广州话用“开”表示始续体。结合语法化理论方法,通过与现代广州话、北流话、早期粤、客方言以及信宜周边客家方言的比较,“开”语素具有动词、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完成体标记、持续体标记、惯常体标记等多功能,是方言接触形成的一项区域性语法特征。  相似文献   

4.
方位介词和体貌标记同音是汉语方言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同音现象说明了六朝以后共同语中"V 在 N(L)"逐渐取代了"V 著(着) N(L)",汉语方言却保留了"V 著(着) N(L)"格式."著(着)"从动词到介词再到体貌标记语法化的过程存在着南北差异,这种南北差异形成的原因在于北宋北方话完成貌标记"了"的大量出现,阻止了动态动词后面的"著"字虚化为完成貌标记.  相似文献   

5.
“到”的语法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到”在现代汉语里兼动词和介词两类。作介词时是为动作提供处所或时间位置,而“到”虚化为介词前这是介词“于”的功能之一,“到”虚化为介词的过程实际上是“到”后“于”的消失过程。一般认为“到”单独用作结果补语时是动词,事实上也经过了一个重新分析的过程,成为了表示动作结果的一种常见的附着形式了。  相似文献   

6.
体标记“紧得”在云楼方言中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吉安云楼方言中,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进行意义的体标记是"紧得",其反映了语法化的不同历史层次,其中"得"是介词"在"的虚化结果,而"紧"是从谓词"紧"经由结果补语虚化至持续/进行体标记.共时平面中,"得"和"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云楼方言中持续/进行体的复合体标记"紧得".  相似文献   

7.
张海媚 《殷都学刊》2008,29(2):125-128
《朱子语类》一书中“杀”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作补语有三种用法:表死亡性的结果,这是中古时期已有的用法;表非死亡性的结果,不早于宋代;表极甚的程度,不晚于唐代。由“杀”作补语的几种用法,可以看出其副词用法是由动词虚化而来,并非假借。造成这种虚化的原因,主要是词义引中、句法位置改变和认知因素。  相似文献   

8.
陶伏平 《云梦学刊》2007,28(5):142-144
湖南宁乡话处置式标记有三个:“捉哒”“拿哒”“拿得”。宁乡话处置式的基本结构是“A捉哒/拿哒/拿得B+动词+宾语/补语”;宁乡话处置式的语法意义是表示主观处置,说话人移情于一个处置事件的参与者。宁乡话处置标记是抓握类动词和给予类动词虚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9.
汉语趋向补语的意义十分复杂,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之一,众多学者从句法和语义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从词汇语义逻辑的角度进一步探讨趋向补语意义形态的产生因素、规律和机制问题,能为提升教学方法设计的科学性提供一条逻辑路径。动词与趋向补语的组合有严整的语义逻辑性。这种逻辑性表现为在语义关系一致性原则下,一方面选择限制机制在宏观上使趋向补语呈现出一致性和悖谬性两种意义形态;另一方面相同语义特征的有无在微观上具体决定着趋向补语的意义形态。  相似文献   

10.
苏州方言"转来"在句中既可以作谓语,又可以作补语。"转来"作谓语时,表示运动体返回到原来所在位置。"转来"作补语时,多表示运动趋向,有时也可以表示状态转变或动作完成。根据所依附动词V的不同,表示运动趋向的"转来"的意义可分为三种:表示线性返回式移动、表示旋转运动、表示虚拟移动。表示状态转变的"转来"包括表示领有状态的复原、表示客观状态的复原和表示心理状态的转变三种情况。表示动作完成的"转来"通常带有周遍意义,暗示动作V遍及特定范围内的所有事物。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学界对动词重叠的形式、语法意义、动词重叠使用条件、专书动词重叠研究、方言动词重叠研究等方面成绩斐然.但尚存在关于动词重叠所包括的形式、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动词重叠能否带补语与动态助词等几个争议较大的问题,需要重点做好穷尽调查各类动词重叠格式在代表性文献中的使用情况;重视近代汉语内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方言的比较,重视与现代汉语方言相结合:对动词重叠嬗变的原因、方向予以解释;与其他词类的重叠研究相结合,考察各类重叠之间的关系,从中概括出词类重叠发展的一般规律,把重叠研究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东北方言词“猫”和“尥蹶子”在普通话里都有相同的形式。比如“猫”,《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mao①哺乳动物。③躲藏。“尥蹶子”解释为;liaojue·zi骡马等跳起来,用后腿向后踢。它们在普通话里的意义在东北方言中也普遍地使用着。比如:(1)现在城里的猫已经不抓耗子了。(2)这头骡子前天蹶子踢伤了一个人。上两例中的“猫”和“蹶子”,无论在普通话里,还是在东北方言里,它们的声音、意义和用法都是相同的。但除这种相同之外,它们在东北方言里还有其特殊用法。我们试作分析。“猫”在东北方言里也是动词,它的意…  相似文献   

13.
“连续”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其词性标注为动词。通过对“连续”一词出现的句法环境进行考察,发现“连续”经常做状语,已丧失了动词典型的语法功能——在句中单独作谓语,却保留了动词可以作定语、受“不”修饰的非典型语法功能。经过分析,认为它是语法化的一个中间体,其词性应该为副词兼区别词。  相似文献   

14.
广州话的动词可以通过变调表示完成.根据对粤语其他次方言的调查发现,除了动词本身变调表示完成外,一些体标记虚词也可以变调,模式是“动词+体标记词(变调)”.这种变调有两类,一是经历体标记通过变调,表示完成体;二是表完成体的标记词通过变调,表达强调意.这种体变调可以看作是内部屈折.不过,粤语中这类曲折变调已经萎缩退化.  相似文献   

15.
从对汉语“NP1 V NP2 XP”格式中V的考察着手,可初步认定汉语中语类选择一个论元补语小句的几类动词,并重新界定了汉语论元补语小句的标准;根据重新界定的论元补语小句的标准,确定了汉语中动词性小句的存在,使动结构中论元补语小句的存在;认为小句理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它可以统一解释一些错综复杂的句子结构,是汉语研究中一种值得重视的句法和语义分析理论,体现了语法研究中理论上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6.
云楼话"紧得"用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意义和进行意义.体标记"紧得"中的"紧"未完全虚化,它的出现受到其前面动词语义类别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重叠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汉语方言中存在丰富多彩的动词重叠形式,动词单纯重叠式就有两叠至五叠不等。形式上不同的动词重叠式在基本语法意义上却高度一致,都是表持续。对汉语方言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的考察,能为共同语中一直存在争议的VV式动词重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背景。  相似文献   

18.
处所补语的语义分类仝国斌0.1述语后的“在+NP”具有两种功能:一作处所补语,一作判断动词“是”的宾语。对此陈信春先生曾有明断①。陈先生并认为,如隐“在”,结构要发生变化,“NP”同述语组合成述宾关系了。所以,我们讨论的处所补语,即指除“是”外的述语...  相似文献   

19.
“了1”的形成是一种合力的结果,从“V+了”后添宾,从“V+O+了”前移,“V+O+了”中“了”的句法位置,相关句法结构的影响等都可能导致“了”的虚化。考察《敦煌变文集》中的“V+(x)+了”,其中的“V”的不同类型影响到了.的产生方式。在吴福祥(1998)的分类基础上,我们认为还应该考虑动词的及物性,“了”首先是在“Vi瞬间+了”组合中发生虚化的。“了,”“了:”都是从表“终了、完结”义的动词“了”发展而来,但从事态助词“了。”到“了:”的演变过程和“了。”的功能研究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20.
吴燕 《阴山学刊》2011,(4):36-42
在包头方言入声字中,有几个入声词头运用非常广泛,其中最为活跃且能产性最高的要属“圪”字。“圪”[ka?]保存了入声喉塞音[-?],作词头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和语气词。“圪”由一个表示“墙高”或“高土”的实语素演变为一个词头的虚语素,是与实词虚化有关。从汉语语音发展序列看,包头方言的入声已完成了[-P—t—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