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一只鸡蛋可以孵出一只小鸡,小鸡长大,每天下一个蛋,蛋又孵鸡,鸡又生蛋,如此发展下去,你就变成“养鸡专业户”啦!可是,很多同学与“养鸡专业户”还有很大距离,他们作文里的“鸡”常常都是公鸡,一个蛋都不下,即使偶尔有一只母鸡,产蛋量也很有限。解释一下,我说的“鸡”,指的是文中的句子。一个“大”句子可以下出很多“小”句子。课文《珍贵的教科书》里有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2.
鬼的“人化”与人的“鬼化”——藏族社会活鬼文化探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活鬼是一种神秘而普遍的文化现象,它兼有人和鬼的一些特性.在我国藏族地区,活鬼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生辰八字不好,以及家庭遗传两个方面的原因.宗教界和民间社会各自形成了一套活鬼的辨识和矫治体系.从文化 发生学上分析,活鬼的形成主要经历了鬼的产生——驱鬼(人扮演鬼)——活鬼形成三个阶段.广泛存在于藏族地区的活鬼文化与其说是一种民俗现象,毋宁讲是一种文化建构,其文化隐喻在于:为现实中无法解释的事情以及社会关系的压力寻求一个“出气口”,将少数群体视作各类矛盾的“替罪羊”,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从而为社会矛盾提供一个常态化的舒缓、化解渠道.  相似文献   

3.
古小说中的“溺鬼待替”母题主要由鬼投生而不残生、鬼报人、人鬼践约等情节元素逐步汇集而成。在母题中对于“溺鬼”人性化的描写 ,是人类对外物亲和文化心理的反映 ;鬼“适度”报人 ,“适度”之强调实为对贪欲的遏制 ;人鬼践约则流露出贫贱之交和道义信用的民间心态  相似文献   

4.
“鸡娃”指父母试图通过强心理预期、强家庭资源和学习时间的持续投入,以期达到提升子女学业成绩和社会成就的目的。在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媒介赋权使个体“鸡娃”教育行为的信息生产成为公开分享的教育行为可参考范式,在互联网用户的相互模仿下演化为“鸡娃”群体行为,形成中国社会现实环境和互联网虚拟环境同构的“鸡娃”现象。父母由于“鸡娃”现象的群体压力产生教育焦虑,通过互联网空间的情绪分享和感染,形成了“鸡娃”情绪的社会化传播。为此,要在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背景下对“鸡娃”现象进行有效治理,促使家长形成理性的教育参与,有必要从行为、情绪以及观念三个方面入手,消解“鸡娃”行为的模仿,阻断“鸡娃”情绪的传播,推动“鸡娃”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心理暗示的作用太强大了,它是一个正常的心理现象,人群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有较强的暗示和自我暗示效应,他们容易无条件、非理性地接受一些观念和说法. 古代有个谜语:它不是蜜,可是比蜜还甜;它不是毒药,可是比毒药还毒;它不是花,可是比花还美;它不是剑,可是比剑还锋利.它是什么呢? 它就是语言.花言巧语、甜言蜜语,绝对比蜜还甜.年轻人谈恋爱时,如果小伙子会甜言蜜语、花言巧语,女孩子往往被逗得很开心.语言比剑还锋利,身上中了一剑,缝起来,一个星期就可以拆线愈合.可语言真要伤害了人,甭说一个星期,一辈子也好不了.  相似文献   

6.
《汉书·艺文志》中“房中”与“医经”“经方”等并列为“方技”,而《隋书·经籍志》中不再设单独的房中门类,除了修炼房中术的道教典籍外,房中文献主要被归入“医方”的门类之下,反映了六朝期间房中术与医学领域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的倾向。在此种背景下,房中思想对六朝乃至隋唐的疾病体系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较具代表性的就是在“阴阳不交”理论下形成的男性“鬼交”。六朝早期出现了“鬼交”的疾病观念,房中家以“阴阳不交”来阐释病理,使阴阳不交导致疾病的理论从内因说发展为外因说;另一方面,“鬼交”原本以妇女为主要患病群体,但房中家的论述偏向使男性“梦交”也逐渐被纳入“鬼交”的疾病观念。男性“鬼交”是在女性“鬼交”的疾病话语形成之后,在六朝房中术的发展中被建构起来的。  相似文献   

7.
<正> 鸡的文化是指鸡在社会民俗事象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观念和行为模式.这种精神观念使鸡与民俗事象发生联系,并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作为普通家禽的鸡日益远离于自然的动物属性,而成为一种社会的文化的鸡.这种文化的鸡又影响和渗透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并扮演着社会的、宗教的、艺术的等多种角色,于是,文化的鸡就带来和体现出某种特定文化背景下的鸡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鬼文化包括鬼俗、鬼魂观念、鬼魂巫术等子系统,鬼文化对《牡丹亭》情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冥婚风俗是人鬼恋故事原型形成的基础,鬼魂及地狱观念是“梦”、“魂游”、“冥判”等情节单元形成的基础,画像巫术、姓名巫术等通魂巫术对于“玩真”、“叫画”情节的形成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布依族的观念中,人虽然死了,但其灵魂依然活着,它将在竹神的引导下进入另一个世界中继续生存。在布依族的丧葬过程中,处处都体现了布依族关于死后生活的遐想,充分地体现了布依族关于生与死的观念。就布依族丧葬而言,其中的栽“龙戈”和“赶鬼场”两个环节,展现了布依族与众不同的灵魂不死和死后生活的遐想。整个仪式过程,通过人与灵的沟通,把死者的灵魂送入了灵界。从这个意义上说,鬼魂崇拜、灵魂不死体现了布依族对死的沉淀和关照。  相似文献   

10.
从古文字看商周祭祀制度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人非常迷信,祭祀特别频繁。周人在商人的废墟上立国,传承殷商祭祀文化,并进行了诸多改革,从而形成独特的周文化。从商至周,祭法由繁趋简,祭祀对象由天神、地祗、人鬼几乎无所不祭转向主要祭祀血缘近亲,祭品种类、数量由多变少,祭祀场所主要转向宫内,祭祀观念中渗入新的内容“德”,并以祖德来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