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Ethnic group(族群)、Nation(民族)与中国的民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族群与民族概念的争论入手,揭示族群概念的引入是关于中国民族研究的深入。指出以族群替代民族是不能有效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的。由于中文"民族"一词已为民众所熟悉并在实际中不致引起误解,族群与民族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上运用。  相似文献   

2.
自从族群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族群与民族、族群意识与民族意识已经成为民族研究的主题。在本文中,笔者尝试着再次对“民族”与“族群”概念、民族意识与族群意识进行了回顾与分析;接着对美国和我国所采取的族群政策的变化进行了一番仔细比较分析;对解决族群矛盾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只有淡化“族群意识”,加强各族群之间的文化认同,遵循族群发展的自主性和客观规律才能较好地解决我国的族群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3.
"民族"最基本的含意是指人们的共同体,是对不同人群的分类.由于中国大陆的基本社会制度、社会科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传统与民族学人类学发展的特殊历程,使得"民族"在中国大陆成为明确存在的实体概念,各个"民族"成为中国大陆民族学研究实践中明确的研究对象;相反,较晚近引入中国人类学界的"族群"概念及相关理论在中国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引发了学界的激烈争论,有些争论已经超越了对族群理论的讨论,上升为对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术研究的反思,甚至涉及对国家话语下的"民族"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4.
在前苏联的民族学理论中 ,以“民族” (этнос)概念为核心且涵盖各种“族类共同体”的分类体系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对这套理论虽然存在着诸多质疑 ,甚至否定性的批判 ,但是其影响依然很大。中国民族学界对这套理论的研究不够 ,特别是西方“族群” (ethnicgroup)概念及其相关理论传入后 ,对前苏联的“民族” (этнос)概念及其理论更是绝少问津。在西方“族群” (eth nicgroup)概念和“族群性” (ethnicity)理论大行其道的情势下 ,重视前苏联的民族学理论和当代俄罗斯民族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继续讨论 ,是发展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不可忽视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有学者提出了"以‘族群’替代民族"、民族问题"去政治化"、要实行"第二代民族政策"等观点。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消除这些观点在思想上和理论上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有学者提出了"以‘族群’替代民族"、民族问题"去政治化"、要实行"第二代民族政策"等观点。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消除这些观点在思想上和理论上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前苏联的民族学理论中,以"民族" (зтнос)概念为核心且涵盖各种"族类共同体"的分类体系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对这套理论虽然存在着诸多质疑,甚至否定性的批判,但是其影响依然很大.中国民族学界对这套理论的研究不够,特别是西方族群(ethnic group)概念及其相关理论传入后,对前苏联的"民族" (зтнос)概念及其理论更是绝少问津.在西方"族群"(ethnic group)概念和"族群性"(ethnicity)理论大行其道的情势下,重视前苏联的民族学理论和当代俄罗斯民族学界对这一问应的继续讨论,是发展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不可忽视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前苏联-俄罗斯民族学理论中的“民族”(этнос)(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苏联的民族学理论中 ,以“民族” (этнос)概念为核心且涵盖各种“族类共同体”的分类体系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对这套理论虽然存在着诸多质疑 ,甚至否定性的批判 ,但是其影响依然很大。中国民族学界对这套理论的研究不够 ,特别是西方族群 (ethnicgroup)概念及其相关理论传入后 ,对前苏联的“民族” (этнос)概念及其理论更是绝少问津。在西方“族群” (ethnicgroup)概念和“族群性” (ethnicity)理论大行其道的情势下 ,重视前苏联的民族学理论和当代俄罗斯民族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继续讨论 ,是发展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不可忽视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民族问题是中外人权对话中的一个焦点问题。从有利于与西方进行人权对话的角度出发,用人类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族群(ethinic groups)概念替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中第二个层次的民族概念,值得认真考虑。民族问题话语体系的调整或有助于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许多外交与内政上的困难。近年来边疆民族问题的凸显,也昭示着我国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存在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特色的民族概念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本文回顾了民族概念在中国的出现及其学术探讨的三个时期。前1949时期,民族概念的学术讨论与国家和政治密切相关,受西方民族主义和民族一国家理论的影响深远。1949—1989时期,民族概念的学术讨论被纳入马克思主义和苏联模式的分析框架,焦点是民族形成问题和民族译名问题的讨论。1989年以后时期,面对西方理论的冲击和与世界学术对话的需要,关于民族概念的讨论向解构和多元化反思发展,其中“族群”概念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和争论。本文认为,在持续一个世纪的发展以后,综合国家政治与学术讨论的影响,中国的民族概念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内涵和使用方式。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公共政策决策机构识别和建构的民族政策问题,与社会现实的族群关系问题之间,存在一定的偏离.这种偏离使得民族政策的设计与实施受到了较大影响,其政策目标也相应地出现了偏离.在社会多元化环境下,民族政策中存在的这些情况,若不能得到调整和改变,将会对我国族群团结、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为了克服民族政策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纠正对民族问题的泛化理解,将涉及族群因素的政策更多建立在市场、公共服务基础上,在族群间建构多维联系纽带.  相似文献   

12.
人类学(Anthropology)/民族学(Ethnology)传统上的核心概念是“文化(culture)”,其学术传统与我国1949年以来的以“民族”为核心概念的“民族研究”有较大的区别。人类学中的族群理论(theories of Ethnicity)虽非人类学传统的、核心的研究领域,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并与我国的民族理论有互相参照的意义。本文在回顾族群理论诸流派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不同流派之间承袭与补充的关系;并论述指出,西方的“族群理论”与我国的“民族理论”分别代表主位和客位两种不同的视角、分别强调主观和客观两种不同的立场。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彝族的认同谈族体理论--与郝瑞(Stevan Harrell)教授商榷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近来美国学者郝瑞以四川攀枝花几个彝族支系为例,对中国彝族的认同提出质疑,认为这不符合“族群”的概念,因此彝族的“聚拢”带有任意性。他还从“民族”与“族群”两个概念出发,认为中国并无“族群”概念。本文认为,彝族虽然支系众多,但历来即有认同,新中国的民族识别只是加强了彝族整体的认同性;“民族”与“族群”的概念确有差别,我国以往在翻译和使用上曾将其混用,造成误解,这一问题现已不存在;必须充分利用中国的民族志资料构建族体理论。  相似文献   

1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完善取决于我国的历史传承与现实国情,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问题研究“去政治化”、第二代民族政策等观点的实质就是质疑乃至否定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信,就是要坚持“三是”、“两必须”、“三不容”的原则,从而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增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再论"民族"概念与民族问题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国内外民族概念的提出及使用情况,分析了有关民族、族群等的概念界定,并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探讨了民族问题的概念和当前我国民族问题存在的几个特性,并提出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应注意的几种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关于民族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民族的定义、民族问题的实质、民族主义、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这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阐释与论述。作者结合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主要有:介绍“民族”概念的演变过程和不同见解,指出中国在识别民族时灵活运用斯大林民族定义所取得的成功;总结我国在民族问题实质上的争论,并阐明自己的观点,认为阶级社会中,有一些民族问题并不属于阶级问题的范畴;对民族主义的概念及其作用进行分析;对“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这一重要理论进行论述和澄清,认为“不平衡”不能代替“事实上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7.
“资产阶级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这类概念,在我国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涉及如何看待民族属性的问题。 作为斯大林和作为苏联人使用这些概念其科学性如何,还可以探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使用这些概念是同他们所建立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概念体  相似文献   

18.
一种包容多元、融汇一体的族际关系,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得以顺利构建的基本前提.族际关系的和谐首先来自于制度安排是否适合国情,其次来自于针对少数民族权利保障和特别优惠的政策、措施是否有效.尽管学术视角有所不同,但民族理论和政治学都将民族问题视为一个建构于民族利益之上的政治事项.试图将民族问题"非政治化"、"去政治化"和"文化化"显然是缘木求鱼.本文从构建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制度与政策层面入手,分别研究了多民族国家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制度架构和政策路径,同时对一些学者关于"民族问题‘去政治化'"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论族群与民族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族群概念的引入和使用为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族群概念的界定是多义的 ,有的强调族群的内涵 ,有的强调族群的边界 ,有的是两者兼而有之 ,但简明准确的界定可以概括为“族群是对某些社会文化要素认同 ,而自觉为我的一种社会实体”。族群与民族的区别是 :(1)从性质上看 ,族群强调的是文化性 ,而民族强调的是政治性 ;(2 )从社会效果上看 ,族群显现的是学术性 ,而民族显现的是法律性 ;(3)从使用范围上看 ,族群概念的使用十分宽泛 ,而民族概念的使用则比较狭小。族群与民族的联系是 :族群可能是一个民族 ,也可能不是一个民族 ;而民族不仅可以称为族群 ,还可以包括若干不同的族群  相似文献   

20.
民族作为一种人们共同体,既有文化属性,又有政治属性,基于此可将民族划分为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于是,学术界由民族属性衍生了关于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的纠结的话题。伴随西方"族群"概念的引入,我国部分学者将文化民族等同于族群和将政治民族等同于民族,并主张以族群替代民族的观点,其实质上就是通过民族的"去政治化"或"文化化"而人为地实现政治民族转向文化民族。本文认为,在中国,提倡民族的"政治化",未必会强化民族认同而削弱国家认同,对国家的稳定、统一与发展形成挑战;同样,主张民族的"文化化",也未必能够淡化民族色彩,模糊民族意识,有效地解决当前存在的民族问题。显然,只有客观地看待民族属性,科学界分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才能促进民族的自身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