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心理描写(本文所谈均指直接的心理描写)走了一条其数量由少到多、范围由小到大、方法由简到繁的发展道路。近几年来,关于心理描写的议论多了起来,但是,这些议论中很有一些是失之偏颇和片面的。例如,提倡现代化则特别推崇心理描写,提倡“传神笔法”则贬低心理描写;强调不能代言人物心理便反对想象和推测,强调想象和推测又否定写实原则。这些偏颇和片面的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心理描写的基本理论还缺乏研究,只把心理描写的研究囿于文学研究的范畴之内,没有把关于人的心理的基本理论同文学理论结合起来。这种描写手段离开描写对象的研究,必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理描写的本质、功能、特点和规律等基本理论问题,也不可能对心理描写的其他许多具体问题作出中肯的说明。因此,笔者想从心理描写的对象——人的心理出发,在心理学理论和文学理论的比照中,对心理描写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20世纪 90年代以后 ,女性文学倾向出现变化 ,产生了新话语 ,这是以思想解放的大潮为前导的 ,受到了西方女性写作和阅读理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影响。女性文学作家们把女性身体之美放进了审美空间 ,对其自我表达有着双重笔墨 ,找到了一种审美关系 ,形成了有独特风格的女性性别语境  相似文献   

3.
中国女性的性别境遇主要由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时代环境所决定,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及其批评的产生和存在也有着其内在的文化动因。但是长期以来对这一学科的研究基本上借助西方女性主义批评话语而漠视中国本土的特殊文化语境。本文主要从本土历史文化的视角扫描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百年历程,从文学史纵向发展的梳理中关注中国女性文学的生存土壤、特殊境遇,以便厘清中国女性文学的历史、现状以及前瞻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各个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倾注着她对女性生存现实的思考和关怀。小说《浮现》充分表现了阿特伍德对女性人物生存状态的忧虑与思考,以及对女性觉醒、抗争、自我重建的心路历程的关注。女主人公返回大自然,试图逃离父权的控制,寻找在现代文明中迷失的自我,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女主人公独立自主的意识,在潜意识中探索女性精神世界的路迹。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末,文学研究在西方学术体制中被逐渐边缘化,哈罗德.布鲁姆、希利斯.米勒等美国学者也悲观地认为文学已经走向灭亡,而文学理论正是导致文学式微的罪魁祸首。事实上,当代批评理论的问题在于远离普通读者,热衷于艰深抽象的术语概念,对文学进行对象化,忽视文学阅读的情感体验,是对文学本质的忽视。而与此同时,无论是形式主义批评家什克洛夫斯基,日内瓦学派代表人物乔治.布莱还是读者反应理论批评家大卫.布莱希,甚至是萨义德,都强调文学文本的独特性,文学阅读经验的重要性,以及文学批评的主体性。近年来,美国教育界也在文学教育中尝试对阅读体验与情感的重视;尽管困难重重,但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女性文学”是女性作家创作的专门反映女性生活、女性心理与女性情感的作品。新时期的女性文学创作虽然令人欣慰,但也不难发现在其成长过程中总有一种挣脱不掉的痛心疾首和焦灼不安。新时期的女性文学最早是以寻找爱情为起点的,当然寻找爱情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寻找爱情找回失落的自我并超越自我。继而又在追求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上初建了自身的女性世界,但这一时期建立的这个世界在精神上缺乏理性的自我关照,在形态上是狭窄和封闭的世界。只有女性主体意识发生了全面意义上的觉醒和张扬,女性文学才能最终走向繁荣和成熟。可喜的是已有一批年轻女作家以其创作为我们显示了这片前景。  相似文献   

7.
一、心理小说的出现与心理浪漫主义的盛行我们把十七世纪视为法国文学史中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小说的源头,在这个世纪,产生了女作家拉法耶特夫人以心理描写为其主要特色的《克莱芙王妃》,而在它以前,尽管心理描写已经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文学之中,但却没有这样一部真正可称得上是心理小说的小说,如果我们只把以心态描写、心理分析为其主要内容或主要特色、始终以一个人物(至多两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主要描述对象的小说称为心理小说的话。  相似文献   

8.
李霞 《兰州学刊》2011,(6):172-175,185
张爱玲被公认为城市文学或曰市民文学的代表,她的作品主要描写现代都市上海、香港中各类人物的生存状况,而尤以描写封建没落贵族生活的作品为最佳。小说《倾城之恋》可作为这方面的代表。从张爱玲对其主人公生活的细节描绘中,一方面可反映出她对传统文明和现代城市文明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她对启蒙话语和现代性话语的复杂而矛盾的心理。  相似文献   

9.
曾繁亭 《东岳论丛》2012,33(1):121-126
在当时最新的科学成果——进化论、生物学、生理学和遗传学的启发下,自然主义作家获得了一种崭新的人的观念,并因此在创作中深化了对人的描写.自然主义对生理学的重视,从根本上来说乃是为了更加真实地对人的心理进行描写.自然主义的这一转变,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文学在人物刻画上的不足,而且也为20世纪以弗洛伊德心理学为武器专事揭示“自我”内心世界的现代主义文学事先进行了一次开创性的探索和实验.  相似文献   

10.
正视人、正视人的存在、关心人的精神状态及心理发展趋向 ,是现代艺术的首要特点。萨特的可贵正在于他能够以个体生命为体验 ,对人的生存、人的生存的真实境遇作出本真而深刻的描写。然而 ,这还不是萨特作品独具魅力的全部。萨特作品的魅力更在于它是精神和智力上的 :这就是对人的行动意志的诉求和对反思的自我的追求。对人的行动意志的追求 ,使萨特与尼采走到了一起 ;对反思的自我的追求 ,使萨特的人物魅力巨大而且意义深远。无论是道德还是艺术 ,在萨特那里始终具有与生命相同一的意义。因之而赋予萨特的文学创作以崭新的文化人类学的意义。作为一种人文理想 ,萨特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砸碎了一切束缚人的规范的羁绊 ,而且在于 ,他让他作品中的人物体验并实践着这一理想 ,并给他的人物以自由选择的力量。在世界文学史上 ,还没有人像他这样对人抱有这么高的期望 ,也没有人像他这样 ,用自己的作品 ,为预告人的出现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流行的女性写作与女性主义批评缺少对农村女性的关怀.本文通过挖掘转型期文学中有关农村女性的描写,揭示出她们不同于城市女性的生存困境,集中分析了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弃妇、寡妇、自杀、杀夫、妓女等几类现象.在古今、城乡的比较中,突显有关农村女性描写的认识意义、现实意义及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论文学翻译批评学科构建的框架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嫦 《天府新论》2011,(2):152-155
文学翻译批评不同于文学研究,其研究方法也不同于外国文学或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它应该是一种复合式批评,是翻译研究和文学研究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实践的附庸。在翻译研究的争论中,可能没有比关于翻译批评标准的争议更多、分歧更大的了。其原因就在于,文学翻译本身就是复杂的、个性化很强的艺术实践,而文学翻译批评要把这一艺术实践上升到认知层次,不是件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13.
逃离,作为中国女性觉醒后所选择的第一种姿态,在20世纪的女性写作中不断闪过文学史的天空。逃离家园,逃离母亲角色,是女性的一次自我放逐、自我救赎。虽然这是一条不知所终的莫测之旅,但它是重写父权话语覆盖下的女性历史,重建女性自我主体性必须经历的一次精神探险。  相似文献   

14.
关于当代中国(大陆)三代女批评家的笔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骏涛 《东南学术》2003,(1):150-166
当代中国 (大陆 )女性批评家之形成一个群体 ,并在文坛上 (主要是在女性文学批评和研究领域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在 2 0世纪 80— 90代之后。三代批评家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第一代主要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或说美学—历史批评 ,特别注重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实际 ,并以自身的生命体验 ,加入对当代女性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建构 ;第二代女性意识凸显 ,倡导并运用女性主义批评 ,以多学科的研究视野对女性文学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 ,将女性文学批评推向多学科研究的境界 ;第三代从文学向文化领域延伸 ,大多以双性视角或超性别视角关照女性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并显露出某些新的批评思路和批评策略经过三代人的努力 ,中国大陆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已经从“浮出历史地表”而到渐趋成熟壮大。女界人生的生命活力得到如此蓬勃的发展 ,这是近百年中国妇女运动史上未曾有过的。但从总体上说 ,大陆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尚来形成一个自成体系的建构 ,如何将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与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实际相结合 ,建立中国女性文学自己的批评标准或坐标系 ,并调整女性主义批评的思维和策略 ,开拓出一条自己的批评研究之路 ,这尚需三代女批评家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与其他章回小说比较而言,<红楼梦>中的直白式心理描写较多,然而在经史教育的产物--"实录"观念的指导下,曹雪芹对直白式心理描写仍心存顾虑,而多以人物外在言行来间接暗示人物心理,因而相对于<红楼梦>这一人物众多、篇幅宏大的长篇巨制来说,非情节性的直白式心理描写仍显得十分不足.这种以言行来暗示人物心理的间接心理描写方式,虽然可以因其含蓄蕴藉而给读者提供审美创造的自由空间,但是直白式心理描写的缺失,也使读者无从直接获知人物言行背后的心理动机,而只能通过人物言行的暗示来作出种种揣测,从而造成对人物形象解读的差异;同时,缺少直接心理流程的描写,也影响到对人物性格的认知.  相似文献   

16.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中国女性文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以林白、陈染的小说为代表的文本中 ,女性从男性社会关系中逃离 ,在镜子意象中确证自己 ,最终女性以自己的身体为突破口 ,建构起女性自我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彭玉平  向娜 《江海学刊》2015,(2):180-187,239
"以诗比词"指的是词学批评中将诗词的作者、作品、发展阶段等进行比拟或比较,借助诗歌风格、成就等方面的特征,以表达论者对词的评价与判断的批评方式。这种现象开始出现于宋代对词人词作的点评中,至清代以后则成为词学批评的常见方式,其内容也几乎涉及词学的所有方面,并表现出系统性和理论性。"以诗比词"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诗词之间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其价值则在于反映了词体文学及词学理论的发展与演变始终以诗为参照和借鉴的对象,而诗词并论的方式将词纳入了主流文学的体系中,也有助于词的尊体进程。  相似文献   

18.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解放区文学经验建立文学审美态度的同一性 ,从而赋予全社会一种新的文学眼光和审美情趣。这时期文学批评的聚焦点在于文学的政治目的、政治功利及其相应的作家创作中的合法性。这种一体化批评格局主要是通过批判文学创作中的“个人主义” ,并通过作家的自我否定和创作上的“反精英”倾向而完成的。确信人的力量可以主宰全部历史发展 ,并以此督促文学不断创造出作为无产阶级文化代表的完美的“新人”形象 ,是“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傲慢与偏见。在此意义上 ,对“十七年文学”批评的研究 ,指向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中“左”倾文艺思潮和文化观念的反思与检讨  相似文献   

19.
论女性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生理、语言、心理分析和文化等四个方面评述和讨论了女性批评的理论依据。作者认为,着眼于以上四个方面的女性批评,尽管有些理论观点尚属牵强甚至荒诞不经,但是意在提倡两性平等、发现妇女文学的自身价值、探求女性文学的特征和向以男性为主的传统文化提出挑战的主张,无疑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而且,立足于妇女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同时,还顾及到女性生理、语言、心理,以及阶级、种族、国籍和历史等因素,来探讨妇女写作特点和差异的批评途径也是十分可取的。  相似文献   

20.
尽管生态批评已经获得了学界多方面的肯定——特别是在其浓郁的现实情怀、崭新的批评视角、深刻的自我反思等方面,但在学科定位、方法论以及文学观等几个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上,备受质疑。目前看来,生态批评还只是一种理论资源,并且在方法论上也还存在着许多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非逻辑化、非历史化、非差异化等。就生态批评的文学观而言,生态批评认为,文学可以引导人们以生态的观念来看待世界,进而能够影响乃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由此可见,生态批评仍属于比较典型的外部研究模式,很容易单纯地将文学文本仅仅看作是承载生态观念、生态思想的文献或工具,对文学本体则不太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