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劳动》2014,(4):42-45
<正>案情简介张某于2008年4月1日进入某公司工作,签订劳动合同期限至2013年3月31日。2012年12月1日,公司通知其劳动关系将在2013年1月1日解除。2012年12月10日,张某突发疾病死亡。张某家属认为,张某突发疾病死亡与公司通知其劳动关系解除直接相关,故向公司提出了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等要求。公司则称:张某于2012年12月10日死亡,依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双方劳动合同系劳动者死亡而于2012年12月10日终止,并不属于用人单位解除。故不同意张某亲属的请求。  相似文献   

2.
<正>案情简介张某系某公司职工,2012年5月21日在工作中受伤,2012年5月21日至29日住院治疗,2012年6月22日回公司上班,8月1日,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为因工负伤,11月13日,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9级伤残。2012年10月,因盗窃财物被判处有期徒刑4个月。公司据此与其解除劳动合同。2013年7月,张某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公司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相似文献   

3.
案例:张某于2010年1月1日入职深圳某公司,与公司签订了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其中,最后一份劳动合同期限为从2011年1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2013年12月28日,公司通知张某:因双方的劳动合同将于2013年12月31日到期,公司不准备与张某续签劳动合同,请张某于2013年12月31日办理离职交接手续.张某当日即书面通知公司:因双方订立了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其符合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条件,要求公司与其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公司不同意张某的请求,双方于2013年12月31日办理了劳动合同终止手续.2014年1月5日,张某向深圳市劳动人事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公司支付违法终止劳动关系的赔偿金.  相似文献   

4.
有问有答     
本栏目部分问答来自各地作者的来稿。由于劳动保障立法各地的一些实施细则规定不尽相同,仅供参考。问:2008年8月2日,张某应聘进入一家超市工作。8月13日,超市人事部门向张某提供了即将签订的劳动合同样本以及员工手册等,并书面通知张某在7个工作日内对是否签订劳动合同给出书面答复。由于张某对劳动合同中的部分条款有不同意见,直至8月23日仍未与公司订立劳动合同。8月24日,公司书面通知张某终止劳动关系,并拒绝支付张某在公司工作期间的工资。请问,公司的做法对吗?  相似文献   

5.
有问有答     
本栏目部分问答来自各地作者的来稿。由于劳动保障立法各地的一些实施细则规定不尽相同,仅供参考。问:张某于2006年2月到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上班,双方订有书面劳动合同一份,期限至2007年10月9日,月工资600元,公司为张某参加了养老保险(缴纳了2006年10月至2007年12月的养老保险费)。劳动合同到期后张某继续在公司上班,未续订书面劳动合同。2008年6月28日,公司向张某发出书面《通知》称,与其解除劳动关系,并支付3个月工资的经济补  相似文献   

6.
案情简介 1998年8月22日,申诉人张某到被诉人处(东方机械厂)工作,双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2006年4月18日,被诉人口头通知与申诉人解除劳动关系.因被诉人未为其办理参加社会保险手续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申诉人张某于2006年4月26日遂以东芳机械厂为被诉人申请劳动仲裁,并向某市劳动争议仲裁委提供了被诉人的地址、联系电话.  相似文献   

7.
案情简介张某原系某食品公司职工,1993年与该食品公司建立劳动关系,从事食品加工工作,由于生产经营困难该公司决定于1998年10月8日停产,该公司于停产前解除了张某的劳动关系并由车间口头通知张某,未出具书面解除通知,劳动关系存续期间该公司未给张某办理社会保险。2010年8月,张某以该食品公司1998年解除劳动关系未书面通知为由,认为其与该食品公司的劳动关系一直存续,向所在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投诉请求督促该公  相似文献   

8.
<正>案情简介张某2012年6月申请仲裁,称,于2006年5月1日进入某公司,签订有期限至2012年5月31日的劳动合同。2010年4月9日发生工伤事故,后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并于2012年1月15日经劳动能力鉴定,确定伤残等级为九级。但张某仍以工伤部位需要治疗为由,未能到公司正常上班,并向公司提交病假单。公司于2012年5月31日终止了与张某的劳动合同。现张某要求公司支付违  相似文献   

9.
有问有答     
问:张某于2004年9月到一家大型民营企业工作,双方一直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同年12月9日在张某工作时不慎将左臂绞进机器,造成伤残。张某要求单位为其申报工伤,单位以其为单位临时招用的工作人员为由,拒绝承认与张某存在劳动关系。如果张某能提供他在工作时发放的工作服和工作证  相似文献   

10.
<正>案情简介张某于2015年4月8日向某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要求恢复劳动关系,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张某称:2015年3月1日入职某销售公司,签订3年期书面劳动合同,约定试用期3个月。在上班2周后,张某向公司请假看病,2个月后回到公司上班,但公司已经解除了与其的劳动关系。公司则称:张某上班2周后,即与公司请假,后公司发现张某系看精神类疾病,且精神病医  相似文献   

11.
职工在工作中因琐事生非,互殴致伤。劳动保障部门认定为非工伤。经过两轮行政复议和诉讼,二审法院终审维持了劳动保障部门非工伤的认定决定。案情简介施某系江苏省海门市某建筑公司职工,2003年2月至该建筑公司承接的上海市浦东新区某建设工程工地(以下简称浦东工地)工作,负责搅拌机操作。2003年3月24日15时左右,浦东工地混凝土班组职工陆某见工地上有一辆闲置拖车,便取来使用。施某认为这辆拖车是归他管理和使用的,向陆某索要。陆某认为拖车是属于集体的公用工具,不归个人保管,只要被闲置,工作时大家都可使用。两人因此争执,随后扭打,施某受…  相似文献   

12.
加拿大工伤保险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俊 《中国劳动》2007,(10):26-28
加拿大工伤保险制度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自由化和全球化发展,加拿大政府致力于帮助劳资双方提高自行解决职业健康与安全的能力,以减少对政府作为调解人的依赖,政府只有在劳资双方不能很好解决职业健康与安全的情况下,才开始对职业安全领域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3.
工伤认定程序应进行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君清 《中国劳动》2006,(10):31-32
工伤认定程序就目前的体制及存在的问题而言,说到底是工伤认定权的分配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工伤认定的程序问题。本文认为,我国的工伤认定权应按职工是否参加工伤保险为标准,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法院之间进行重新分配: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已参加工伤保险职工的工伤认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法院负责未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的工伤认定,并且这种工伤认定只在审理工伤待遇案件中附带进行审理,不作为一个独立的程序对待,其科学性、公正性和效率性将更强。认定职工的受伤是否是工伤,是一个法律评价问题,法院作为…  相似文献   

14.
职工发生工伤后申请工伤认定和伤残等级鉴定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由于工伤认定和伤残等级鉴定工作没有完结,工伤职工缺乏必要的经济来源而影响到对其伤病的治疗,有的甚至还危及到生命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采取先予执行、先行裁决的方式,裁定用人单位支付一定的费用用于工伤职工伤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工伤认定之实质性标准初探——兼论几种特殊工伤的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伤保险法有其特定的调整范围,并非所有的人身损害事故都能适用。除了主体身份的限制外,工伤认定是确定某一伤害事故是否由该法调整的重要前提。工伤不论是用人单位、劳动者、第三人还是意外事故造成的,必须与工作有关。换言之,若劳动者所遭受的人身伤害与劳动者从事的工作无关,则不能构成工伤。工伤的范围应限于与工作有相当关联的程度内,即伤害是因“工”引起的。如何判断损害是否与工作有关将会直接影响到工伤的认定。但在确定工伤的这一关键性标准上,各国立法规定有所不同,学理也有不同见解。工伤认定标准的几种理论学说相当因果关系说…  相似文献   

16.
吕琳 《中国劳动》2007,(4):46-48
由于劳动者上下班途中与工作本身的紧密关联,将上下班途中的风险视为劳动风险或社会风险,我国《工伤保险条例》将“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列为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之一。劳动保障部《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对上下班途中的概念作了补充规定,即加班加点的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也能认定为工伤。但对于上下班途中的空间和线路要素没有进行界定。在实践中,劳动者偏离正常的上下班路线,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能否认定为工伤,就成为一个疑难问题。本期刊发了吕琳的文章,欢迎读者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7.
案情简介2006年4月10日,卢某向某区劳动保障局申请对其因交通事故造成的人身损害进行工伤认定,该局受理后向工伤申请人卢某供职的某公司发出举证通知。某公司在工伤认定期间未向某区劳动保障局举证。劳动保障局工作人员曾数次上门调查情况,某公司都不予配合并拒绝提供任何材料。  相似文献   

18.
平台经济迅猛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但是平台经济的去劳动关系化造成大量平台从业人员被排除在法定工伤保险覆盖范围之外,面临着职业伤害风险无从保障的问题。本文在总结分析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障地方试点探索和欧盟自雇者工伤保障经验的基础上,基于平台从业人员权益保障和工伤保险制度的长远发展,针对建立平台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制度提出了关于职业伤害保障模式、制度发展定位、制度框架等方面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中国劳动》今年第1期刊出的《工伤责任焉能“转包”》(以下简称《转包》)一文中对二审法院的裁定和该文作者的评析观点,笔者认为,根据《合同法》和《建筑法》的相关规定,承包建筑工程的单位应当持有依法取得的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揽工程。禁止总承包单位将  相似文献   

20.
据美国工伤康复具有高度的专业性。一套较为完善的激励与约束兼容的机制增强了工伤康复意识,推动了工伤康复的实施。在制度运行中,工伤保险基金、联邦政府、州政府、特定种类的基金、慈善机构等渠道构建了多元化的资金体系。工伤康复俱乐部、家居式康复等康复模式为工伤者提多了多种选择。社会工作的渗透为工伤康复的人性化、灵活性提供了保障。我国可以在康复激励、资金来源、康复资源供给等方面有选择地借鉴,从而推进我国工伤康复制度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