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在享用智能手机带来便利的同时,手机依赖问题也随即产生.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提出的"逃避自由"理论有助于揭示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产生的心理原因,同时弗洛姆提出确立"积极自由"的状态,也为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弗洛姆对“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区分,具有着重要的伦理与政治意义。其自由概念的实质是通过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来反对外在权威,提倡通过人自身发展与社会条件的改善实现真正的自由,孜孜以求人的自由发展。伯林的自由概念的实质则是阻止权威的入侵,摆脱任何形式的束缚,体现对最低限度的个人自由不可侵犯的神圣信仰。伯林在《自由论》中对弗洛姆的“积极自由”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积极自由”最终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人自由的丧失,而只有“消极自由”才能确保人的自由和权利。弗洛姆从人的发展与潜能实现的角度认为,“积极自由”在逻辑上已包含了“消极自由”,“消极自由”是实现“积极自由”的必要条件,但只有“积极自由”才能保障人之自由的全面实现。这是弗洛姆对伯林等西方自由主义的最好回应。弗洛姆的“积极自由”更符合人的本性,更能代表人类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相似文献   

3.
在弗洛姆看来,"自由是人类存在的特征。"他根据自由的性质将自由区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不仅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探究人类追求自由的历程,而且深入人的心理层面深刻地剖析并揭示出现代西方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指出现代人何以可能实现积极自由,由此而形成其独特的逃避自由理论,然而这一自由理论却存在着巨大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弗洛姆的学术贡献之一是对人类自由进行了独到的剖析,指出在追求自由的进程中,人类摆脱了封建的束缚,却迎来了新的羁绊,从而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困境,处于困境中的现代人出现了极力逃避自由的反常现象。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转型期,民众心理同样广泛存在着弗洛姆所指出的机械趋同、破坏欲、权威主义三种“逃避自由”机制的现象,这些问题成为我国社会各方面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5.
弗洛姆的自由观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特征。对现代人而言,自由意味着双重含义:一是摆脱自然外界和中世纪权威的束缚而成为"独立的个人",弗洛姆称之为获得"消极自由";二是人自觉主动地改造社会、健全自我而达到"自为的人",弗洛姆称之为建立"积极性自由状态"。逃避自由是消极自由片面发展的结果。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是实现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一书,是以分析法西斯主义得以产生的心理基础为目的的,但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人的精神困境以及如何摆脱这种困境的分析,特别是对自由的含义及逃避自由的全面分析,对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人的精神困境的理解及其克服途径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思想是从分析人的自由困境出发来探寻人类获得自由的途径的,它是对人类追求自由本性的一种独特解读。主要包括自我发展理论、社会人格和社会动机理论三个方面的内容。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思想对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社会心理机制的分析及其所提出的健全的人、健全的社会的设想,不仅对于发达工业社会诊治自身的弊病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正在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建设现代市场经济的中国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3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状态都有较大的影响和冲击。指出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透视大学生“网络成瘾”原因,探索“网络成瘾”对策,对于引导大学生正确上网,拥有健康的网络心理具有积极的作用。0武汉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of Wuhan Textile S.n.T. Institute117-119B844.2F102;H127;1;4;B;F;HF1  相似文献   

9.
文章就弗洛好与萨特自由观之异同进行了评析。在似同方面,二者都立足于个体本位上的自由,均认为现代人享有自由,但对自由却采取逃避的态度,说明现代人拥有自由的缺陷性和病态性,应帮助人类走上自由的正道。差异之处,首先,他们对自由概念的理解不同。萨特的自由本质上是一种意识活动的自由,并没有现实性;弗洛姆则把自由理解为个人人格、意志摆脱条件制约的独立;其次,他们对人类自由正道实现的途径存在分歧,萨特主张个人自由融入某种形式的集团共同意愿中;弗洛姆则试图用“爱”和“工作”来建立个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和谐关系中享有健康的自由。  相似文献   

10.
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使大学生享有的“自由”范围变广了,有些大学生对“自由”存在着错误理解,文章回顾了中西经典思想家对“自由”内涵的理解,批判了一些大学生的错误思想,探讨了当代大学生“自由”的实现和培养正确自由观的社会条件,同时指明,当代大学生在此社会条件下的现实选择,即通过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把客观必然性决定的各种规律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生存的内在要素,以获得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弗洛姆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成员,对现代人的心理机制和性格结构进行过系统研究,旨在找寻正确的路径与方法来解决精神异化问题。弗洛姆以"人的生存方式"为主题回顾了人类文明历程,同时围绕"自由"的暧昧性及其引发的悖论选择,开展现代性批判实践。弗洛姆认为中世纪壁垒森严的社会结构虽然妨碍了个人的自由,但却赋予其安身立命的根基;文艺复兴萌芽以来,主体意识觉醒,无家可归的孤独情绪随之递增,导致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最终形成;而这一切并不意味着人生无所希冀,其塑造的健全的人又为人类后续发展带来了光明。文章以"中世纪的人"、"现代人"、"健全的人"三个术语为关键词,旨在深入发掘弗洛姆思想中的人本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社交网络和赛博应用技术的串联为2011年8月英国的骚乱事件推波助澜,一方面,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信息发布、社会交往的自由;另一方面,在网络空间中造成了“自由的困境”.面对网络生存境遇,需要从建立国家间认同、加强相应网络监管立法和措施、实施信息传播自由与信息过滤技术结合等方面来实现网络空间中自由与监管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康德的先验自由概念典型地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是资产阶级自由观的代表。这个自由观对于科学观的态度反映了资产阶级对于自由的两种态度,即既需要自由又否定自由。资产阶级自由观所表现出来的这两种态度从不同方面以自由的名义来否定自由。从阿多诺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自由之中一定包含冲动,自由就是对不自由的否定,不存在给定的自由。如果自由是先验的,是给定的,那么自由就会变成高高在上的人的自我欺骗,就会变成纯粹形式的自由。而这种纯粹形式的自由之中就会被偷偷摸摸地塞进经验的内容,自由就会变成心理上的“自恋”,甚至还会包含种族主义的要素。而当代资产阶级在宣称自己国家是自由国家时就是把自由当作既定的、肯定的东西,并拥有这种东西。他们由此而陷入疯狂的自恋之中,并且以“自由”为借口对其他国家进行征服和掠夺,变成了康德所说的“最坏的恶棍”。  相似文献   

14.
英国当代小说家艾丽丝·默多克虽以其文学作品饱享国际盛誉,但她同时也是英国当代重要的哲学家,了解其哲学是透彻解析其文学作品的关键。默多克哲学涵盖很多与现实人生密切相关的概念,但其精神核心可简言之为对“自由的人在偶然性的现实中如何道德地生活”的探索。在肯定“人是自由”的前提下,通过辨析“自由”的真假两面性,把“道德”与“自由”融为一体,是默多克哲学的成功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善”之信仰,则是其耀眼的闪光点。默多克的哲学不仅使其小说创作意蕴深刻、独具特色,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也有非常积极的启发与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萨特的自由哲学因张扬人的“绝对自由”而在西方理论界特色鲜明。存在先于本质是其核心;选择、行动与自由是紧密联系,舍此无彼的,而这一切都在处境之中进行的;自由还总是与责任联系在一起的,个人不仅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且还要为整个人类负责,这样自由的人往往是烦恼的、孤独的、绝望的。另外,这一哲学在逻辑推理、本体论与实践论关系等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  相似文献   

16.
当下对网络自由的理解,存在着激进的或绝对化的网络自由观、简单的或单向度的网络自由观,以及理想的或彼岸式的网络自由观。在这三种网络自由观下,网络自由被单一化、片面化和极端化。为了保全网络自由概念的整全性,需要从网络空间、网络社会和网络价值三个向度对其进行理解。网络自由的空间向度、社会向度以及价值向度隐含着其与网络秩序的辨证性张力关系。网络空间向度体现了技术自由与技术控制之间的张力,网络价值向度体现了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张力,二者均需在社会向度上予以限制,而网络道德共识和网络法治则是其中两个纾解网络张力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概括起来为“五强五弱”,其原因既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影响,也有学校教育、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社会家庭责任。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做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两课”教学改革,广泛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创建浓厚的校园文化,建立心理咨询中心,构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自由,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向往的精神归宿,但是逃出了一切的藩篱之后,人却会面临由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缺失所带来的恐慌,于是,自由也便成了新的枷锁。《逃避自由》是弗洛姆的代表作之一,文中通过对"个体化"所带来的双重影响和自由对于人们的双重含义的分析,进而得出现代人的"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本文从社会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机制的起因、形成、后果及解决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人即使在不自由的境地之中,也可以拥有期望的幸福,这就是对自由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自由是现代启蒙精神的核心,但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的推进却衍生了人追求自由,反而陷入逃避自由的悖论之中。中国社会也在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中,人们在追求物质自由的时候,更需要对心灵自由给予关怀和引领。弗洛姆提出的完整人格、爱与创造性劳动是实现人的积极自由的良方,对于今天的中国社会具有一定警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把握大学生上网心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指出了把握大学生上网心理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必要前提.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上网的心理需求,既包括积极的心理需求,也包括消极的心理需求,并针对这些心理需求提出了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具体措施,以确保大学生在正确的、积极的网络信息的引导下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