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构建满足农户需求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提高农户满意度,已成为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亟需解决的难题。以新型农村社区示范村——重庆市大柱新村为例,在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内涵与构成分析的基础上,运用CSI评价法对大柱新村公共空间农户满意度进行评价,进而剖析公共空间存在的关键问题。基于此,以共生理念为指导重构公共空间。结果表明:受广场空间功能单一化、院落空间"城市社区化"、巷道空间功能衰退制约,大柱新村公共空间农户综合满意度为"一般";重构后的大柱新村公共空间呈现出"一心、两区、三带"的空间布局结构。CSI评价法与"资源共享、环境共建"的共生理念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重构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既能有效破解公共空间现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又能为"以人为本"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绿色社区建设是当前中国城市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绿色社区建设工程的政策框架及作为"绿色社区建设"前沿的广州市区两个个案实践过程的分析,指出绿色社区建设不仅带来社区环境的变化,而且其整个创制过程帮助重组了社区的公共空间,这一社区公共空间并非西方意义上的市民空间,其建设仍然依赖于社会主义时期的群众动员技术,但是其对社区参与的鼓励也为社区自我组织以及NGO进入社区居民的公共空间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3.
基于焦作高新区防灾体系现存问题,建立社区公共空间防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交通、小型、中型、大型公共空间的防灾潜质,提出社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对策,增强社区这一城市基本单元的灾害防御与防灾自救能力。  相似文献   

4.
空间生产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再生产,也是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以广州市猎德村为例,对全面改造村落后村民与租户两类社会群体的空间活动与社会交往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引入空间测度量化分析方法,探究空间与社会关系的耦合关联。研究发现:城中村改造后形成了"传统遗存/再造空间"与"重组现代空间"两种空间类型。前者属于非符号化空间,有助于延续原住村民的社会记忆与社会联系,具有排他性;村民依然有较强的心理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社会较融合且个体间的社会联系较强,属于强势群体。后者是社区主要的公共空间,具有非排他性,但这类空间并无任何情感寄托,空间使用者很难在其中找到心理归属与文化认同,也难以实现社会关系的凝聚,新搬迁进入的社会群体出现"社会原子化"特性。两种空间类型导致社区出现空间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刘中起 《城市观察》2012,(6):156-167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既是一种物理空间,又是一种制度与文化空间。上海G社区探索楼道公共客厅与楼道居民自治,通过楼道公共空间的拓展与构筑,增强居民归属感,构建居民交流、共商机制,改善社区认同,让社区从一个生活的共同体演变成一种信念的共同体,维护了社区的和谐和稳定,推进基层社会的动员整合。这种社区自治性的成长不仅是社会力量内部整合的基础,也构成了社区共治的基础。由此,未来社区治理的方向是如何建立起社区事务协商参与的多级公共空间,形成共治、自治衔接的有效机制,从而真正实现基层社区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政府行政管理与居民群众自治相衔接的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公共空间在空间规划改革和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中承担着关键的作用,我国在过去40年中公共空间的建设得到空前发展,2000年以后有关公共空间的中文研究文献也大幅增长。但在城市设计转型和城市治理精细化的背景下,公共空间规划管理面临着法律依据、规划引导和审查机制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文献梳理和实地走访,总结当下国内典型城市在公共空间规划管理方面的创新与尝试,提出"法制化、精细化、协同化"是未来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治理能力的关键,并力图提供可供参考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针对老龄化进程下杭州老城区既有社区的现状与特点,选取1980—2000时期所形成的"街坊型"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并从住栋单元形成的空间类型和空间结构两个层面分别对"微空间"类型和"鱼骨型"结构进行解析。同时,认知空间类型特点,归纳养老存在问题,提出"大环境疏导、微空间治理"更新营建导则,基于社区道路环境、社区入口环境以及社区宅间空间三个空间类型提出适老化改造范式。  相似文献   

8.
胡守勇 《城市观察》2013,27(5):139-149
征地拆迁是城市扩容面临的重要课题。常德市采取的公寓楼安置模式在城市扩容和保护耕地红线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创新了拆迁安置模式,达到了城市发展集约节约用地的目的。公寓楼社区公共管理模式不仅关系到征地拆迁工作本身的成效,更关系到安置户的民生福祉和城市的科学发展。要直面公寓楼社区公共管理的突出问题,明确主要任务,创新理念,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业主选择+社区整合"的公共管理格局,按照统筹推进、健全体制、整合资源、责任考评的路径,使公寓楼社区公共管理成为推进安置居民城市融入的重要推手。  相似文献   

9.
<正>社区是组织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的基本社会单元。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行大发展,兴大建设,上大项目,做大规划,原有的社区和社区感在城乡空间大规模变迁中逐渐消失;如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转向"以社会建设为中心",改革步入深水区,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面临转型,建设速度放慢,规划亟待变革。中国的"第五个现代化"——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自上而下的制度顶层设计并落实到自下而上的社区基础建设。从社区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日益成为一个显著现象。其中,老年人随着子女迁移、流动,成为"老漂",更是近年来越发被公众关注的现象。如何保证"老漂"群体更好地融入流入地的生活,不仅关系到"老漂"以及"老漂"一家的和睦幸福,更关系到整个社区乃至社会的稳定发展。系统分析"老漂"在流入地遇到的现实问题,并从个体、家庭、社区、社会四个层面对加快"老漂"融入流入地社会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搬迁,传统的邻里关系纽带断裂。在一个由陌生人组成的新居住区里,如何重建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和良好的邻里交往关系,形成真正的“共同栖居的家园”,是城市现代化必然会面临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有赖于社区公共空间的合理规划、建设和使用。  相似文献   

12.
位于北京东城的隆福寺街区,自上世纪90年代的一场大火之后,商业走向衰落。萧条的商业让这一街区的传统四合院得以在城市开发中留存,但又对原本便利的胡同生活产生挤压。"中间思库·暑期学坊"课题组通过对公共空间的研究,针对街区的现状问题,如周边学校运动场地缺失,社区公共空间缺失等,以临时性,低成本的建设为手段,解决眼下的问题,提高胡同生活的便利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摩苏尔战后城市和建筑损毁严重,文化遗产遭到大规模"清扫",返乡居民无家可归等一系列问题,以"摩苏尔战后营地国际竞赛"获奖作品为例,提出了战后社区的重建策略:在战后资金、技术和人力匮乏的现实条件制约下,提出以居民为建设主体的阶段性社区营造;技术措施的选择以灵活性、在地性为原则,从整体布局到建筑局部均采用模块化的建造体系以及当地材料和工艺;同时关注居民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因素,以实现对难民的人道主义关怀。即分别从时间、空间、人文的角度探讨了可适应现状条件并满足不同救灾阶段动态需求的可持续性的社区重建模式。  相似文献   

14.
公共文化空间是大众进行文化交流的场所。在这一场域中,出现了"媒体中心"与"去媒体中心"两种现代话语权表征。近几年,公共文化空间开始由"媒体中心"向"去媒体中心"演变。春晚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也不例外。本文拟从纵向角度梳理央视春晚35年的嬗变历史,分析其创作理念、节目选拔等演变的过程,并从横向角度研究春晚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根据现存公共文化空间存在的问题,提出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5.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城市公共健康提出了新挑战,如何通过既有空间环境更新有效提升健康促进与可防疫能力建设、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为当前健康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基于相关理论梳理,构建健康促进和防疫支持的"双效健康城市"框架探讨环境更新要素与设计方法,结合苏州金鸡湖环湖绿道更新案例展开应用探讨,提出了城市既有公共空间环境更新的若干设计策略与途径,以期全面提升城市空间韧性和公共健康防疫力,助力健康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民俗体育资源,民俗体育的发展和传承面临很多困难,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建议民俗体育空间延伸校园化发展;建立互联网+少数民族民俗体育网络平台;提高民俗体育主体的保护与传承意识,为促进黑龙江少数民族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效理论依据与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7.
多知多寿     
正鼓励老龄化小区"变身"养老社区北京市正在探索适应未来重度老年社会的适老化住宅标准,按照平房区、老旧小区、新建小区等不同类型,对社区布局结构、住宅建筑、生活服务设施、公共活动场地等进行适老化设计和改造。鼓励社会企业按照标准规范设计、开发适老社区,为老年人集中养老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8.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老年人生活和居住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改善现有的居住环境,使老年人真正感觉到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规划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入手,结合我国实际探讨了社区适老性的必要性,对当前老年人的居住需求进行了分析,从社区总体布局、老年住宅设计、社区空间环境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4个方面提出了应对老龄化的社区适老性规划设计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姜鹤  汪新建 《城市观察》2021,73(3):143-152
过渡型社区是指在法定城市社区中,由土地被征占的农民构成的演替式边缘社区和含有土地被征占的农民的混合式综合社区.因其居民主体自身的异质性和作为过渡型社区发展阶段呈现出特殊的生存性、适应性、发展性问题,使得普通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借鉴意义有限,有必要探索有针对性的长效治理方案以优化治理效能."三社联动"这一协同治理理念下的基层治理的具体实践模式,因其提供资源整合和多元化服务的特点而展现出其适用性.推动"三社联动"在过渡型社区中的实践模式发展,对过渡型社区治理以及普通城市社区治理具有良好借鉴意义."三社联动"模式可通过多重主体入场提供完整的就业支持系统;利用教育—服务双承载模式提供多样化培训服务;加强三大主体联动共建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培育家园理念建设,推动过渡型社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提升和城市融入进程.  相似文献   

20.
建筑空间城市化设计是城市观指导下进行建筑创作的重要体现.近十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一系列复杂的都市空间问题也相应被激发,尤其体现在都市空间联系断裂、城市公共空间丧失以及历史遗存面临危机等几个层面上.本研究力图从整合交通体系、织补城市断链、补充公共空间及保护历史遗存四个方面,探讨在应对不同都市空间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