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结合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构建满足农户需求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提高农户满意度,已成为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亟需解决的难题。以新型农村社区示范村——重庆市大柱新村为例,在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内涵与构成分析的基础上,运用CSI评价法对大柱新村公共空间农户满意度进行评价,进而剖析公共空间存在的关键问题。基于此,以共生理念为指导重构公共空间。结果表明:受广场空间功能单一化、院落空间"城市社区化"、巷道空间功能衰退制约,大柱新村公共空间农户综合满意度为"一般";重构后的大柱新村公共空间呈现出"一心、两区、三带"的空间布局结构。CSI评价法与"资源共享、环境共建"的共生理念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重构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既能有效破解公共空间现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又能为"以人为本"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基地以及其他老社区的深入调研、分析与总结,并结合云南晋城老社区公共空间的实际案例得出,在老社区的公共空间中并不缺乏交流活动与活力,而是面临着逐渐弱化与消失的习俗活动与空间,传统与习俗越来越流于形式与"快餐化",以及社区关系中公共协作关系的逐步消失。同时,由于老社区起初建设时没有统一合理的规划,市政设施也是多数老社区面临的较为普遍与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老社区的民俗资源共享与公共空间再造"的设计理念,得出了从民俗资源共享角度论老社区公共空间再造的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3.
刘中起 《城市观察》2012,(6):156-167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既是一种物理空间,又是一种制度与文化空间。上海G社区探索楼道公共客厅与楼道居民自治,通过楼道公共空间的拓展与构筑,增强居民归属感,构建居民交流、共商机制,改善社区认同,让社区从一个生活的共同体演变成一种信念的共同体,维护了社区的和谐和稳定,推进基层社会的动员整合。这种社区自治性的成长不仅是社会力量内部整合的基础,也构成了社区共治的基础。由此,未来社区治理的方向是如何建立起社区事务协商参与的多级公共空间,形成共治、自治衔接的有效机制,从而真正实现基层社区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政府行政管理与居民群众自治相衔接的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绿色社区建设是当前中国城市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绿色社区建设工程的政策框架及作为"绿色社区建设"前沿的广州市区两个个案实践过程的分析,指出绿色社区建设不仅带来社区环境的变化,而且其整个创制过程帮助重组了社区的公共空间,这一社区公共空间并非西方意义上的市民空间,其建设仍然依赖于社会主义时期的群众动员技术,但是其对社区参与的鼓励也为社区自我组织以及NGO进入社区居民的公共空间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5.
马聪玲 《城市》2015,(3):53-56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是指供城市居民共同享有的休息、娱乐、游憩的空间场所和设施,是政府提供给居民享有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对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升意义重大。城市休闲空间可以分为私人休闲空间、半公共休闲空间、公共休闲空间。从旅游利用的角度对城市休闲空间进行分类,城市公园、沿街绿地、步行街区、滨水区等均属于公共休闲空间。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由政府或其他团体建设经营,融休闲游憩、环境生态、园林艺术、科教健身、文化艺术和防灾避难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绿地。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提升为目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从日常微观的视角,以艺术为媒介,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在盐运西社区组织可视化、互动的社区艺术活动和社区景观艺术空间塑造,小尺度的设计介入等方式探索社区环境更新途径,发掘社区历史文化价值,自下而上培育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尝试建立多方共同参与社区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7.
杨玲 《城市》2013,(3):37-40
发达国家及地区的社区管理工作开展得较早,已形成成熟的社区管理模式。我国社区管理工作虽然开展的时间不长,但各地已涌现出一些独特模式。就公共租赁住房社区而言,国外没有单独的类似社区的划分,是将其融于城市社区进行统一管理;国内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刚刚起步,未形成完善的公共租赁住房社区管理模式。因此,笔者从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和个别地区公共租赁住房社区管理(含房屋管理)相关方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国外社区管理模式国外社区管理代表模式主要有以美国为  相似文献   

8.
精英阶层在政治民主和社会进程中被寄予厚望,知识精英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理应具备高度的公共意识和广泛的社会关怀。水木社区的用户群体是中国知识精英的一个范本,他们的议题偏向能够折射中国精英群体的公共感知、价值取向和文化品格,进而诠释知识社群的公共性。研究结果表明,青年知识社群议题呈现出"去公共性"特征,内容上偏离媒体议程,价值取向上趋向实用主义和自我中心化。在网络社区里,他们更多是一种个人化和生活化的交往空间,并不具有显著的网络公共领域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导刊》2010,(16):43-51
2010年“中国人保—全国防灾减灾知识大赛”由民政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主办、中国社会新闻出版总社承办,以“减灾从社区做起”为主题,是今年“防灾减灾日”中央层面主要活动之一。大赛分书面竞赛和现场竞赛两种方式。书面竞赛的参赛对象为全国所有城乡社区居民等。竞赛的主要内容是大赛指定参考资料中涉及的防灾减灾知识。竞赛试题由大赛组委会组织专家审定制作,由各地组委会办公室发放至各城乡社区以及中小学校,组织广大城乡居民以个人为单位参加答题,并以社区为单位将居民填写的答题卡统一寄至大赛办公室。大赛办公室组委会通过电脑阅卷,并于答题全部正确者中随机抽取产生1000名优胜奖。  相似文献   

10.
<正>自人类进入聚居,就学会了利用空间进行避灾、防灾、甚至抗灾的实践。但随着城市的发展,研究分工开始细化,城市防灾减灾研究也开始深入到针对每个灾种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而从总体上进行城市空间防灾减灾的研究则较少。城市空间是一个功能复杂的综合体,往往需要面对不同已知和未知各种类型的灾害,且各种灾害所需要的防灾控制要求各不相同。这就使得城市防灾减灾工作往往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哪里出现灾害就往哪里补救,缺乏利用整体城市空间主动来防灾减灾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搬迁,传统的邻里关系纽带断裂。在一个由陌生人组成的新居住区里,如何重建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和良好的邻里交往关系,形成真正的“共同栖居的家园”,是城市现代化必然会面临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有赖于社区公共空间的合理规划、建设和使用。  相似文献   

12.
《安家》2009,(8)
创作"观山悦"别墅区的理念 我们的建筑源于它所处的环境,是城市公共空间向居住社区的过渡,是从自然山体中有机生长出来的,是和环境、气候、光线、人的活动等多方位的因素共同构成的.  相似文献   

13.
城市蓝绿空间为防灾隔离提供天然屏障,并能为居民提供健康的活动空间和路径,具备相应的应对和恢复能力。本文首先总结蓝绿空间对居民健康影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再基于平灾结合的理念,在以人为本、刚弹相济、系统布局、因地制宜的原则指导下,尝试探讨构建应急防灾蓝绿空间体系。平时,构建多尺度、全要素、全覆盖的蓝绿空间健康格局;灾时,合理调用蓝绿空间,构建多功能、多层级、高效率的应急防灾系统。本文对健康人居环境研究具有科学价值,对于增强城市韧性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玲 《城市》2013,(9):30-34
公租房正逐渐成为各地重点推进的保障性住房。由于主要面对城市中低收入群体,公共租赁住房与以往的出租型保障性住房(廉租住房)显著的区别就在于其覆盖的群体数量更大。当前,公共租赁住房社区正在成为城市新兴社区,该类社区主要集中了城市中低收入人群,其社区管理对于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但是,与一般城市社区相比,公共租赁住房社区具有其独有的特性,并不能完全套用现有城市社区管理方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村镇地区灾害频发、损失严重,编制综合防灾规划的意义重大,但具体编制工作仍举步维艰。本研究认为村镇综合防灾规划具有独特性,不能完全照搬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村镇综合防灾规划的困境在于指导性的法律体系不健全、编制体系不够完善、管理实施困难。本文借鉴了美国和日本地方综合防灾规划的经验,指出我国村镇综合防灾规划对策在于完善规划法律体系、完善规划编制体系、突出规划的实施性、重视防灾避难空间建设、探索规划实施的新机制等,并以神农架松柏镇为例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养老机构中非特定功能的公共活动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北京市两所特大型养老机构中分散式公共空间与集中式公共空间利用实态的比较分析,明确自理、介助、介护老人的行为特点。并从公共空间的物理环境、位置、空间形态与尺度、与居室的距离等方面,分析公共空间使用时的影响要素,明确使用者的空间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养老机构公共空间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位于北京东城的隆福寺街区,自上世纪90年代的一场大火之后,商业走向衰落。萧条的商业让这一街区的传统四合院得以在城市开发中留存,但又对原本便利的胡同生活产生挤压。"中间思库·暑期学坊"课题组通过对公共空间的研究,针对街区的现状问题,如周边学校运动场地缺失,社区公共空间缺失等,以临时性,低成本的建设为手段,解决眼下的问题,提高胡同生活的便利性。  相似文献   

18.
胡守勇 《城市观察》2013,27(5):139-149
征地拆迁是城市扩容面临的重要课题。常德市采取的公寓楼安置模式在城市扩容和保护耕地红线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创新了拆迁安置模式,达到了城市发展集约节约用地的目的。公寓楼社区公共管理模式不仅关系到征地拆迁工作本身的成效,更关系到安置户的民生福祉和城市的科学发展。要直面公寓楼社区公共管理的突出问题,明确主要任务,创新理念,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业主选择+社区整合"的公共管理格局,按照统筹推进、健全体制、整合资源、责任考评的路径,使公寓楼社区公共管理成为推进安置居民城市融入的重要推手。  相似文献   

19.
杨东荣  石文华 《城市》2013,(9):50-52
一、引言城市开放性公共空间的相关规划理论已成为当前许多学科关注的对象,凯文·林奇曾描述过城市开放性公共空间的概念:只要是任何人可以在其中自由活动的空间就是开放性公共空间。城市开放性公共空间是城市接受各种事物、吸纳各种外来物质的场所,同时也是城市居民生活、购物、休闲及娱乐等必不可少的场所。另外,开放性绿色公共空间对提升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局部小气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早在19世纪,美国景观专家唐宁就指出城市公共绿色空间  相似文献   

20.
城市住区规划建设偏重于空间区位优劣、环境舒适、户型合理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等因素,而对于作为隐性公众利益的防灾系统效能问题,通常情况下除了满足最基本规范要求外,鲜少受到足够重视。对此,本文从系统角度出发,在梳理城市住区安全空间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综合防灾的城市住区安全空间因子层级:首先将防灾阶段划分为预防和应急两个阶段,然后分别对两个阶段中需要应对的不同灾害种类所涉及的空间要素进行分类梳理,接着将各相关要素依次落实到城市住区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空间层次中,最后通过对各因子进行分类与整合形成系统因子层级,以此指导安全住区的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