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城市蓝绿空间为防灾隔离提供天然屏障,并能为居民提供健康的活动空间和路径,具备相应的应对和恢复能力。本文首先总结蓝绿空间对居民健康影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再基于平灾结合的理念,在以人为本、刚弹相济、系统布局、因地制宜的原则指导下,尝试探讨构建应急防灾蓝绿空间体系。平时,构建多尺度、全要素、全覆盖的蓝绿空间健康格局;灾时,合理调用蓝绿空间,构建多功能、多层级、高效率的应急防灾系统。本文对健康人居环境研究具有科学价值,对于增强城市韧性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联合国提出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和当前我国即将进入二胎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在城市住区的郊区化蔓延与高度机动化的影响下,规划建设儿童友好型的户外活动空间成为城市住区规划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以大连某一边缘住区为案例,首先,基于实证研究获取该住区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日常游戏场所选择、游戏出行方式、时间和频率等活动行为特征;然后,对住区内现有公共空间的布局结构、服务范围和可达性等进行调研分析;并进一步通过问卷获取家长与儿童对其住区公共空间的认知评价;最后,探讨现有边缘住区的公共空间布局规划在儿童适宜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利于儿童活动的相应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3.
赵炜  雷成涛  张莉  卿粼波 《城市》2023,(5):63-72
在智慧韧性城市加速建设、基层风险治理能力亟待提升的背景下,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在社区层面的传导和实施技术需求更加紧迫。本文从社会培育、规划方法和智能技术三个维度剖析了城市社区防灾规划的相关经验,阐述了基于智能技术的城市社区防灾规划的重要作用,构建了以防灾分析决策、动态防灾空间、防灾管理服务为主体的社区防灾规划框架,明确了智能技术贯穿始终的规划流程,并以天府新区正大街社区为例,说明了城市社区防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的程序逻辑、方法要点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
绿色交通规划是生态城市的基础。1990年代中期,德国展开了一系列生态新城项目,以探索绿色、生态与人性化的未来城市模式。本文在对中德两国城市交通安全、交通规划用地与法规框架比较的基础上,以德国慕尼黑里姆会展新城住区为案例,通过对该生态住区的公交系统、非机动交通规划和机动车交通控制与管理等方面的详细分析,总结德国生态住区的绿色交通规划与管理的成功经验,以期为推进我国建设人性化的生态开放住区,促进城市居民的绿色出行与健康生活方式提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市是人类社会的载体,城市居住是城市居民生活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方式的选择将影响居民个体、家庭和社会的多层次物质及精神生活。随着居民价值取向与投资建设主体的日益多元化,人们渴望在住区与城市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发展的关系。街区型住区作为一种紧凑高效的住区模式,注重建立住区与城市之间的有机联系,营造开放共享的城市住区环境。本文追溯了街区型住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时将街区型住区与传统封闭式小区、街区进行比较研究,明确街区型住区的内涵与特征,从思想观念、规划体系、管理模式与开发模式四方面分析我国街区型住区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规划原则与策略,以期为我国街区型住区的开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城市建设中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居民亚健康、文化缺失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受到空前重视。指出生态文明理念下注重生态保护、提倡低碳建设、关注居民健康、追求文化认同四个方面在山地住区规划中的必要性。结合大理海东一期商品房住区规划项目对四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建设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山地住区。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既是对传统"圈地式"、"造城运动"、"掠夺式"旧有城镇化的反思,同时也是"建设美丽中国"、构建"天蓝、地绿、水清"的城乡生态建设重要发展思路与途径。旧有城镇化建设进程后的国土"千疮百孔",城乡空间生态环境恶化,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下降,需要适应于以城乡生态宜居为首要目标,走集约、绿色、城乡特色分明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线的城乡生态建设规划框架与理论,同时需要起到缝合弥补、整合改良、提纲挈领作用的规划方法来修补、缝合、改良、统筹现有城乡环境物质空间。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要实现美丽中国建设,本质上要求城乡规划更好地应对生态效应、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综合性,绿色基础设施正是在这种社会、经济和生态需求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源于人们对土地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新认识。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服务于环境、社会和经济健康、综合效益发展的生态学框架,立足于平衡土地开发与环境资源关系的统筹城乡自然、人文生态生活支持系统。可以说,绿色基础设施正是针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的重要规划理论与方法,但二者尚未实现真正实质意义上的系统衔接。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索城乡规划专业角度如何通过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框架体系构建与城乡绿色空间系统用地布局落实等实现自然、人文生态环境美好的理想家园这一新型城镇化的最终物质空间环境目标。论文从绿色基础设施的定义、工作内容及其国内外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入手,在认识论的层面去解析新型城镇化城乡绿色空间建设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关系,在方法论的层面去建构基于新型城镇化城乡绿色空间网络体系建设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框架,从技术手段层面以绿色基础设施线性要素系统、面状要素系统、点状要素系统以及绿色生态技术工程系统为新型城镇化城乡绿色空间规划具体落实层面,建构起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城乡绿色空间不同层级的各要素系统规划设计方法与用地布局落实技术框架,同时提出能够应用于不同尺度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具体策略,以对城乡绿色空间系统进行整体优化,并针对新型城镇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长效管理与维护提出针对性方法与策略。论文共分为七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介绍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关于绿色基础设施及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研究动态进行综述,明确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界定了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阐述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框架。第二章对绿色基础设施的哲学思想基础、概念缘起、发展历程、基本理论等进行总结和归纳,对国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建设实践与先进经验借鉴等进行详细阐述,同时回顾我国古代"绿色基础设施"相关思想与实践,并归纳总结我国绿色基础设施现行建设情况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第三章通过论述新型城镇化概念、特征、核心目标以及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城乡规划角度涉及层面,同时对应论述了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内涵、特征、与重要作用等方面,立足新型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社会、经济综合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之间的同构关系进行辨析,即核心价值、目标体系、空间尺度、作用载体等同构关系,并分析了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与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的相互影响,揭示了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对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的动力机制作用,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对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与长效管理的保障作用。第四章重点对新型城镇化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要素构成、规划类型以及层级体系等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证,建立了新型城镇化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体系,提出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框架与相关操作性的技术框架。第五章则在第四章中所建立的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框架下绿色基础设施不同层级的线性要素系统(GI廊道系统)、面状要素系统(GI基质系统)、点状要素系统(GI斑块系统)、生态技术工程要素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四个重点要素系统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具体技术层面的规划设计分析,针对不同尺度层面(宏观城乡层面、中观城市、镇、乡村层面、微观生态社区层面)对各要素系统规划进行用地布局落实。第六章主要对适合不同尺度层面的绿色基础设施要素提出建策,包括城乡绿木、林、森策略;绿色农场策略、绿色屋顶、绿墙策略、绿色街道策略等,并针对新型城镇化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与长效管理机制建设提出优化建议。第七章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8.
山地城市受地形高差限制,步行交通连通性较差,往往导致开敞空间支离破碎。由于地形地质原因,次生灾害发生频率较高。针对山地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分析防灾开敞空间的构成要素,对各构成要素进行初步分类。综合探析影响山地城市防灾空间布局的因素,提出山地城市防灾开敞空间构成及评价标准的差异性,以重庆市长寿区为例,提出山地城市防灾开敞空间的优化策略及适合山地城市自身特征的评价标准,为山地城市防灾开敞空间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面向社区高质量发展与数字化转型需求,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智慧社区的政策与实践发展脉络和演进特征,包括住区智能化探索、社区信息化基础建设、人本导向的社区智慧服务惠民建设、可持续发展数字社区建设4个阶段,并总结了当前智慧社区的发展困境。其次,提出了“数字友好”的智慧社区发展理念,基于对“数字友好”理念内涵的解读,从智慧社区的人本导向顶层规划、平台一体化协同机制、安全可信运维机制与动态更新机制等方面解析了“数字友好”智慧社区的实现路径。最后,提出了智慧社区应进一步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体系融入和应用示范模式推广等方向进行探索优化,以期为智慧社区的可持续、人本导向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基于山地环境下住区特征分析,采取部门走访、实地踏勘、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收集典型样本住区碳排放相关数据,构建山地住区碳排放测算模型,分析测算所得样本住区碳排放量与规划要素的相关关系,包括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建筑要素、路网格局和绿地碳汇等技术性要素,以及居民收入、文化程度、住区低碳宣传等社会性要素,结合住区碳排放结构分析结果,探寻山地住区低碳规划的关键控制要素及其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1.
魏晓云 《城市》2016,(2):50-54
借鉴先行城市的经验,厦门将轨道交通综合开发规划纳入轨道交通规划体系,在轨道一号线前期规划阶段开展综合开发规划,从城市空间结构、用地布局优化和交通一体化衔接等多方面对沿线城市综合系统进行优化整合,并在规划管理中进行落实,对综合开发规划编制进行积极有效的尝试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保障房住区的规划与设计常套用一般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标准,符合特定居民需求的住区公共空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对广州市7个典型保障房住区居民进行访谈和问卷调研发现,保障房住区居民的年龄构成、经济收入、户外活动类型等与普通住区的居民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保障房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应以居民的真实需求为依据,在研究不同人群的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来进行,具体需要关注的内容包括改善步行交通环境、优化配置住宅周边的休息空间、拓展架空层的功能等等。  相似文献   

13.
新城是上海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增长极,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的重要战略空间."十四五"规划将上海新城建设引入全新的"都市圈新城"阶段,对其交通体系的构建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文章通过对上海新城功能定位历史演变过程的梳理,判断在新发展格局和新定位目标下未来新城交通的发展要求,提出了都市圈新城综合交通体系构建的建议性策略.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学者针对雨水管理目标下的城市住区场地设计展开了较多研究,但对住区绿地系统的形态特征和径流控制的定量关系还缺乏相关探讨。研究对住区绿地形态特征与径流水系特征进行归纳分类,然后选择Uwater Drainage作为场地场次降雨径流的模拟软件,基于重庆某住区设计方案展开降雨径流的实证模拟研究。研究了住区建筑布局与绿地形态对降雨径流的影响特征,探索了整合雨水管理功能的住区绿地系统复合结构。通过将雨水管理目标融入住区规划设计阶段,有利于住区更加有效地实现雨水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村镇地区灾害频发、损失严重,编制综合防灾规划的意义重大,但具体编制工作仍举步维艰。本研究认为村镇综合防灾规划具有独特性,不能完全照搬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村镇综合防灾规划的困境在于指导性的法律体系不健全、编制体系不够完善、管理实施困难。本文借鉴了美国和日本地方综合防灾规划的经验,指出我国村镇综合防灾规划对策在于完善规划法律体系、完善规划编制体系、突出规划的实施性、重视防灾避难空间建设、探索规划实施的新机制等,并以神农架松柏镇为例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的立交桥下区域,已成为城市的"失落空间"及城市双修阶段城市更新改造的重点区域。本文首先梳理了城市进程中的失落空间以及更新方式,然后以杨公桥立交为案例对重庆市立交桥下失落空间非正规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使用者行为需求和空间运行机制,探索当下规划政策应对的盲区,并对此类空间的更新策略与治理手段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当前人口高龄化背景下城市既有住区的养老设施建设问题,介绍了国外在城市住区更新发展中的养老设施建设经验,指明了住区化养老设施的发展新方向。在对北京市八宝庄住区老龄化现状与养老设施实态调研的基础上,文章结合首开寸草恩济花园养老设施项目实践,在住区照护服务层面上解析了住区化养老设施对于创新住区养老供给模式、健全住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推进作用;在建筑空间改造层面上探讨了设施内装工业化改造、部品集成化研发对于提升养老建筑空间宜居品质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地下空间作为城市开发的重要方向,其环境对人的行为心理的影响是评价城市地下空间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国内现有地下空间环境对人的行为心理影响研究的文献分析,探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首先,结合文献数量及城市发展背景,梳理研究历程并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继而结合建筑空间设计与环境心理学视角,讨论现有研究中的主要路径与手段;随后对空间环境影响要素进行梳理,根据需求层次理论构建影响行人行为心理的地下空间环境要素体系,包含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行为需求与情感需求。最后总结当前地下空间环境对人的行为心理影响这一研究领域中存在的研究对象单一、研究理论与设计实践脱节等问题,提出针对长期停留人员影响特性研究、视角多元化交叉研究等未来的研究方向,并对建成后的地下空间环境评价进行反馈与长期监控,为今后地下空间环境的设计、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时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台国人居专家蓉城指导评选 8月26日,联合国人居署“人类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项目主管、人居专家游建华应邀来蓉。他就“人居环境与住区建设”问题与蓉城部分开发企业代表进行了座谈。在蓉期间,他还将指导“2004成都人居最佳住区”的评选工作。站在城市规划专家的角度,游建华认为人居安全、小区绿化、居住环境是最佳居住区必备三大要素。对于目前域市汽车数量增多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游建华表示,成都应该注意有效利用汽车,减少汽车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20.
王绍妍  李松 《城市》2006,(5):57-59
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修建性详细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同属详细规划阶段,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将城市建设的各项物质要素在当前拟建设开发的地段,以满足修建需要为目的进行的规划设计.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落实上一层次规划的要求,同时又为下一层次建筑、园林和市政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