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特别重视以乡级基层政权建设为核心的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通过开展各种民主活动把抗日和民主紧密地结合起来,将民主政治植根于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的最基层——乡村,使民众在基层政权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力。卓有成效的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为最终战胜国民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今天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2.
聂荣臻与晋察冀抗日民主政权及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爆发后 ,晋察冀根据地在聂荣臻同志的领导下逐渐发展壮大 ,抗日民主政权在从建立、初步健全到完善的过程中推动着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作风建设、基层政权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进步 ,密切了政权和人民的关系 ;推动着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 ,充分调动了一切抗日的力量 ;推动着根据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综合力量的建设的开展 ,使晋察冀成为了敌后模范根据地。同时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抗日民主政权的实践 ,为我们今天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由根据地的民主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建设、民主党派的民主建设三部分组成。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建设包括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与完善、抗日民主的法制建设和民主思想的宣传教育。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建设包括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建设、党内民主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尝试。民主党派的民主建设包括其民主思想的发展与转变、民主党派的联合与组织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表明,民主政治建设须服从全民族抗战的大局,共产党的民主建设是推动全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民主政治建设应是开放的、创造性的。  相似文献   

4.
试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地区的小学教育吴洪成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之后,全国进入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党在敌后建立了许多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根据地建立起抗日武装和抗日民主政权。随之,抗战教育也建立和发展起来。在抗战教育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形式和持久抗战的根本条件.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施的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和民族资产阶级对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重大贡献又是抗日民主政权得以巩固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一九四○年七月,山东抗日民主政权的领导机关——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建立后,积极领导抗日游击战争,推动团结抗战,扩大、巩固了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在集中主要力量领导武装斗争的同时,还非常注意运用法制手段推动团结抗战,建立良好的抗日社会秩序。为此,积极进行地方立法活  相似文献   

7.
安徽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在政权制度建设、民主法制建设、民主思想的普及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与完善上,一是实行真正普遍平等的选举制度,二是在政权体制上推行参议会制,三是在政权机关人员组成上推行“三三制”;在民主法制建设上,首先是通过立法以规范和保障抗日民主的政治权利,其次是加强抗日民主政权的司法制度建设,此外,在司法与行政执法活动中积极创新与发展;在民主思想的普及教育上,一方面充分运用多种形式与方法进行抗日民主的宣传教育,并组织民众进行各种广泛的政治组织活动,另一方面则以党政干部的民主作风与民主精神去影响和教育群众。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鲜明的开发性与创造性。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党组织较好地解决了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问题。经过八年抗战,根据地面积达到十二万平方公里,人口两千八百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建立抗日根据地,必须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建立抗日政权是建立抗日根据地的一项基本条件。山东党组织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  相似文献   

9.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毛泽东指示下,新四军部队挺进华中地区,开辟了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在中共中央正确领导和新四军部队的大力协助下,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建立“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新政权、开展减租减息、组织大生产运动、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等。这些举措不仅使华中抗日根据地人民在政治上享受着空前的民主与自由,在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和提升,极大地巩固和发展了华中抗日根据地,为全面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具有“驱逐日寇”与“争取民主”的双重性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民主政治,是以党的领导为前提、法制为保障、普选制为基础、“三三制”为原则、抗战和“帮忙政府”为目的的有机整体。这一民主实践既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也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1.
创建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晋豫边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和牺盟会的精心组织和发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本文对其历史作用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党以三民主义作为主要武器 ,从政治思想领域向中国共产党人发起了一场进攻 ,想要控制或者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人起而应战 ,在这场论战中 ,毛泽东发表了许多文章 ,提出了一系列理论 ,对于回击国民党的挑战 ,澄清理论是非 ,争取抗战的胜利成为人民的胜利 ,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武汉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向战略相持阶段转变的拐点。在空前团结、合作、民主、进步的气氛中,武汉成为全国抗战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毛泽东以全球反法西斯与全国抗战的全局视野密切关注武汉,通过文章、电文、信件指导中共代表团与国民党紧密合作,为"武汉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首先,他将与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主导集团进行合作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心环节,促进国民党坚持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次,向国民党建议武汉会战实行的战略、战术;同时指挥八路军积极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运动战,策应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最后,组建新四军,策应武汉抗战,并为武汉沦陷后的华中抗战预留伏笔。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探讨抗战中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后,南京国民政府对八路军的军械补充问题。按照双方当初达成的协议,八路军作为国民革命军作战序列,其待遇应与其他国民党军相同,但实际上除了编制内的军饷和被服外,国民政府极少给八路军补充武器,仅给予必要的弹药。随着八路军的发展,蒋介石更担心其势力尾大不掉,1940年前即停止对八路军的武器弹药补充,不久又停发了八路军的医疗等物资和军费。虽然国民政府对八路军的军械补充较少,也不积极,但这些军械装备对抗战初期的八路军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帮助。探究抗战期间南京国民政府对八路军的军械补充问题,可以作为考察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一个独特视角。同时,探究此一问题,也可借此明了共产党是怎样在抗战艰难的情况下一步步壮大,最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对抗战史的研究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的指导,必须要用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东北军主要部队密切合作,积极抗日。中国共产党积极引导、团结东北军共同抗日,在东北军中秘密发展党的组织,并为营救张学良做出努力。在鲁南、晋西北、冀中等敌后战场上,八路军与东北军并肩作战,共同对敌。面对蒋介石发起的反共磨擦,东北军主要将领予以坚决抵制,部分官兵由此走上新的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爆发后,广东人民抗日武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东江、琼崖、珠江、韩江和南路抗日游击纵队.后来统称为“华南抗日纵队”。在祖国的南疆树起了一面抗日民族解放的旗帜,抗击着华南地区百分之六十的日军,“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配合了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对日作战,抢救了大批爱国人士、文化界人士和国际友人,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发展,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后,刘少奇赴华中任华中局书记、华中部队总指挥部政治委员、新四军政治委员,对建立巩固的华中根据地和发展壮大华中军事力量卓有建树。他建立巩固的华中根据地和发展壮大新四军的韬略思想与湖湘文化的集大成者王船山的战争战略指导艺术有明显的学脉相承之处。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探索,初步回答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怎样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性课题:一、毛泽东探索中国现代化的由来和背景;二、毛泽东政治、经济和文化综合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三、毛泽东抗日战争时期现代化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华民族同心同德、浴血奋战,并取得抗战胜利的一面光辉旗帜。吴玉章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显著贡献。在国际,他积极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战,赢得了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支持。在国内,向人民介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与前途,揭露投降派分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阴谋,抨击汉奸卖国贼的卖国行为,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 ,刘少奇对抗日游击战争问题作过许多论述。他论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作用 ,论述了抗日游击队的建设和有关战略战术原则 ,论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根据地问题。这些论述 ,对毛泽东思想关于抗日游击战争理论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