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旧西藏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其特点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农奴主阶级依靠封建专制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对农奴的人身进行控制,进而对西藏人民进行残酷剥削。人权首先是应有人身自由,但在西藏封建农奴制度下,农奴主随意剥削、奴役和支配农奴人身,甚至连同土地一起转让、赠  相似文献   

2.
一、西藏封建农奴制必然灭亡民主改革前的西藏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是由上层僧侣和世俗贵族共同执政的制度。由僧俗农奴主对农奴阶级实行专政,宗教已经不是单纯的思想信仰问题,而是同农奴主结为一体的专政工具,对农奴进行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层压迫和剥削,从而达到对劳动人民的绝对统治。封建农奴制的生产关系,是农奴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虽然西藏地方政府是全部土地和牧场的所有者,而就占有形式来看,它又通过封赐和奖赏的方式,把生产资料分给官府、贵族和寺院——三大领主,三大领主不仅对土地和牧场有占有权,而且也野…  相似文献   

3.
民主改革前四川藏传佛教的寺庙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至本世纪50年代中期,四川藏区和国内其它藏族聚居区一样,仍处于封建社会发展的初期,大部份地区虽然已经实行封建领主制,但都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奴隶制的残余。当时的藏传佛教寺庙,以地租、高利贷、差税、经商、代牧牲畜、化缘、收取布施、吃绝业等多种方式剥削广大农奴,形成了资本雄厚、规模可观的寺庙经济。这种寺庙经济与汉区佛教寺庙经济有显著的区别,其性质实际上是极少数上层僧侣操纵的一种特殊的农奴制经济。寺庙,是以神权的外衣包裹着的农奴主经济实体,具有典型的阶级压迫、剥削的特征。在社会封闭、经济发展十分落后缓慢…  相似文献   

4.
墨竹工卡宗在拉萨之东约百余华里,过去属原西藏地方政府管辖。在这里有近两万个农奴,在大农奴主的压迫剥削下,过着黯无天日的牛马般的生活。农奴分住在九十个封建庄园内,随同庄园土地一起,分别属于寺庙、贵族和地方政府(噶厦)三大领主。封建庄园(藏语称“溪卡”)是农奴主管理农奴的机构,又是进行生产的一个经济单位。宗内的十个寺庙和五个上层喇嘛占有庄园六十六处,八个贵族占有十七处,其余  相似文献   

5.
民主改革后,我们农奴和奴隶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迫切要求做文化的主人.但当时我们乡文化生活很缺乏,逢年过节,只好到加热乡去看旧藏戏.那时,加热乡的业余藏戏队还掌握在农奴主代理人手里,只演宣扬农奴主阶级和宗教迷信的坏藏戏.针对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6.
王献军 《西藏研究》2002,(2):111-113
前几年 ,围绕着康区封建农奴制下的政教关系 ,学术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出现了意见相左的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所谓政教合一制 ,“就是指世俗国王和教主由一个人担任” ,也即把政权与教权集于一人之身看作是政教合一制的标志 ,而康区的政治制度并不是政治与宗教合二为一的 ,而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利用的“政教联盟”制度 ;①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 ,康区实行的是政教合一制 ,因为“政教合一制度是大农奴主阶级对农奴实行专政的特殊形式 ,僧俗区分只是表现而已。这一专政的特点是僧俗大农奴主结合起来 ,利用神权强化政权 ,又利用政权维护…  相似文献   

7.
(一)阿坝藏族自治州,在四川省的西北部,是藏族聚居区,藏族占总人口的41%,其他尚有汉族、羌族和回族等。解放前,阿坝藏族地区的社会还处在封建社会初期的发展阶段,农奴制经济占主导地位,并保存有奴隶制的经济残余。(在茂汶、大金、小金等县的部分民族杂居区,已出现了地主经济。)政治上的统治异常野蛮、残酷,农奴主拥有武装、法庭、监狱、刑具等镇压广大农奴的工具。广大农牧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世代遭受着农奴主的残酷折  相似文献   

8.
在傣族社会历史的研究中,过去大家都认为,解放前西双版纳傣族农奴社会存在的“滚很召”这一农奴等级是来源于奴隶,并以此作为论证傣族经过奴隶社会的主要根据。本人曾在拙著:《“滚很召”的来源及其性质》(载《民族研究》1980年第5期)中否定了这种看法,进而指出:滚很召的性质“系因各种社会原因丧失土地和人身自由而隶属于农奴主的农奴集  相似文献   

9.
“骨系”等级婚制是卓仓藏人婚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婚姻形式而言,它是一种等级婚,它的产生,主要来自阶级制度.在卓仓藏人用以强化族群属性的各种手段中,“骨系”等级婚制的保留与发展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本文试图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卓仓藏人“骨系”等级内婚制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作一浅显分析.  相似文献   

10.
进化单位人类群体是在内部通婚的限度内独立进化的。在亚撒哈拉非洲的许多民族集团,无论是部族还是社会等级,都实行内婚,结婚不会遇到任何强大的内部阻碍。因此,这些民族集团为我们叙述人类生物差异及试图用遗传进化理论阐述生物差异提供了合适的单位。  相似文献   

11.
西藏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的民族自治区。藏族人民勤劳、朴实、智慧、勇敢,在历史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开发了西藏高原,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曾起过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过去反动农奴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旧西藏的经济和文化长期处于极端  相似文献   

12.
40年前,一场以推翻封建农奴主阶级在西藏的黑暗统治,变封建农奴主所有制为农牧民个体所有制,变封建农奴制的西藏为人民民主的西藏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改革运动出现在广麦的西藏高原。统治西藏近千年,以“政教合一”为其主要特征的封建农奴制被推翻,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进而迈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康庄大道。这一伟大的历史变革,不仅开创了西藏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4O年后的今天,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结合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的实践,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深刻揭示这场变革的价值,发掘它蕴含的理…  相似文献   

13.
关于民族间通婚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中国历史上民族间通婚关系 我们所谈的民族间通婚的问题是指各民族在习惯法和法律制度上有关通婚范围的规定和实际生活中各民族间通婚的情况。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研究各民族间通婚的历史变化和现状,不仅对研究如何处理好民族关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研究人类自身生产的重要课题之一,对制定正确的民族婚  相似文献   

14.
青海回族婚俗文化回族普遍实行族内通婚制。若要娶(嫁)外族人,对方须改信伊斯兰教,随回族习俗,民间称之为“随了”。在历史上,青海回族中存在着倒插门婚、换门亲、上门婚、姑舅亲婚、续亲、姊妹婆夫亲婚等多种婚姻形式。倒插门婚:双方定婚后,若遇男家有困难或其他...  相似文献   

15.
蒙、满、回、汉四族通婚研究──呼和浩特市区的个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呼和浩特市自古以来蒙、满、回、汉四族通婚的演化过程 进行了梳理,对四族通婚的特点及其原因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蒙、满、回、 汉四族的通婚范围和族际婚率,当代比清代和民国明显扩大和升高,且均无"上 嫁"现象。这意味着四族在城市中不仅法律上平等,事实上也大致平等。民族通 婚率高固然利于、同时也表明民族关系融洽,但通婚率低也不见得对民族交往有 害。"文化交融"或"结构交融"大规模地发生必然导致高民族通婚率,中国城市 民族通婚中"结构交融"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人数较少的民族群体,其成员 更有可能与族外人通婚,但由于文化交融、结构交融和政治地位的差异,二者的 关系并不完全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四川藏族人民为反抗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对清廷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反抗本民族封建农奴主的压迫剥削,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这些斗争是我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显示了藏族人民和我国其它各民族一样,"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  相似文献   

17.
拉薩地区共轄林周、墨竹工卡、达孜、堆龙德庆、当雄、尼木、曲水、旁多等八个县和四个城区,有居民十七万余人。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草茂盛,物产丰富,广大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忠厚、純朴。但在叛乱平息以前,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和西藏其他地区一样,拉薩地区在封建农奴制度的野蛮統治下,农牧业生产处于停滞衰退状态,手工业生产大都頻于破产,城市商业也为三大領主所壟断。广大农奴在农奴主的殘酷剝削和压迫下,迫切要求推翻这种吃人的制度,迫切要求翻身解放。他們說:“再不解放,我們就活不下去了。”这是拉薩地区广大农奴普遍的呼声和要求。随着平叛斗爭的胜利,一个惊天动地的轟轟烈烈的民主改革运动迅速在全区范圍内开展起来。苦多、怨深、仇恨大的广大群众,經过平叛斗爭,并在学習  相似文献   

18.
西藏社会在1959年民主改革前,尚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社会发展阶段。西藏农奴制统治的大部分地方的共同特点是:政治上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济经上封建领主占有主要生产资料、部分占有农奴人身和向农奴收取地租。这个社会里“奴隶不是奴隶,自由农民不是自由农民,是介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农奴制度”。但是,对于体现这些特点的具体表现形式,却因地域分布、政治组织和统治农奴的方式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别;同时,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在生产的经营管理和差税制度上,也有各地的特点。这就反映了西藏奴制社会形态中,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年代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人员认为,大约一千五百至两千年前,景颇人从其老家康藏高原南迁至今天上缅甸江心坡一带,后又逐渐向西、向南等方向迁移,他们迁徙的原因主要是经济的(为了逃离寒冷的气候条件,到南方寻找更好的生存环境),军事的(早期是为买了躲避秦始皇的兼并战争,后期则可能是替清王朝征战出力,留居到达的地方)、政治的(摆脱本族群内部的"拉事"仇杀活动,或是想成为山官而不得的部分贵族阶级成员啸聚人马,另立山头)等等.由于所至之处汉、傣特别是傣族势力的强大(这里主要指的是在云南德宏地区),他们只好作为被统治民族居住在生态条件较差的山头.他们实行的是一套被称为"古姆萨"的世袭山官统治制度,社会被划分为官种(贵族)、百姓、奴隶三个阶级.由于山官(贵族)阶级的剥削和压迫,19世纪上半页,江心坡一带(后波及云南德宏地区)的百姓联合一部分奴隶发起了推翻山官统治的"古姆朗"起义,从而建立起了无等级、无特权、无剥削的"古姆朗"制度.①  相似文献   

20.
解放前,分布在四川、云南大小凉山一带的彝族,还保存着比较完整的奴隶制度。在这里,基本的阶级关系是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的对立。社会成员被划分为黑彝、曲诺、阿加、呷西四个等级。黑彝是居于统治地位的世袭贵族,其他三个等级都处于被统治的地位。根据民主改革时划分的阶级,黑彝等级绝大部份是奴隶主,极少数是一般劳动者,曲诺等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