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艺术感觉之所以与一般感觉不同,是由于有着作家主体意识活动的主动参预,因而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作家在进行艺术感觉时,必然是充分调动自身的各种体验,使之协调活动,从而产生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艺术感觉。本文就对创作主体来说最重要的心理体验、情感体验、审美体验来谈其与艺术感觉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巴金是一个典型的本色作家,其创作呈现了本色特质:一是作品表现了与生命发展同步的阶段性;二是运用"天然去雕饰"的本色化叙述语言;三是作家的"高峰体验"促成其本色的创作生态。巴金的每一次成功的创作都是一次自我实现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试论文学语言的独创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语言具有独创性,因为:一,作家的创作是从自己的感受体验出发的,作家独特的感受体验促使他寻找独特的语言来表达;二,隐喻的使用是作家从自己的主观心理感受出发发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某种相似性或关联性,因而隐喻创造出了新颖别致的文学语言;三,美的规律使作家在传达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心理感觉时考虑独特的审美语言形式。这三个因素使作家对语言的运用成为一种创造,并最终使文学语言成为一种独创性的审美语言。  相似文献   

4.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其美学生命与心理体验的显现.笔者力图以文艺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文心雕龙>中蕴含的刘勰的心理体验作系列新的探索.其中,"割情析采"中的"神思"--创作论蕴含了刘勰的的归依体验--归依自然与归依宗教、以及高峰体验--自负宏达与"思理之致",并且两种生命体验相互交融,由归依体验走向高峰体验.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一生一如她的作品,充满了“传奇”与“流言”,而作家的生命体验总会在作品文本中以或隐或显的方式呈现。本文试图从作家感知世界的角度来谈战争对张爱玲的人生理念和创作影响。  相似文献   

6.
缺失体验:二月河创作心理动因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失体验是指主体对生活经历中某种需要不满足而造成的不平衡的心理体验 ,它可以成为作家投入文学创作以弥补这一缺失的心理动力。由此探寻二月河历史小说的创作历程 ,同样可以看到驱使其小说创作的心理动因 :欲望缺失的人生体验。一是青春萌动的美好爱情毁灭而积郁的“初恋情结” ,作家称之为“雷击”效应 ,它化入笔下人物的血脉和心灵 ,并转移到男主人公的情爱历程之中 ;二是原想走仕途的人生追求遇挫而“只好纸上谈兵”的“致仕情结” ,这直接推动作家选择文学言说 ,实现“把自己想的变成别人做的给人去读去想”的愿望。两种情结的交渗纠缠 ,为小说的情感取向和理性思考打下了作家鲜明的个性印记 ,也使其社会历史小说的爱情描写别具风韵  相似文献   

7.
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说 ,文学是作家生命的体验和生存状态的展示。源于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所滋生的苦闷情绪 ,是作家创作的元初动因 ;作家创作的风格外象 ,是其生命精神的直观展现 ;“心斋”“坐忘”的静观方式 ,是对生命本体力量的探求  相似文献   

8.
从表现论的文学观念看,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作家精神个性的产物,反映了作家的经历、情感体验及无意识心理。主体生命对作品的渗透成为创作过程中共同的心理现象,作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与主体生命的渗透密切相关,因而了解主体创作动机以及主体生命的渗透情况,有助于把握作品本身的意旨。  相似文献   

9.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始终交织着内心的生命体验与外在创作观念的矛盾冲突。1926年前后,由于生命体验突破了创作观的束缚,使其在多个方面发生变化。他的诗不再拘泥于"健康"、"尊严"的原则,而是直面现代人痛苦、焦灼的内心世界;大自然不再是诗人的精神家园,而是反衬出生命的渺小甚至虚无;他的现实主义诗歌不再是肤浅的场景速写,而是渗透深切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亦舒是香港著名的言情小说家,然而,她笔下的科幻小说也毫不逊色,不仅情节曲折,想象奇特,而且能充分体现出女性作家特有的心理体验。相对于其同时代的言情小说家而言,身为言情小说家的亦舒,科幻小说更能显示她过人的才气。文章即从小说的叙事模式和女性心理体验两方面阐述亦舒科幻小说的创作特色与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1.
叙述了作者阅读翻译小说的几个有标志性的历程和其间作者的思考及其创作思想变化,说明了翻译小说对作者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带来的启示和深刻影响,展示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及艺术形态的发展轨迹,记叙了作者是如何完成由生活体验到生命体验的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提出的“发愤著书”说是中国文论史上极富影响的创作心理学命题。本文站在审美心理学视域, 从四个层面具体论述了缺失主体由“愤”而“著”这一诗性转换的必然与可能。  相似文献   

13.
体验是人的一种情感,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心理活动。它以经验内容为对象,是对经验的理性反思和人生价值的领悟与评判。人生有困厄,随之而有精神的或物质的缺失,进而产生对缺失的体验。作家巴尔扎克有两大缺失贯穿一生,首先是缺母爱,其次是缺金钱。这对他的创作发生了深远影响。巴尔扎克的缺失与普通人的缺失没有什么不同,难能可贵处在于,他超越了自身具体的缺失,感悟到普遍的社会的缺失。因此,进入作品的个人缺失性体验注入了社会的、时代的内容,作品中所表现的就不再是一己私情,而是具有了普遍意义的社会体验。   相似文献   

14.
通过论述格非小说的独特写作风格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关怀和对普通人的同情,解释了所谓的"当代经验"其实是一种双重经验它既是写作的经验,又是生活的经验;既是美学经验,又是存在经验.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文学中 ,池莉惯以“非女性化”写作而著称 ,但她的两篇近作《乌鸦之歌》、《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却显示着作者向“女性写作”的转变。文章从这两篇小说的女性叙述立场、女性成长的叙述话语和作品的审美风格等方面阐述女作家性别创作立场的位移  相似文献   

16.
个性化是基于写作主体独特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积淀,其在摄取生活素材时又有一种独特的习惯和视角;在摄取生活后,在心理内化的过程中,因其心理积淀具有"历史-文化"的一般约定性,对生活素材的序化时有一种文化泛化倾向;在将生活素材外化为文字时,由于写作主体与生俱来的创造性本质和自我提升的本能欲望,会运用写作的诸多技法,并调动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积淀,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化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小说创作必须要有契机的出现。最容易成功的小说契机,来源于写作者的亲身经历。除此之外,阅读特别是对大师作品的阅读也能唤醒创作者内心写作的冲动;强烈的情感再加上敏锐的洞察力,也能生发为小说契机。  相似文献   

18.
在写作行为涉及到的多方面因素中,写作主体的基本建构,包括观察感知、生活体验、学识水平、思想品位和审美修养等诸方面的因素,是写作产品成败得失的根本性、决定性因素.在这些基本素养建构的过程中,又都有各自的规律和方法需要写作主体认识和把握.此外,写作主体还要将这些基本素养整合、转化为较强的写作行为能力,并在写作成功多种可能的机缘和得力点中正确地寻找和发现自己.  相似文献   

19.
体验是随着消费者休闲消费的经验不断丰富而不断变化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体验如何变化以及休闲消费企业针对体验的动态过程的对策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利用流理论,从心理学角度探究休闲消费中的消费者体验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对心理学视角下的三个代表体验理论进行述评;其次,基于流体验理论提出休闲消费的流体验生命周期以及体验的总效用模型;最后,基于流体验生命周期从个人和休闲两个层面,提出提高消费者休闲消费倾向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