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抗战史剧在题材的选择与处理过程中,走了一条由文化主义的价值选择与诠释,进而上升到无产阶级政治认同的路线;新中国成立后,他选取了一条先有政治预设然后再下沉到文化内涵演绎的题材选择与处理路线。这样,在他史剧艺术探索中,历史、现实和艺术三者间的关系发生了的微妙的变化。在历史层面,形成了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翻案"式题材选择与处理;在历史与现实关系上,形成了以"敷粉"为特征的歌颂性隐喻化处理;在艺术本身层面,则凸显出郭沫若主体情感的突入与疏离之间的倏变色彩。  相似文献   

2.
法国生态社会主义者安德烈·高兹认为:当代无产阶级已经失去了作为社会主义革命主体的历史地位.他把"非工人的非阶级"和"新社会运动"看作社会革命的主体,主张将"新社会运动"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高兹忽视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体地位,过分强调"文化革命"等"主观力量",这使得他最后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乌托邦的困境.但是他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应该与新社会运动结成联盟的思想对于我们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宗白华艺术理论的形成与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有着莫大的关联,其美学思想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独树一帜。本文从宗白华的艺术理论与柏格森生命美学的关系出发,认为他接受了柏格森的生命创化理论,由此确立了他的人生观,并提出人生艺术化的看法。他运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来解释艺术的本质、创作和欣赏。后来他逐渐超越柏格森的思想,把它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生命宇宙观相融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生命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法国当代重要哲学家阿兰·巴丢对当代三大主流哲学(分析哲学、解释学、后结构主义)持质疑、批判的态度,他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关于单一性的哲学、事件哲学和现代新理性哲学".关于艺术与哲学关系的问题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他的专著<非美学手册>就是试图寻找艺术与哲学关系的"第四种"方式--一种"非美学"的新构想,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新的艺术真理观和艺术主体观.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传统女训的角度对伦理与生存选择问题做尝试性探讨,笔者认为传统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未必如某些研究所宣称的那么低下与卑微.传统对女性的规诫根源在人类生活世界中的社会分工与生存的需要,而不仅仅是意识形态所宣称的"男尊女卑"之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卡西尔一方面把艺术与人类全部文化活动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认为艺术是一种文化符号形式;另一方面,卡西尔又以艺术的形式为核心来逐层揭示艺术的本质与功能,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观.本文着重探讨他是如何以形式为核心来揭示艺术的特殊规律并走向形式的别具一格的形式美学观最.  相似文献   

7.
黄克剑 《东南学术》2006,1(6):115-123
费希特是德国古典哲学家中唯一没有形成自己的美学体系的人,他的散见于各类著述的论说美和艺术的片断文字须得借着解读他的思辨"自我"去领会,也须比勘于康德乃至谢林、黑格尔的美学艺术见地去把握.他的思辨知识学在德国古典哲学的总体格局中是不可或缺的,其美学或艺术思想虽未必可许以相应的地位,却毕竟表明了审美之反省相应于哲学运思之延续而不曾中辍.  相似文献   

8.
刘珂珂  张梅 《东岳论丛》2012,33(7):72-76
卡西尔将康德的图式概念和符号结合起来,认为包括语言、科学、宗教、艺术等在内的所有人类文化形式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用以解释世界的符号形式,我们面对的世界就是一种符号化的世界.卡西尔从符号角度揭示人与文化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了人——符号——文化三位一体的哲学思想,大大地深化了我们对人、文化及符号本身的认识,为我们的人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奠基人和创始人,冯友兰先生称"他是中国的第一个(从时间上说)哲学家.作为第一个哲学家,他的思想的影响,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中国文化的发展,无论是积极或消极,都是深远的"①.  相似文献   

10.
<正> 一、社会学的历史发展概况社会学这门学科是1836年由法国实证主义者孔德(1798-1857年)正式命名的.孔德的主要著作《实证哲学教程》一书共分六卷,前三卷他曾用社会物理学(Phrsics Sociale)一词,从第四卷便用社会学(Sociologie)这个词.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提出:"人类智力发展的根本规律是经过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他把"人类智力"发展规律应用于社会,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已进到实证阶段的社会.因而他把哲学改成社会学.他认为社会学应从观察到的事实归结出现象的规律.他  相似文献   

11.
李俊国 《江汉论坛》2005,5(10):118-122
中国现代审美文化批评,自它形成之初,一直受到西方近现代艺术哲学,特别是康德、叔本华,以及博克、布洛、克罗齐、谷鲁斯等审美经验主义和艺术形式主义美学理论的影响.但是,在现代中国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生成的审美文学批评,又受到中国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多重语义制约,逐渐形成"中国式"的文学审美论.文章认为,现代中国审美文学批评的学理特色在于文学审美的大众普适性,文学审美的超功利机制、文学审美的潜在社会功能.进而,在现代中国文化语境中,评析了审美救世在政治革命、思想启蒙这两种文化思潮之外的多种文化意义,并结合20世纪人类技术文明时代艺术"自为"的全球性文化语境,评析现代中国审美文学批评的功能悖论.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是欧洲哲学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于欧洲哲学乃至整个文化的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人们认为柏拉图是"人类思想的精神领袖",是"一切哲学文化的代言人".他是一个十分博学的人,其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他在文艺理论方面的研究也给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他的文艺思想集中地体现在他的<文艺对话集>中.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曾经指出:"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形式尽管那么抽象和唯心,他的思想发展却总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紧平行着,而后者按着他的本意只是前者的验证."在人类思想史上,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1页).问题在于,黑格尔哲学"历史感"的具体涵义是什么?为什么他能够充当人类思想史上这光荣的"第一个",亦即他的"历史感"形成的因素有哪些?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14.
拉图尔提出的"行动本体论"思想与其研究经历密切相关,受多方面理论背景的浸染。他从塞尔那里继承了很多的本体论思想,最为人所知的是"拟客体"和"转义"这两个概念。另一位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的"内在性"和"块茎",也被认为是拉图尔的"网络"这一重要概念的来源。另外,拉图尔认同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思想,这是行动本体论的经验形而上学进路。  相似文献   

15.
俞喆 《兰州学刊》2007,(8):18-19,17
许多学者将艺术与"游戏"相联系,以此来揭示出艺术的本质.康德认为艺术和游戏一样是非功利性的;席勒在此基础上阐发出一套游戏冲动理论,而斯宾塞和谷鲁斯则分别从生理和心理上对游戏与艺术所进行分析;与前人不同,伽达默尔从本体论角度入手分析游戏与艺术,他认为游戏的主体是游戏本身,将游戏自身的地位提升到游戏者之上,同时他还提出游戏的观赏者也是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亚于游戏者的地位.这一思路避免了将游戏与工作二分所导致的理论困境,并从前所未有的角度入手,挖掘出游戏概念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语境中的"意识形态",代表了哲学家们关于理论和实践、哲学和现实,哲学家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关系的见解,这种见解的基本特征就是"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并且"把某种经验的存在非批判地当作观念的现实真理性"."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概念,进行意识形态批判实际地构成马克思所说的解答"历史之谜"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形武加以批判性分析,贯穿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活动,他的意识形态概念并非"含混不清"的,他对意识形态的评论也不只是"顺便提到"的.  相似文献   

17.
曹玉涛 《中州学刊》2005,46(6):142-144
马克思的自由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逐步深化对"劳动"的分析和批判的过程.在其早期思想中,马克思认为只要扬弃了异化劳动,人类就能够达到自由的境地;在其晚期思想中,马克思进一步认为物质生产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真正的自由存在于自由时间内的科学和艺术活动之中.因此,马克思所谓的自由是指以扬弃异化劳动的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础、以人的能力发展为目的、在自由时间内的自主活动,主要是科学和艺术活动.  相似文献   

18.
"艺术终结论"反映了艺术自现代化以来最大的悖论:一方面是艺术的泛滥,另一方面是人类极度缺乏艺术,艺术成为无力表达人类审美需要和实现审美交流的"孤岛"和"特区",艺术成为当代社会中最大的问题之一,从美学、艺术学和文化学视野提出"审美现代性"仅仅是现代性矛盾的"想象性解决".对此,可从审美人类学角度重新定义"艺术",提出"人工制品"概念,重新思考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突出艺术与人类社会的整体价值、艺术与整体生活方式相联系的性质,恢复艺术实现审美交流和满足审美需要的中介功能.  相似文献   

19.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出版以后,尤其是1930年以后,他的文风和语言表达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思索重点也有了一定变化.本文认为海德格尔后期的哲学思想(以1930年为界)与前期相比并没有发生剧烈的"转向",准确地说是对前期思想的拓展与升华,"此在"、"存在"、"存在者"始终是海德格尔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存在"与"存在者"的差异问题也始终是海德格尔坚持的哲学的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20.
科学力量越是强大的时代,越需要对科学进行反思.后现代主义人文学者就是反思科学的一支主要力量.本文探讨了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英美代表罗蒂对科学主义的批判,以及他对哲学文化的重新建构.罗蒂是在认识论批判中展开科学主义批判的.他从科学方法上、从科学与实在的密切关系上,消解科学在现代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并在后哲学文化中对科学重新定位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一起共同编织时代的信念之网,在这一点上科学并没有什么优越之处.罗蒂提出的"后哲学文化"在此意义上还不如说是后科学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