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汉字象形性的书法审美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是书法艺术的载体.书法这座艺术宝殿是在汉字书写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但汉字与书法又有着本质的差别。汉字是交际工具,是符号性的东西,是物质的;书法是艺术,是供观赏的,是精神的。汉字是象形的,它具有表音文字所不具备的独特的形态美,从而奠定了书法家对汉字的种种美进行卓越创造的坚实基础。汉字的发展经由了象形走向不象形,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从象形走向更高层次的艺术象形。汉字结构的象形发展为书法中的艺术象形,是汉字的象形在书法艺术中的升华,这种升华和汉字的象形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书法艺术作为个体的创造,它是书者个性情志与精神的体现。书者的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的融入,使书法艺术成为一种富于个性精神的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2.
中国书法所以能成为艺术,过去有个传统的说法,是“书画同源”,即文字起源于象形。但象形并非中国所独有,更重要的本质因素,是中国文字的结构和书写所用的工具。任何艺术,都起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模拟”,书法艺术也不例外。不过书法所表现的对象是文字和词句,没有绘画那样具体。因此它用以表现对象的规矩和法则也比较抽象。古语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园”,而用笔、结构和章法,是中国书法艺术规矩的主要  相似文献   

3.
书与画虽为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艺术精神、笔法、墨法、章法、用具用料方面都有极其相似之处。从功用上看,书盛于画;从起源上看,两者又难分彼此。原始之书最先以图画形式出现,“六书”中第一是象形,象形字是图画。在书画发展进程中,绘画吸收了书法的许多长处,而书法结字章法中也有画意。文人画兴起后,书法用笔在绘画中得以体现,尤其是在明清绘画中。此外,书法题款的涌出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联系,绘画因此增添了更多的文人气息。  相似文献   

4.
以象形为起点的汉字的独特性是书法艺术产生的基础.但书法的艺术形象并不以模拟客体形象为依托.经过长期发展,汉字早已远离其原型,不再具有自然物象的意味,而演变为高度抽象的文字符号了.  相似文献   

5.
卫恒的书法美学从字的象形角度论述了“睹物象以致思”的命题,涉及书法创作与自然的关系、书法创作体验的玄奥性以及书法创作的“伫思”等问题。离开自然,人类无以创造。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空间,而且还给人类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创造源泉和创造灵感。卫恒关于书法(文字)创造的认识实际上是对人的生命体验和审美体验的认识,其中贯注着天人合一的创造哲思。这是富有启发意义的美学思想,对魏晋南北朝及以后的书法、绘画美学乃至文学理论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书法作为汉文化中的一门独特艺术表现形式 ,与汉文化所处的地域环境关系密切。处于农耕文明的地域环境对书法艺术的载体———文字的象形性影响甚大。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 ,正在于它集中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地域文化。书法用笔以“中庸”为基本原则 ;书法以“中和”为最高理想 ;书法品评必须以人品为基础。  相似文献   

7.
蔡邕的书法美学思想,不仅是丰富的深刻的,而且是系统的。如果说他的“书者,散也”的思想,是最早揭示了书法艺术的抒情表现特质和艺术创造主体的心态问题,那么,对书法艺术结构造型“势”及艺术“线条”、“力”的审美表现价值的发现,则使书法艺术超越了“以类象形”再现模拟的思想局限,而走上了概括、抽象、自由创造的道路,这在书法美学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山、奠基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汉字书法,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对象,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研究和讨论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汉字书法艺术的历史根源、审美特征、审美创造和审美鉴赏等。汉字书法不仅是中华民族在当今世界上罕有的,更是借助汉字的书写以表达书者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意识等。这里笔者仅对汉字书法的形美与神美的心理因素谈一点浅见,愿与同行共勉。影响久远的是“象形”说(或称“观物取象”说),这种说法认为书法起源于摹仿自然事物的具体形状,书法美的根源是“象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唐代李阳冰认为…  相似文献   

9.
形象性,是一切艺术的共同特征。书法作为艺术,当然也具有形象性。形象的塑造有具象、意象、抽象之分。书法不是具象的,它不象具象艺术那样细腻地描摹或再现具体事物的整体形象,但在审美欣赏上又有着类似具象艺术所具有的直观性。书法是抽象的,它是从客观世界中抽取相对独立的形式、关系和形式规律,运用抽象的线条来为塑造艺术形象服务的,因而在艺术形式和创作方法上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它又不象抽象艺术那样弃绝事物形象和生活内容,作纯抽象的线条挥洒,不象抽象艺术那样令人迷惘费解。抽象艺术是一个特称名词,指特定的绘  相似文献   

10.
论抽象思维的创新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抽象思维是在经验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思维方式,它的超越性和非确定性反映了它的创新特质。逻辑抽象思维是用抽象思维方法建构起来的思维形式,它的目的性、规范性、集中性、有序性,以及辩证逻辑思维的对立面的互补性、整体综合性都反映了创新的基本性质。创造性直觉是理性抽象与感性形象的统一,在创造性直觉中,抽象思维表现为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积极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1.
标志设计中的表现手法有文字、具象和抽象图形的运用,以及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其中书法艺术的运用不仅将为标志设计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意源泉,而且独具风格,有良好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本文从书法艺术的形体、风格、审美意识等角度进行阐述,让书法艺术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内涵在标志设计中表现出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日本书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中国法书的传入和影响,可以分为早期和以后的三个时期加以说明.早期始于文字和汉文化的传入.第一期(初期)平安时代到奈良时代(710- 1185),在这一时期,日本开始主动、大规模且长期推行吸收大陆文化,即史称为遣唐使的活动.晚唐以后,全面追随和模仿的倾向走弱,受此影响,与"唐样"即中国风格书法继续大行其道的同时,所谓"和样"即日本风格的书法也开始出现、确立,书法的变迁从一个方面展示,日本的民族文化萌出新芽.从载体来看,书法和书法交流仅属于少数社会上层即贵族阶级.第二时期(中期)镰仓时代到江户时代(1185- 1868),这一时期,宋代书法向唐朝书体挑战的风潮影响到日本,到江户时代,"唐样"与"和样"终成两分天下的局面.第三时期(后期),明治维新以后(1868-),第三时期为期很短,但是冲击力极大.中国众多书法家的法帖流入日本,不仅使得日本书法界异彩纷呈,也深刻推动了书法理论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书法开始走向一般民众.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书法艺术与文学趣味之间的关系为着眼点,以中国书法史为经略,展示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趣味对同期的书法艺术风格的影响,并以魏晋风度、盛唐气象为个案,着重剖析二者之间的相互浸濡与融汇。  相似文献   

14.
书画鉴定,其目的在于辨真伪、明是非。个人风格是指书画家在艺术上独特个性的发挥,其表现形式与众不同,独树一帜。书画家由于思想、性格、审美情趣、习惯及使用工具、方法等不同,书画作品的面目风情也就各异。个人风格比时代风格更具体,中国古代画论无不以个人风格的不同作为品评书画的依据。书画作品的个人风格,是书画鉴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王学仲先生将古典文学与诗歌,用书法写入山水画中,他将诗的可读性、书法的抽象性、绘画的具象性有机融合,建构在统一的审美基调中。王学仲先生以其对书法的深厚理解构造画面形式,将山水放在古典文学的语境中思考,将“诗”与“画”互相渗透,使画面体现出浓厚的诗歌韵味和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6.
秦理斌具有扎实、深厚的书法基本功,在长期的书写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端庄中寓奇崛、雄健中见灵秀,拙朴而又巧妙,厚重、质实而又与飘逸、洒脱的个人风格。其深入传统、注重性情的自然表现、不唯新是求的创作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7.
书法艺术形式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它精神情感的象征性表现方式。在中国古代书法审美论中 ,有两大基本体系 ,一是自然物象说 ,一是人格象征论。本文试图从形而下书法的点画技法到形而上书法的风格品位及书品与人品的内在联系上 ,探讨人格象征意识在书法艺术精神构成中的意义 ,同时对人格化书法的情感内容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文献资料和传世实物的考察,考证了悬壁书法的滥殇及其在明清建筑中的装饰作用和方式,指出悬壁书法是在明代永乐迁都之后,随着建筑风格的改变产生的一种新的书法式样,突出了书法的装饰功能,要求书法作品与环境融为一体,达到装饰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蒲殿俊是保路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精湛的书法艺术一直为其政治声名所掩.蒲殿俊的书法艺术以赵孟、董其昌为基,融入北碑刚劲的笔姿,加之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流美劲健、朴拙雅致的书法风格,在民国时期的书法家群体中独树一帜,影响深广.对于蒲殿俊书法艺术的研究是近年来的事情,他对于我们全面认识蒲殿俊这一历史人物以及全面研究民国时期的书法艺术与四川地域性书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研究蒲殿俊的书法艺术,对于我们全面认识赵孟起到了积极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是二十世纪的书法大家。他终生用笔不辍,博采众长,自成一体——毛体,其书法既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伟大人格的展示。其书风因时而变,而总体特色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