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的再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 ,史学界忽视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时 ,制定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 ,极个别学者虽然引起了注意 ,但错误地把它混同于当时制定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草案》 ,我们认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 ,1 931年 2月前 ,由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远东局共同起草 ,由于苏维埃政权当时还局限于中国的局部地区 ,故未提交“一苏大”讨论  相似文献   

2.
共产国际认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及其国民党来领导,苏维埃政权只有在中国革命向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之时才可以建立。共产国际认为蒋、汪叛变促进了中国革命向苏维埃阶段发展,但依然希望国民党左派复兴中国革命而暂缓推行苏维埃运动。在复兴国民党的计划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共产国际最终提出在中国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  相似文献   

3.
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应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进行了探讨和指导.在大革命高潮和大革命紧急时期的1926、1927年两年中,却出现了几番有关政权性质解释的反复,从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权的肯定,到过渡政权的认定,再到建立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的指示.这种反复,既折射出当时背景之下复杂的国际关系以及党内的斗争,也反映出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4.
《老友》2005,(7)
老百姓第一次有了选举权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全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在苏维埃政权之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1931年12月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全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细则》、《苏维埃地方政府暂行组织  相似文献   

5.
党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执政实践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建立的第一个全国性政权。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时期的执政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和管理国家的伟大尝试。逐步学会了管理国家的艺术,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学术界对中共这一时期的执政研究主要涉及民主政治建设、经济文化建设、苏维埃政权的党政关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老友》2005,(2)
周恩来离沪进"瑞京"18年前,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举行的"开国大典"仁,周恩来被选为苏维埃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的委员。与时,他正在从上海赴江西中央苏区的路途中。在中共六大上,共产国际总书记布哈林认为,中国的红军只能分散存在。并提出调毛泽东、朱德到莫斯科去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于1929年2月9日,替中共中央起草了"二月来信"。该信根据共产国际的  相似文献   

7.
<正> 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行政组织法的制定,是中国共产党为领导革命而进行的一项意义十分重大的工作.当时我党对根据地苏维埃政权建设十分重视.1927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开始提出建立苏维埃政权问题.1928年3月10日中央就关于没收土地和建立苏维埃政权问题发出了第37号通告.具体规定了各级苏维埃政权组织的方法.尔后各地随之制定了地方苏维埃组织法.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公布后,依据  相似文献   

8.
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过程中,曾一度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在政权模式、土地政策和党内斗争方面,共产国际套用苏俄经验,使得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屡屡陷入困境,最终无法立足苏区。  相似文献   

9.
国共合作实现后,中共即须面对如何与国民党政权相处,即参加政府问题。在这一问题上,中共、共产国际(苏联)、美国、国民党等四方因不同的考量而展开多方博弈。中共从扩大政治影响,促进自身发展,维系国共合作的角度讲有参加政府的需求;共产国际(苏联)为使国民党减轻对国共合作的疑虑而不愿中共参加政府;美国政府坚定支持国民党政权,对中共参加政府影响甚微;国民党则坚持一党训政体制,不愿对中共开放政权。中共未能参加政府是其抗战初期实力使然,虽有利于保持中共思想组织的独立,但却使国共合作缺乏持久性与稳定性。国民党虽然保持了其对政权的垄断,但仍然无法阻拦中共对其一党训政体制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苏维埃政权具有鲜明的乡村政权特征,是中共以土地革命为中心,颠覆传统乡村社会秩序,推进乡村革命的初步尝试。苏维埃模式是土地革命开始以后,共产国际植入中国社会的结果,也是当时中共的唯一选择。这一模式在与乡村社会的结合中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之境况。由于紧张的战争环境,苏维埃基层政权建设存在的官僚主义、事务主义、贪污腐败等问题并未彻底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效率,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中共乡村政权建设的实践已初步显示出苏维埃模式的可行性和适应性,为中共政权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苏俄、共产国际最初选择在华政治盟友时,曾经选择与吴佩孚合作。随着中国政局的变化,又倾向于促成孙中山和吴佩孚联合组成中国政府。而"二·七"惨案后,苏俄、共产国际彻底结束了联吴及促进孙吴联盟的政策,最终选择孙中山为革命伙伴。新公布的相关史料说明,苏俄、共产国际上述政策是苏俄寻找在华政治盟友的过程中,试图将其外交目标与推进中国革命联系起来,与孙中山的联合则是这种努力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建国初期 ,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 ,国际环境对毛泽东放弃这一理论有着重大影响。首先 ,面对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的政治格局 ,中国共产党“一边倒”外交政策的提出 ,使毛泽东重新审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其次 ,苏联方面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和行为 ,使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成为可能。再次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更坚定了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从现在起就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决心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上,党领导下兴起的"红色戏剧"是一个重要的戏剧现象.它经历了苏区红色戏剧、抗日战争时期红色戏剧和新中国红色戏剧三个阶段,对我国戏剧艺术发展、对革命斗争乃至对党内政治斗争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苏俄及共产国际对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俄和共产国际从其东方战略出发 ,积极在中国寻求盟友 ,最后决定面向孙中山。孙中山则由于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和寻求列强支持的失败 ,转而寻求苏俄的支持。这样 ,苏俄、共产国际与孙中山从各自不同的利益出发 ,相互接近。苏俄、共产国际对孙中山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促使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并且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同时调整了革命方略 ,即是从注重军事工作转而注重政治工作 ,特别是宣传工作。不过 ,苏俄及共产国际对孙中山的影响还是有限的。国民党改组后孙中山的言论表明 ,孙中山的革命理念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真正意义上的执政实践应是从苏区时期开始的。尽管当时中国共产党还不是执政党,但已经在中央根据地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并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中央、省、县三级苏维埃政权机构,且在民主法制、管理社会、发展经济和党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执政探索与实践,积累了许多治国安邦的宝贵经验,为建国后的全面执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应用、发展、创新的过程。在苏共兴衰的整个历史过程中,从十月革命到共产国际,从苏共二十大到中苏论战,从斯大林模式到苏联解体,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不仅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拟就苏共因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进行历史探讨,旨在从外部环境的视角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彻底摧毁国民党旧法体系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苏联的经验和做法,开展了一些急需的科技立法活动.这些立法活动适应了当时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对于打破敌人的严密封锁、壮大革命的力量,产生了积极的法律与社会效应,并为新中国科技法制建设奠定了可资利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共产国际在中国现代历史上是一个重要角色,其政治行为及政治态度对中国各方政治力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共产国际在西安事变中的态度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本文提出了关于西安事变的真相及共产国际对事变影响的新观点.本文进一步论证了"中共是独立地而非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作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决策"这一论题.本文认为事变中国民党中蒋介石派从共产国际处的获益良多;而张学良则是在对共产国际的巨大失望中为中华民族,同时也是为苏联的民族利益做出了巨大牺牲.  相似文献   

19.
共产国际解散对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突发政治事件。国民党借共产国际解散的机会,趁势从政治、舆论、军事等方面发动对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攻势。面对危机,中国共产党应对的策略是:统一思想,加强内部整合;组织舆论反击;进行积极的军事防御。通过这些措施,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化解了由突发政治事件引发的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