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泛义动词“见”字有独用、前附和后缀指称具体动词的三种用法。二、主动句、被动句中的“见V”是“见”字泛义前附的同一种用法,“见”字本无表被动的作用,是句子事理制约区分主动、被动的。三、被动句中的“所”字结构是独立的整体,“所”字没有表被动的功用。被动句仅用一个助动词表被动。四、之=所,所见=所,之所=所,所见=之所,诸释皆误。五、没有“为A见V”格式的被动句。  相似文献   

2.
我在《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1期《论“打、作、为”的泛义动词性质及使用特点》一文中已言,泛义“为”字作谓语时有三种用法:单用、前附或后缀于表义准确的具体动作的动词。这当然就是它的基本语法形式。本文以此为基础而论述“为”字泛义的更复杂的用法问题。  相似文献   

3.
《诗经·豳风·七月》“三之日于耜”“一之日于貉”“昼尔于茅”等诗句中“于”字,古今有“於”“往”“为”“取”“在”“动词词头”等多种解释。结合诗义、诗境分析“于”字的意义和用法等,我们认为“于”是动词,训为“往”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运用单点描写、共时比较及历时溯源的方法,分析淮北方言中介词“拜”的用法、特点及来源。其用法:一是通过“拜十名”后动词的复杂结构关系表示处置,二是通过“拜+名”的特殊结构表示埋怨、责怪和无可奈何,三是通过“拜+名+动/形的”结构表示描写。其特点:“拜”字结构后的动词主要为动作动词,整个句式表示人或物对另外的人或物施加影响或处置而产生了某种动态化的结果,“拜”字句的处置用法和它表使令意义的用法关系密切,“拜”字结构后的动词可以是一个光杆动词等等。其来源是:从句式平行和读音的相似上看,淮北话中的介词“拜”和普通话中的介词“把”是历史同源词,“拜”应该是“把”的读音变异或变体。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后带形容词和后带动词否定式的“个”字结构的详细分析,揭示了“个”在两个不同句式中的不同用法:一是量词用法;二是助词用法。并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了“个”由量词用法扩展到助词用法的过程与原因。  相似文献   

6.
安仁话中的“得”字可以作动词、介词、助(动)词。安仁话的“得”字双宾语、兼语句以及被动句都很有特点,与普通话对应用法有差异。安仁话“得”字用法为双向动词提供了方言例证,也进一步验证了给予动词的虚化轨迹。  相似文献   

7.
古代汉语中,在词法方面,特殊代词“所”字的通常用法普遍认为是位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面。其实这只是用法之一,未能包括“所”字作为辅助性代词的通常用法。“所”字作为辅助性代词的另一种通常用法是:插在主谓结构之间,变主谓结构为偏正结构,变主谓关系为偏正关系,并指代动作行为的对象。在句法方面,还有一种未曾提到的语法现象,即古代汉语的“与动”用法。“与动”用法形式上不出现“与”字,而在意念上却含有“与……”的意义,这种用法的动词应译为“与……怎么样”。  相似文献   

8.
“是”的用法与“是”的词性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的词性不同,用法也不同。那么“是”字到底有那些词性呢?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北方论丛》一九七九年第三期“关于 ‘是’的词性”一文中已经谈过了。下面就根据这篇文章所谈的按照“是”字的意义、语法特点不同,它可分属于动词、副词、连词、形容词等的看法,分述其用法如下: 1、动词“是”的用法  相似文献   

9.
在韩国语中四字成语的用法受韩国语固有语法制约,具体表现为四字成语的用法在韩国语中不受其内部结构的影响,只相当于一个单词.且绝大多数四字成语在韩国语中的词性是名词,其中一部分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名词词性,还可与动词、形容词后缀“一(斟)(斟)”结合,派生成动词或形容词.还有一部分完全失去了独立作为单词的资格,只能作为“潜在语”,出现在被派生后的动词或者形容词表意的部分,这部分四字成语被韩国语固有语法完全同化.  相似文献   

10.
“有”字具有多种词性和意义,它不仅可以做动词,还能做代词、助词。“有”字除有动词的一般特征外,还有着自己的独特用法和特征,它语法功能特殊,在形成现代汉语的某些基本句型方面起了较大作用,值得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之”字是《孟子》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它词性多样 ,用法灵活复杂。其用法几乎包含了其他经典中的所有用法 ,而且它书中没有的用法《孟子》中也有使用。弄清“之”字的用法和作用 ,对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法特点、修辞手法均具有重要作用。《孟子》中“之”字用法有五 :动词用法 ;代词用法 ;助词用法 ;兼词用法 ;连词用法。  相似文献   

12.
重庆话的“倒”字用法多而杂 ,能充当动词、副词、助词、介词等等。其形态丰富多彩 ,有时同样一句话 ,没有一定语境就会产生歧义。如 :“把小树放倒”就可以是“砍倒” ,也可以是“放下”。故“倒”字用法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文言里,“之”字出现频率高,用法十分复杂。如果不确切掌握“之”的含义和用法,就会给我们阅读古代作品造成一定的障碍。 “之”字既可作实词,也可以作虚词。作为实词,它的用法有两种,即动词和代词;作为虚词,它的主要用法是助词。  相似文献   

14.
《论语》“之”字用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之”字是古代汉语中应用频率最高的单词之一,恐怕只有现代汉语的“的”字能与之媲美。它的用法早在《尔雅》一书中就有明确阐述,如“之,往也”;“之子者,是子也”;“之,间也”。“之”字训“往”是动词之用;“是子”就是“这个人”或“那个人”,是代词之用;“之”训“间”是助词之用。为什么同一个字有动词、代词、助词等不同词性和用法呢?这就是许慎《说文序》所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情形,是同音假借。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让”字存在共时平面的多种意义,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现有文献主要认为在现代汉语中“让”字有动词和介词两种用法。这种传统语法研究视角使得学界对“让”字在语言实际使用中的功能考察缺乏一定的解释力。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加的夫语法模式为理论指导,系统探析“让”的意义及句法功能。研究结果表明,现代汉语“让”字有动词、介词和“让”成分三种功能。作为动词,“让”说明小句的谓体,并体现过程意义;其中表致使义的“让”也应为动词而非介词。作为介词,“让”的功能是引出过程的施动者;在句法上,“让”与其后的名词词组组成介词词组一起说明小句的补语而非状语。作为“让”成分,“让”字为一种语气结构标记,没有经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庄子》里“能”字动词用法拾零 现代汉语里,“能”属能愿动词,或称助动词。它经常放在动词,形容词之前,表示“能够”、“可以”等意思。这种用法,在《庄子》里也是常见的。例如: [1]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幸能正生,以正众生。  相似文献   

17.
在“问/对+NP1+Vt+NP2”结构中,介词“问”只能接“人”宾语、“取人类”动词;“对”则可接各种宾语、不接“取人类”动词。二者用法相同之处源于上古它们同处一个固定的“问对结构”中、语法化过程相似;不同之处源于二者起点词的语义、虚化后语义滞留程度和使用频度范围等不同。  相似文献   

18.
宁乡话里的“起”字有多种用法,“起”字可以作语素,主要有4种语素义,可以作动词,有7种种义位,可以作量词,有2种义位,还可以作助词,有9种分布。  相似文献   

19.
<正> 动词后附助词“着”(“V着”)。是现代汉语重要的语法现象。“着”的使用,与它所附着的动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通过考察动词的意义和类型来研究“着”字,自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同时,“着”字的运用也受着句子构成符要素的影响。“着”字所体现的语法意义,是整个句子内在的语法关系的反映。因而,研究句子中与“V着”相关的成分,同样有助于对“着”字的认识。本文试考察“V着”前的修饰成分。出现在“V着”前的修饰成分,是比较复杂的,有些直接修饰限定“V着”,有些  相似文献   

20.
“拿”字的异体字“拏”虽在《说文解字》中就已有注解, 但“拿”字出现较晚。近代汉语时期, “拿”字的使用渐趋普遍。本文通过对近代汉语文献语料“拿”字句的调查, 归纳出其用法主要有动词、介词、构词语素三种, 并对“拿”由动词到介词和由动词到构词语素的演变机制及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