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8 毫秒
1.
“有”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词,古今常用作动词.它有别于一般的动词,虽属动词类,却并不表示什么动作,只是表示“存在”一类的意思.关于这种语法现象,许多语法书已大量论及,说得很详尽了.然而“有”字除了用作动词外,还能用作其它词性.正因为如此,“有”字用在句首,其用法因句而异.如果不仔细加以区别,是非常容易混淆的.  相似文献   

2.
在韩国语中四字成语的用法受韩国语固有语法制约,具体表现为四字成语的用法在韩国语中不受其内部结构的影响,只相当于一个单词.且绝大多数四字成语在韩国语中的词性是名词,其中一部分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名词词性,还可与动词、形容词后缀“一(斟)(斟)”结合,派生成动词或形容词.还有一部分完全失去了独立作为单词的资格,只能作为“潜在语”,出现在被派生后的动词或者形容词表意的部分,这部分四字成语被韩国语固有语法完全同化.  相似文献   

3.
《论语》“之”字用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之”字是古代汉语中应用频率最高的单词之一,恐怕只有现代汉语的“的”字能与之媲美。它的用法早在《尔雅》一书中就有明确阐述,如“之,往也”;“之子者,是子也”;“之,间也”。“之”字训“往”是动词之用;“是子”就是“这个人”或“那个人”,是代词之用;“之”训“间”是助词之用。为什么同一个字有动词、代词、助词等不同词性和用法呢?这就是许慎《说文序》所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情形,是同音假借。  相似文献   

4.
古代汉语中,在词法方面,特殊代词“所”字的通常用法普遍认为是位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面。其实这只是用法之一,未能包括“所”字作为辅助性代词的通常用法。“所”字作为辅助性代词的另一种通常用法是:插在主谓结构之间,变主谓结构为偏正结构,变主谓关系为偏正关系,并指代动作行为的对象。在句法方面,还有一种未曾提到的语法现象,即古代汉语的“与动”用法。“与动”用法形式上不出现“与”字,而在意念上却含有“与……”的意义,这种用法的动词应译为“与……怎么样”。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的“给”字,在用法上有了一些变化,词性也在逐渐的转变着,除保存原来的词性外,还产生一种新的词性,这里就我所搜集到的这方面的材料,对它的词性和用法作初步的探讨,并提出自己的粗浅的看法,希望专家们指教和同志们批评。“给”原来是作及物动词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依然保存,下面就是“给”在句子中用作“动词”的例子:  相似文献   

6.
“之”字是《孟子》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它词性多样 ,用法灵活复杂。其用法几乎包含了其他经典中的所有用法 ,而且它书中没有的用法《孟子》中也有使用。弄清“之”字的用法和作用 ,对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法特点、修辞手法均具有重要作用。《孟子》中“之”字用法有五 :动词用法 ;代词用法 ;助词用法 ;兼词用法 ;连词用法。  相似文献   

7.
“有”字具有多种词性和意义,它不仅可以做动词,还能做代词、助词。“有”字除有动词的一般特征外,还有着自己的独特用法和特征,它语法功能特殊,在形成现代汉语的某些基本句型方面起了较大作用,值得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1 前言1.1 朱德熙先生《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一文①,提出关于动词“向”的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对由动词性成分组成的“的”字结构以及由此类“的”字结构组成的判断句进行了新的分析。朱先生关于动词“向”的理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所谓“向”,就是指动词性成分和名词性成分发生的联系。根据“向”的数目的多少,动词可以分成单向动词、双向动词和三向动词三类。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汉语中,“以”字是一个多性词。无论就词性的复杂而言,还是就使用的灵活性来说,“以”字都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词。“以”字的实词用法是用作动词和名词。“以”字主要作虚词用,即用作介词和连词,相对来讲,用得比较广泛而又复杂的应是介词。而且作为虚词“以”  相似文献   

10.
《诗经》里“之”字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在三百零五首诗歌里,共出现了一千零三十九次。一个“之”字在一本诗歌集子里出现这样多次,这在古今任何诗歌集子里都是罕见的。《诗经》里的“之”字不仅使用得多,而且用法相当复杂。从词性上看“之”字可以作代词、助词、动词和介词;从句法功能上看,它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兼语,并能同其他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组合成介词结构在句子里充当状语等。  相似文献   

11.
“一”是古代汉语中应用广泛,语义繁复的词儿,它既可作实词,又可作虚词,在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语言环境中,它的词性有所不同。具体说来,它除了作数词、动词、名词、形容词等实词外,还可以作副词、语气助词等虚词。随着词性的不同,它的意义也就随之不同;即使是同一词性,由于语言环境的变化,它的词汇意义也随之改变。对于“一”的讨论,自清以来,专家学者们的专著,已论述得不少了。不过,他们对“一”的虚词用法谈得较多,而对“一”的实词用法却讨论得很少。本文旨在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一”的虚词用法和实词用法一并讨论,以求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2.
<正> 二、“妖”字结桷“所”字常常附着在动词或动宾词组前面,构成名词性词组,充当句子成分。这个词组,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等。“所”字具有代词性,但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因此它仍然是虚词。它可以称代受动词支配的人或事物,也可以称代与动词行为有关的原因、方法、条件等。1、“所”动(宾)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后带形容词和后带动词否定式的“个”字结构的详细分析,揭示了“个”在两个不同句式中的不同用法:一是量词用法;二是助词用法。并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了“个”由量词用法扩展到助词用法的过程与原因。  相似文献   

14.
“很”作为副词,其语法作用是经常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高,有时也用在助动词、心理活动动词以及动词性词组之前,表示程度高、多量或强调语气。(注①) 但是,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很”的用法还要复杂得多。比如:“很”修饰动词及动词性词组有哪些类型?“很”在不同的结构类型中表示什么样的语法意义?“很”除了一般的语法作用之外有无特殊的表意功能?总而言之,我们对副词“很”的用法有必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所·动”结构的省略与扩展形式孙钢玉“所”字加在动词前,或先加在介词前然后再一起加在动词前,构成的“所·动”型和“所·介·动”型两种名词性结构(即通常所谓“所字结构”),是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惯用格式。本文拟专就“所·动”结构的省略形式与扩展形式谈...  相似文献   

16.
从《助字辨略》起,200多年来学者们普遍认为动词后附“取”字是词法问题,因而定论成动态助词。本文揭示“取”字独用、前附动词的相关用法,与后附用法归纳为同一机制,都是词义范畴的特殊类型,从而认为“取”是一个典型的泛义动词  相似文献   

17.
安仁话中的“得”字可以作动词、介词、助(动)词。安仁话的“得”字双宾语、兼语句以及被动句都很有特点,与普通话对应用法有差异。安仁话“得”字用法为双向动词提供了方言例证,也进一步验证了给予动词的虚化轨迹。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里,“是”字的运用,极为广泛。可是有两个问题始终悬而未决。即“是”的词性问题和“是字句”的语法分析问题,这两个问题相互关联,而“是”字的词性问题是关键。围绕着“是”的词性问题,语法学界历来流行三种观点,或认为是动词,或认为是系词,或认为是两个词(动词和副词)。这三种观点都不正确。我认为出现在各种情况下的“是”都是一个词——副词。本文试图就此做些探讨,就正于专家和广大读  相似文献   

19.
1.夫设情有宅,置言有位,宅情日章,位言日句本条有两个“宅”字、两个“位”字,词性不同,表意亦有差别。前一“宅”字和“位”字,皆作名词,且是指处所的名词,表明情志。语辞所应安放的位置。后一“宅”字和“位”字,均充任动词,是寄寓、安置的意思;“宅情”、“位言”组成动宾结构之后又名物化了,也指寓情之处、置言之所,乍看与前面二字似无甚差殊。但是,后面的“宅”、“位”二字,自身仍属动词,是确实无疑的c弄清词性,训字析句自会更显明晰。2.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旬无法也;旬之清英,字不妄也本条的6个自然…  相似文献   

20.
清人刘淇、王引之,今人王力、吕叔湘等对“则”字在古汉语中的作用、词性作了较详细的论述。但是他们对“则”字的某些特殊用法似乎尚未论及。本文试以《吕氏春秋》中有关句子为例,对“则”字用法的某些规律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