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汉皇朝是我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初创时期,人际称谓"臣"的社会内涵经历了由非等级称谓向等级称谓逐渐演化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臣"在用法上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君臣称谓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宗法制的社会结构与泛化的权威崇拜恰是造成此现象的社会根源与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2.
"老师"称谓源流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宋以前儒家文献中的"老师"一词与"大儒"、"宿儒"对应,泛指硕学大儒,与现代汉语里的"老师"相比,在语法上还有一个重大区别,即"老师大儒"的"老"字有实意,而现代汉语中"老师"的"老"字只是一个词头.唐宋时期宗教用语中的"老师"一词,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多用来指称传教者,而不用于世俗的教育者.明代嘉靖之后,受科举制度的影响,"老师"一词演变为门生对座师的尊称并逐步成为一般弟子对先生的尊称.进入20世纪,伴随着新式学堂的大量出现和科举制度的废止,"老师"的称谓最终脱去与科举制的关联.而"老师"真正用作对一般教育者的尊称,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系统中,有时对同一辈分的亲属关系却用不同的称谓方式,如:称呼妻子的哥哥为"大兄哥",称呼妻子的弟弟就是"小舅子";称呼比自己年长的同辈为"哥哥",称呼比自己年幼的同辈就是"兄弟"等。也就是说,在称谓中尽量避免使用"弟弟"等表示比自己年幼的称谓词,而采用其他的称谓方式。作者对这些称谓词的历时变化进行了考察,发现这一现象的存在与我国传统文化中"从尊称谓"的习俗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有着时代烙印的各类称谓可以说繁若星辰。其中词尾为“下”的一组称谓名词,如“足下”、“阁下”、“陛下”等,既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中谦逊的一面,又蕴含着产生它们的特定历史文化内涵,并且还起到了“因卑达尊”的交流沟通功能。就上述这组称谓术语的起源、本义、指代含义以及各个称谓的演化轨迹等,通过征引史料分别进行分析与考证,可有助于认识它们的历史渊源及其文化含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社会语言学相关称谓语的理论研究,从"同志"称谓的产生、发展、盛行、衰退和变异入手,挖掘"同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文化内涵,能真实折射所在时期的政治背景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人们思想、价值观念,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称谓系统普遍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调查数据表明“小姐”称谓由于地区、行业、社会地位和交际场合的不同形成了认知和使用的差异。在女性地位越高的地区,“小姐”称谓的泛尊称认同度就越高。娱乐场合是“小姐”称谓接受率最高的场合。“小姐”称谓在大多数省会城市具有正面意义。“小姐”作为“从事色情行业的女子”通常只用背称。而当面打招呼时,“小姐”也还属于泛尊称。一些地方的女性不太习惯称呼或被称为“小姐”的主要原因是害怕别人误会或者当地有自己独特的称呼年轻女性的方式。然而,语言的发展具有政治、经济强势的地域或城市的主导作用。“小姐”称谓的认可和使用还在不断发展申。  相似文献   

7.
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在的政治思想丰富完整而且影响深远,其独特的政治观念自成体系,并为许多时期统治者所接受.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它的"与世迁移,应物变化"值得探索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说秦汉“婴儿”称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汉时期文献所见"婴儿"称谓,涵义有所不同。或指"初生"儿,与今义接近。或指幼儿,与"大人"对应,义近今人所谓少年儿童。或说"女曰婴,男曰儿",自有性别区分。当时"婴儿"称谓指代对象的复杂,体现秦汉时期是汉语社会称谓形成和使用逐步确定化的历史阶段。其情形,或亦与"由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的过渡"有关。而未成年人的生活情境与社会地位,也可以通过相关现象得以反映。  相似文献   

9.
汉代太学浅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是中国古代官学制度的奠基和迅速发展时期.太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具有了比较完备形态的大学.通过对太学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太学的兴衰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统治者始终把通经入仕与太学的发展紧密结合,实行"劝以官禄"的政策.太学对汉代的政治统治和文化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期,“公”谥称谓经历了由废除到复兴的历史变迁。“公”谥称谓的社会内涵是由秦汉时期政治思想文化背景决定的,而社会的变革又直接影响着“公”谥称谓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阅微草堂笔记》的思想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阅微草堂笔记》的思想内涵进行了分析和评述,认为其思想内涵主要是宣扬孝悌节烈等封建伦理道德,抨击假道学,主张"三教合一"论。这些都迎合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意图,是清代官方思想文化政策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2.
"君子"概念起源较早,经过孔子的阐发,基本定型为对有道德修养之人的称谓,成为儒家理想人格。《吕氏春秋》广泛采撷了诸子各家思想的精华,是先秦时期最后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对君主的道德修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全书通过称引《诗经》中"君子"的作为,为统治者树立了榜样;沿用《论语》中"君子"与"小人"对举的描写方式,使"君子"的内涵更加明晰;引述孔门弟子及其他君子的事迹,完善了对君子理想人格的构建。《吕氏春秋》延续了历史上"君子"的含义,"君子"在书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指君主;二是指有位又有德者;三是指有道德修为之人。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历史上南方民族区域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并不仅仅是由于封建中央政权强化政治经济统治的需要,其中也包含着统治者对不同时期特定区域文化状况的深层理解,它是各个时期民族管理政策对南方民族地区文化变迁的一种因应和调适.  相似文献   

14.
在新疆与祖国中原的关系史上,元代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当时已成为新疆主要民族的维吾尔族(元代典籍中一般称回鹘或畏吾儿),早在元朝建立之前便已归附蒙古统治者,并在元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蒙古统治者吸收了大量维吾尔人加入上层统治集团。在近百年的时期内,元朝统治者虽然基本推行了民族歧视和文化专制的政策,但却无法完全改变各民族间的正常交往,无法磨灭先进的汉族文化的巨大影响。在那些统治者的后代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精通汉文化的专家、学者。元代是维吾尔族人才辈出的时期,西域人(包括畏尔儿以外的各民族)的“汉化”为一时之盛。薛昂夫就是其中的一位重要  相似文献   

15.
武威雷台东汉墓出土之铜马,既不是文学作品和史籍上曾被描述过的某一匹马,也不是历史上某个名人乘骑过的某一匹马;既不能把册籍中赞誉某匹马的称谓移植到武威铜马的身上,更没有理由为其贴上任何一种毛色;它足下的飞鸟仅起底座的作用;不是确指意义上的某种鸟,而是泛指意义上一切疾飞的鸟.将其命名为"铜天马"最相宜.  相似文献   

16.
唐代统治者较少歧视少数民族,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华夷一家、全国一体的观念,羁縻制度、和亲政策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唐代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唐代边塞诗是唐代民族关系、民族政策的形象记录,它生动反映了唐代统治者处理民族矛盾、解决民族冲突、实行民族统治的政策,真实再现了唐代化干戈为玉帛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孔雀东南飞》的成诗年代,一直众说纷纭。"新妇"、"姥"、"妾"、"君"、"卿"、"阿(母、兄)"等几个称谓词的使用情况,充分反映了魏晋时期语言的特征。魏晋时期的《世说新语》、《搜神记》等文献中称谓词的使用情况能与之相互印证,从而可以推断《孔雀东南飞》的成诗年代是魏晋时期。  相似文献   

18.
把朝鲜族使用的"兄弟姐妹"称谓与汉族称谓进行词源、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对比.可以看到:朝汉代表性"兄弟姐妹"称谓的产生及演变过程;朝鲜语"兄姐"称谓比汉语更细化、"弟妹"称渭比汉语更简化的;语用部分从指代功能和拟亲属称谓两方面,还可以看到朝汉"兄弟姐妹"称谓在社会交际中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濂溪祠堂考     
后世尊称理学鼻祖周敦颐为濂溪先生,随着他在思想史上地位的不断提高、理学思潮的兴盛和统治者关于祠堂制度的改变等,从南宋开始出现濂溪祠堂,明清时期,对濂溪祠堂的修缮各地一直都在进行。濂溪祠堂的地点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广东、四川、福建、湖北六地,修建者主要是地方官员。濂溪祠堂的兴起不仅是理学发展的结果,也客观上对理学的兴盛起到了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漕运自秦朝产生以来,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重视,至宋代达到鼎盛,被宋朝历代统治者视为"国计".本文探讨了宋代漕运中低级武职押纲者与舟卒在各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有关政策规定,奖惩办法及其原因、意义、作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