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北师院学报》1986年2期刊登秦平同志题为“社会生产力是多因素的运动系统”论文,全面论述了生产力构成因素及其系统运动的问题。他认为社会生产力系统是客观的,而且是运动的有机体或“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充满因素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学术月刊》1984年第6期发表《经济规律体系应包括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规律》一文以后,很多同志赞同我们的观点;也有的同志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本着百家争鸣、探求真理的精神,我们想再次阐述和进一步说明我们的观点。 一、生产力是一个社会经济范畴  相似文献   

3.
生产力是一个巨大复杂的开放系统, 所谓生产力的发展方式, 是指生产力系统有序演进过程中其时序状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空间分布从小到大的系统运动形式。生产力的发展方式有两种,从生产力发展的时序状态来看,它表现为纵向传递式发展方式;从生产力的空间运动来看,它表现为横向扩散式发展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此,对生产力发展方式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从生产力独立运动的角度出发,就生产力的发展方式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最近,钟阳胜同志的新著《科学生产力效应理论导论》出版了。科学生产力效应理论,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理论新课题。科学,作为人类精神生产力,日益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支配性因素。邓小平同志曾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命题,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确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实践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理论课题,需要我们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例如,如何把握科学生产力的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力运动、发展中的地位和职能作用,如何把握科学作为精神生产力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途径和一般规律,如何把握社会生产力以至人类社会在科学作用下发展的一般趋势,等等。钟阳胜同志敏锐地抓住了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在《科学生产力效应理论导论》一书中,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揭示历史变革的根本原因时,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全部人类社会的历史证明,生产力发展了,总会引起生产关系以及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方面的革命,而革命的胜利又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又孕育着新的革命,人类社会就是在这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不  相似文献   

6.
一部研究社会生产力理论的力作──评余少波教授新著《社会生产力新论》陈章亮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余少波教授的力作《社会生产力新论》,(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是华南师大哲学所组织策划"社会历史哲学"系列中的一部著作。《新论》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  相似文献   

7.
社会生产力是一个运动着的有机系统。它从源泉(自然力、人力和科学技术力)开始,到直接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到这些要素结合的结果(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结果(剩余产品)又转化为生产力新的源泉,并通过积累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取得更多的结果。社会生产力就是这样在它自身的系统中循环不已、螺旋形上升地向前发展。社会生产力系统在运动中又衍生出两个规律:一是这个系统的横向比例(源泉、要素、结果各自的结构,以及由此派生的一系列经济比例)的规律,另一是这个系统的纵向转化(由源泉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由生产力转化为产品及其实现)的速度规律。这两个规律就其抽象形式来讲,是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补充,共同构成生产力规律的体系,它们都是人类社会的共有规律。在商品经济下,它们通过价值规律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一、时间、空间和运动的等效性我在《时间·空间·运动——论生产力基本经济规律》一文中,提出了生产力时间(简称时间)、生产力空间(简称空间)和生产力运动(简称运动)三个基本概念。时间、空间和运动作为生产力经济的三个内在因素,存在着一种必然联系——等效性。即是说,时间、空间和运动的抽象,在生产  相似文献   

9.
平心先生近年来在《历史教学問題》、《新建設》、《学术月刊》中陆續发表了一系列的关于论生产力性质的文章,并在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以下簡称上海社联)召集的座談会上前后两次作了六小时的发言。我觉得其中有如下的几个論点曾引起讀者比較剧烈的討論: (一)生产力有二重性,即物质的属性和社会的属性; (二)以二重性間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形成了生产力体系內部的运动,因而使生产力有自行增殖的能力,成为生产过程中最活跃的力量而有决定生产关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做了比较详细的考察和研究。这并不是因为他把生产力作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而是因为对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必须结合着生产力进行。他是在研究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所必需的限度内,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马克思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资本论〉第一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2页)。但是,“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七八年八月四日《光明日报》所载友红同志《关于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等概念的理解》的文章,一九七八年《南京大学学报》第一期所载郁幕镛同志的《论社会生产力》的文章,都主张“生产力应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三个要素”。一九七八年《经济研究》第九期所载王殿俊同志的《关于生产力的两个问题》一文,主张生产力既是三要素又是两要素。我认为,生产力的三要素论或既可三要素又可两要素论,都是值得商榷的。生产力的三要素论和二要素论的分岐,在经济学界和哲学界都由来已久。王学文同志的《政治经济学教程绪论》、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张鱼同志的《关  相似文献   

12.
横向经济联合中生产力因素的流动与重新结合的运动我国横向经济联合是企业之间联合经营的关系。而企业之间的联合经营关系又包含着生产力因素在企业之间的流动与重新结合的活动,以及生产关系经营环节的调整和发展的关系。这里着重分析生产力因素的流动与重新结合的活动。从横向经济联合的具体状况看,它包括部门之间的联合(工农业联合、军用工业与民用工业的联合、生产部门与科研部门的联合等),地区之间的联合,城乡联合,等等。但是,归结起来都要落实到企业之间的联合经营。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马克思在他的光辉巨著《资本论》以及《经济学手稿》中,反复强调“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孟捷 《人文杂志》2022,(6):22-27
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上,《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一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著作。今天看来,斯大林的这部著作一方面包含着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另一方面也制造了一种为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进行辩护的意识形态。《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最大功绩,是将生产关系界定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联系生产力考察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然而,斯大林的失误也存于此。《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虽然试图揭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却回避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关系的内部矛盾及其改革的必要性,进而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表述成与生产关系(所有关系)变革无关的,单纯表达手段(生产力)与目的(社会的物质文化需要)间联系的抽象规律。毛泽东等人对斯大林的批判性反思,一方面是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理论超越,另一方面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先声。  相似文献   

15.
我在《生产力系统论》(载《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3期)中,对生产力系统作了全面考察。而生产力系统不过是更大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社会系统的结构可简略图解如下:一个社会系统,粗略地讲,如上表述。其中每一个子系统又包括若干更小的系统。因此,我们对生产力系统的研究,不仅是分析其内部结构,而且要把它放在社会大系统中去考察。本文分别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生产力、人口与生产力等三个问题发表一些不成熟的意见,请大家指教。  相似文献   

16.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不同的社会形态,社会基本矛盾表现出差别性和特殊性。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同于以往任何私有制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具有与其他任何社会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仅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而且也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始终存在着一种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质基质,强调了《资本论》的唯物主义基础;把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不仅重视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而且重视劳动的自然生产力;以自然关系为模式来观察人类社会,提出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史的过程,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生产力的考察,渗透到每个过程、每个环节和每个方面。资本主义经济过程的每一细微变化,都是生产力运动发展的直接结果。我们只有弄明白马克思对生产力动态考察的内容和方法,才能彻底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生动内容。  相似文献   

19.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由它牵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运动的动力体系。然而,又靠什么力量来启动生产力呢?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种力量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外部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二是来自生产力自身的矛盾运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又靠什么来加速这个运动过程呢?笔者认为,主要靠改革和教育。因为只有改革和教育才能有效地调动生产力的主体——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劳动者更自觉地遵循客观规律能动地驾驶社会矛盾运动。因此,改革和教育应在社会动力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20.
(一)开展经济技术协作,加强横向经济联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的要求,是加速发展经济的一条新路子。它既是改革的产物,又有力地推动改革的进展,正如今年三月二十三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所指出的,横向经济联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它促进了资源开发和资金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