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问方式的疑问代词常用“怎么/怎嘛”的合音形式“咋”、“作”、“啧”以及省略形式“怎”等,少数方言用“阿地”“得嗫”等。问原因的疑问代词有两套,一套是“怎么”、“咋”、“啥”、“甚”等,另一套是“(因)为啥”、“(因)为甚”、“(因)为什么”等,少数方言用“阿”和“争”提问。问程度的疑问代词在晋方言中一般用“多”,少数用“多来”、“多嗫”、“多待”等。“咋”是“怎么”的合音形式,“作”、“争”可能是近代汉语疑问代词“作”、“争”的沿用与发展,“作么”的产生时期应比“怎么”要旱。  相似文献   

2.
表义功用上,列举助词“等”和“等等”没有本质区别,都可表示列举已尽、列举未尽及列举未定。上下文语境和背景知识等因素对判断“等”和“等等”的语义至关重要,认为“等等”只能表示列举未尽、“等”前后没有确数提示语时就表示列举未尽等看法都是片面的。自身功能上,“等”与“等等”在全粘着与半粘着、构形与构词、语意与语气等方面存在差异;格式功能上,“X等”主要充当定语,“X等等”主要充当宾语。列举模式上,二者在列举项数、结构类型、内部关联等方面基本一致;概括方式上,二者存在概括词语的有无、音节、粘合度等方面的细微差异。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毒奶”、 “小奶狗”、“小奶音”等含“奶”语词在网络中频繁使用,这些词中的“奶”发展出“加血”、“预测”和“可爱”等新的语义和用法。从历时角度出发,探讨“奶”字古今字义演变,以及“加血”、“预测”和“可爱”的新义用法,从隐喻、联想和语言主观性发展规律等方面探析其新义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4.
钟相杨幺起义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方面全面进行反封建斗争,“焚官府”,“杀官吏”,毁“圣庙”,宣布“国典为邪法”,“没入”地主田地“授贫者耕之”,“等贵贱,均贫富”,极大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使起义区出现“田蚕兴旺,生理丰富”的经济局面。那种认为“杨幺控制区内,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十分贫困”,并由此而论证岳飞镇压杨幺起义非其“污点”之说,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5.
该文就“荼”与“茶”之异同略加考释,以期弄清“荼”“茶”纠纷之缘由。结论是“荼”及其异称“茗”、“荬”、“(荈)”、“选”等,都是指“苦菜”。“茶”本名“檟(或作‘(木荼)’字)”,即“苦荼”。二者本自不同一为草本,可食用;一为木本,可入药、饮用。“荼”与“檟”相混,始自晋。及唐始见“茶”字,并以代称本届“苦莱”之“荼”、“茗”等。此后,文献中“荼”与“茶”混用尤甚。  相似文献   

6.
将中国历代王朝称为“帝国”,在学术界以及民众之中基本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但基于对以职贡图和寰宇图为代表的图像史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王朝的空间范围是囊括“天下”的,且在绝大多数时期中,正统王朝只有一个,这两点显然与通常认为的有着疆域范围且可以并立的“帝国”存在本质的不同。因此,在研究中,尤其是在与 “疆域”“国家的构成方式”等问题有关的研究中,将王朝称为“帝国”是错误的,因为这样会将一些对“帝国”的认知潜移默化的带入到对“王朝”的研究中,由此也就影响了研究的结论,这也是“新清史”等研究在某些方面存在错误的原因之一。不过,在很多研究中使用的“中华帝国”“帝国”“清帝国”等语词,实际上只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界定,即王朝存在的时间和王朝直接控制的空间,因此对这些研究本身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如“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等。不过这些研究中,完全可以用“王朝时期”“清朝直接统治的地域”等语词,因此建议今后在有关“王朝”时期的研究中都应当避免使用“帝国”一词,且要慎用“国家”一词。  相似文献   

7.
本刊启事     
本刊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逢单月25日出版。 本刊立足贵州,面向国内外,登载政治、哲学、经济、法律、文学、历史文化等方面学术论文,并辟有“理论探讨”、“哲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法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文学研究”、“古代辞赋研究”、“人类学研究”、“贵州民族文化研究”等专题研究栏目,为校内外优秀科研成果提供发表园地。  相似文献   

8.
说“儿”     
“儿”字的基本含义是婴儿、幼童。由此引申,年龄相对低的称“儿”,地位低的也称“儿”。本文讨论了地位低称“儿”的三种情形:其一,古代女子地位低下,故女子自称“儿”;对女性的一些轻蔑之称也以“儿”为语素,如“儿女子”、“儿妾”等。其二,奴仆称“儿”,不论年龄大小,合成词“儿婢”、“儿客”、“儿从”等即其例。其三,对他人的蔑称多以“儿”为语素,如“庸儿”、“吴儿”、“客作儿”、“白眼儿”等。本文试图找出“儿”字主要义项间的联系,从而正确解释与“儿”相关的某些词语,并补正《汉语大词典》等的失误。  相似文献   

9.
本刊启事     
本刊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逢单月25日出版。本刊立足贵州,面向国内外,登载政治、哲学、经济、法律、文学、历史文化等方面学术论文,并辟有“理论探讨”、“哲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法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文学研究”、“古代辞赋研究”、“人类学研究”、“贵州民族文化研究”等专题研究栏目,为校内外优秀科研成果提供发表园地。  相似文献   

10.
启事     
本刊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逢单月25日出版。 本刊立足贵州,面向国内外,登载政治、哲学、经济、法律、文学、历史文化等方面学术论文,并辟有“理论探讨”、“哲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法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文学研究”、“古代辞赋研究”、“人类学研究”、“贵州民族文化研究”等专题研究栏目,为校内外优秀科研成果提供发表园地。  相似文献   

11.
本刊启事     
本刊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逢单月25日出版。 本刊立足贵州,面向国内外,登载政治、哲学、经济、法律、文学、历史文化等方面学术论文,并辟有“理论探讨”、“哲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法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文学研究”、“古代辞赋研究”、“人类学研究”、“贵州民族文化研究”等专题研究栏目,为校内外优秀科研成果提供发表园地。  相似文献   

12.
本刊启事     
本刊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逢单月25日出版。本刊立足贵州,面向国内外,登载政治、哲学、经济、法律、文学、历史文化等方面学术论文,并辟有“理论探讨”、“哲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法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文学研究”、“古代辞赋研究”、“人类学研究”、“贵州民族文化研究”等专题研究栏目,为校内外优秀科研成果提供发表园地。  相似文献   

13.
清代冕宁县衙档案开始时间早,时间跨度大,始于康熙三十一年,止于宣统三年,对清代当地汉、藏、彝等民族生活情况有清晰记载,其中俗语词颇多,未受到语言学界重视。冕宁县衙档案中出现的“殴衿”“搕”“团正”“原报”“着落”等五个俗语词意思费解。根据语境,结合传世文献,“殴衿”是“撕烂衣服”义。“搕”是“狠夺”义。“团正”是“地方基层单位的头目”义。“原报”是“向司法机关提出诉讼的一方”义。“着落”是“落实诉讼问题解决者”义。考证清楚这些俗语词的含义,消除冕宁档案阅读障碍,补充辞书未收词条或义项。  相似文献   

14.
本刊启事     
本刊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逢单月25日出版。 本刊立足贵州,面向国内外,登载政治、哲学、经济、法律、文学、历史文化等方面学术论文,并辟有“理论探讨”、“哲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法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文学研究”、“古代辞赋研究”、“人类学研究”、“贵州民族文化研究”等专题研究栏目,为校内外优秀科研成果提供发表园地。  相似文献   

15.
《说文段注》的用语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会意”、“形声”“亦声”等,它们是用来说解字的结构的;另一种是“所以”、“者”、“也”等,它们是表示“释词”的语义的。  相似文献   

16.
释“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德”之本义为目直心正,引伸义为行为端方,后来定型于“品德”、“恩惠”等常用语义。“德”之文化意义及“德治”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个人修养和政治统治等内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明清文论的“养气”说是中国古代文论“养气”说的全面发展和丰富深化阶段。这一时期“养气”说的重点集中在明道积理、读书积学和临文创作等主要方面。明代家濂等人论“养气”。提倡儒家道德修养和理论修养,有重道较文倾向。清代魏禧等人结合“气”与“才”“理”等关系论“养气”,表现出向唐代韩愈道艺双修的“养气”说的复归。何绍基等人将“明道养气”与培护“真性情”联系起来,重发扬创作个性,是传统“养气”说的深化;明代许学夷、谢榛,清李重华等人发展了宋元以来的读书积学以“养气”之论,重视作家性情品质的陶冶和艺术可能的锻炼,突出了“因性以练才”和“习亦凝真”的思想;明清文论“养气”论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向临文创作回归,沈宗骞、章学诚、林纾等人都结合文章气势的创造来论“养气”,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相似文献   

18.
本刊启事     
本刊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逢单月25日出版。本刊立足贵州,面向国内外,登载政治、哲学、经济、法律、文学、历史文化等方面学术论文,并辟有“理论探讨”、“哲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法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文学研究”、“古代辞赋研究”、“人类学研究”、“贵州民族文化研究”等专题研究栏目,为校内外优秀科研成果提供发表园地。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若干社会政治思想,诸如“复古礼,变今乐”,“顺化”万民与“得刑以治”,“纯心”,“无欲”、“修己治人”等,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20.
“游”是贯穿《庄子》一书的关键字眼,亦凸显了庄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内涵。庄子以对人生的探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游”的人生状态予以体味,“游”彰显了“无待”、“无为”的主体自由精神和生存状态。以“游”之人生为枢纽,辐射至哲学、艺术、政治等层面;以“采真之游”为核心,指涉“天游”、“心游”和“无为而游”等多重人生处境,呈现出“游”的多重精神指向,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